山东人民大规模的支前工作,是从一九四六年鲁南战役开始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支前的任务、组织领导和组织形式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起初,我们沿用抗日战争时期的支前方法支援解放战争,虽然起了一些作用,但由于组织领导不够集中统一,组织形式不够科学,出现了被动、忙乱的局面。鲁南战役后,为适应大规模运动战和歼灭战的要求,我们逐步建立健全了全省各级支前机构。一九四七年初,成立了山东省支前委员会,由郭子化同志担任主任,我和冯平、朱则民、梁竹航同志为副主任。各地、县、区也都相应地建立了支前组织,加强了统一领导,有力地支援了鲁南、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潍县等战役。济南战役后,全国性的战略反攻开始了,为支援大军南下,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前方成立华东支前司令部,由傅秋涛同志任司令员,后方成立了支前办事处,由郭子化同志任主任,负责与支前司令部联系,并从山东调集了四千多名脱产干部,率领着数百万民工和民兵开赴前线,远征淮海、江南,直达舟山群岛,为支援全国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回顾这段斗争历史,使我深深地感到,英雄的山东人民在支援解放战争中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所谓全力支前,就是说,把一切能够用来支援解放军、支援前线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用上了。当时,山东人民是在小农经济、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以分散落后的农村经济,支援着高度集中、现代化战争的。结果,小米加步枪战胜了飞机大炮,打败了被美帝国主义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反动派,创造了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观。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蒋介石调整重兵,对苏北和鲁南发动了疯狂的全面进攻,人民自卫战争不仅在鲁南打,苏北也在打,革命战争迫切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援。虽然山东经济惨遭日本侵略军的严重破坏,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非常贫困,但英雄的山东人民却把支援自卫战争当作自己的崇高职责,他们节衣缩食,勒紧肚皮,既保证了鲁南战役的供应,又支援了华中地区作战,除将大量的粮食、柴草送到陇海路以南,还支援了华中一部分担架队。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山东人民支前的规模越来越大,并逐渐总结出一套适应战争需要的支前经验。莱芜战役时,山东支前工作已大大前进了一步,组织了山东支前委员会,并设立前方办事处随军行动,及时调拨民工、粮食和各种作战物资,充分发挥了支前工作的主动性。因此,在后来的孟良崮战役中,虽然时间紧迫,支前民工空前众多,但组织工作做得却非常好。当时随军行动的一线民兵达七万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从火线上把伤员及时抢运到战地临时包扎所,二线民工十五万人,临时民工二十五万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运送伤员和运输枪枝弹药。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这样有力的支援,我军才获得了歼灭敌人王牌、整编第七十四师的伟大胜利。在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中,山东各战略区已连成了一片,支前的规模就更大了,人民群众支前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涌现出了千千万万个全力以赴、一切为了前线的事例。例如,当我们抗击敌人进攻的时候,有的群众拆了自己的房子,让出桌椅用具,帮助我们解决交通和构筑工事的需要。再如,当我们的汽车过不了河的时候,群众就把自己的大车往水里一推,上面铺上木板杂草,汽车就稳稳当当地开过去了。为确保战备物资的运输,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孟良崮战役中,沂南县组织了临(沂)蒙(阴)公路两侧的一万多群众,冒着连绵阴雨,苦战了三个昼夜,抢修公路一百余里,石桥、木桥四十多座。特别激动人心的是,老根据地人民抢架火线桥的故事。那是在孟良崮战役的第二天,通往战场的木桥被敌机炸断,后方部队的辎重武器过不了河,前方的伤员运不下来。在这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时刻,附近的群众自动组织起来,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杀树木、拆门板,连夜架起了一座浮桥。由于水深浪急,桥面不稳定,行走困难,架桥的群众便纷纷跳入水中,双手抱着桥墩,肩膀抗着桥板,形成了一座人桥。就这样,一批批枪枝弹药从桥上运往前线,一批批伤病员从桥上运到后方。等战争胜利结束后,部队的首长和同志们听到“以人架桥支援战争”的事迹后,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据不完全的统计,山东人民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有七百万人参加了支前行列,将八亿五千万斤粮食及大量的作战物资运到前线,保证了战争的一切需要。
浏览:21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