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忠孔回忆马石山惨案片断:一

Admin 发表于2016-05-09 18:13:52
马石山耸立在乳(山)、海(阳)两县的交界处,绵亘三十多华里。一九四二年冬的反“扫荡”战斗中,胶东抗日军民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壮烈的战斗。马石山的道道岗峦,渗透了我抗日军民的鲜血,埋葬着英烈们的忠骨。三十八年过去了,每当我回想起当年的战斗情景,心头就涌起无限的悲痛和仇恨,涌起无限的崇敬和怀念。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相互勾结,对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连续残酷的“扫荡”,妄图歼灭我主力部队,毁我抗日根据地。
农历十月,日寇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来到胶东,纠集青岛、威海、烟台、莱阳等地据点敌伪军两万多人,对我胶东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拉网”大“扫荡”。敌人采用所谓“铁壁合围”“分进合击”“对角清剿”的战术,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日本的军舰整天巡游在黄海、渤海的海面上,封锁着各个港口。飞机在半岛上空侦察、扫射。地面上的敌伪军饿狼般的烧杀、抢劫。白天,他们象梳头发一样,以密集的队伍齐头并进,不漏过一个村子,不漏掉一座山头;晚上,把山口、要道控制起来,点起火堆,密密麻麻,构成方圆数百里的大火网。
日寇拉网“扫荡”的包围圈,一天天地在缩紧,被围的人们一批一批地设法突围出去。在敌人包围圈内的胶东军民最后一场血战发生在英雄的马石山上。
农历十月十六日这天,天空阴沉沉的,不时飘落着雪花。日伪军从四面八方向马石山包围过来。
我家是马石山后的台上村,离山脚不足十里地。午饭吃过不久, 村北面就传来了隐隐约约的枪炮声,人们纷纷往马石山里转移。我当时是基干民兵,背起“七九”式步枪,同转移的群众一起朝马石山奔去。
马石山山高林密,形势险要。照过去,躲避敌人的烧杀、抢劫和飞机轰炸,在这里可以说是比较安全的,可这次情况不同了。当我来到马石山北脚下时,这里已聚集了成千上万的转移群众。他们有的是莱阳、海阳的,有的是文登、牟平的,有的是栖霞、福山的,大部分是马石山周围村庄的人。在人丛里,我碰到了组织当地群众反“扫荡”的军区文工团史晨和王庆斋同志。
一碰面,史晨同志就对我说:“栾忠孔,据群众反映的情况看,敌人从四面向马石山包剿过来,南面和西面也有许多被围的群众, 情况很紧急!咱们得想办法……”。
“是啊,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实在太危险! 可四周都是鬼子,又怎么办呢?”
这时,枪声传来,人们有的往山坡上跑去,有的往树丛中跑去。正在这时,有人喊了一声“八路军来了!”我向四下望去,只见从东面来了二十几位八路军战士。他们身穿灰色棉军衣,打着裹腿,背着背包和武器,队形很整齐。等待突围的人们,一见自己的队伍来了,从四面八方跑过来。一会儿,战士们的周围就挤满了黑压压的一片人。人们用期望的目光望着这些英武的战士,争着诉说周围的情况。
当时,我们都不知道,这二十多个八路军战士是那个部队的。后来才知道,他们是胶东军区五旅十六团的,去东海军分区执行一项特别任务,返回部队时路过这里。他们为了早日回到部队参加反“扫荡”战斗,不顾劳累,日夜兼程,到这已有三天了。 听着人们的诉说,战士们的拳头握得紧紧的,牙齿咬得咯咯响,目光一齐投到指挥员身上。
“刘指导员”,扛着机枪的大个子说:“我看咱们要想法带乡亲们突围出去!”战士们一齐应合着。
这个叫刘指导员的人,没有立即回答,两道浓黑的蚕眉紧锁着,右手不停地摸弄着匣子枪。忽然,他用拳头在大腿上狠狠地捶了一下,亮着铜钟般的嗓门说道:“乡亲们,大家不要慌,我们活着和大家在一起,死也和大家在一起,等天完全黑下来后,我们一道冲出去!”人群沸腾了起来,有的人热泪扑簌簌地淌了下来。
我和史晨、王庆斋急忙穿过拥挤着的人们,来到刘指导员跟前,自己作了一下介绍。指导员看着我们三人,高兴地说:“太好了,你们是当地人,对地形又熟悉。不过,光咱们这些人还不行,要把群众中的干部、民兵都组织起来。” 于是,指导员把我们招呼到一起,进一步询问了四周敌人的情况,研究了突围时应注意的问题。
浏览:76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