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楷王凯骋回忆沂山支队的建立与征程2:同艰苦环境作斗争

Admin 发表于2016-05-10 09:58:10
沂山周围的一带村庄,与寺头、石佛堂一带“无人区”中心比起来,人口虽然稍多一些,但大都是老弱妇孺。由于耕地大片荒芜,粮食歉收,只好靠野菜充饥,许多人油荤不沾,甚至连盐都吃不上。所以,几乎人人浮肿,个个患夜盲症。更为严重的是,每到夏秋两季,疟疾流行,人人发病,得病后,由于无医无药,得不到治疗,许多人因此病饿而亡。
部队驻扎在这里,生活自然是很艰苦的。常吃白水煮野菜,由于缺油少盐,百分之四五十的战士得了夜盲症。疟疾疥疮时有发生,有的战士发了疟疾,披着被子打着寒颤上岗放哨:有时夜间移防,正发疟疾的战士要牵着患夜盲症的同志行军。在穿衣方面,部队已经两年没换单衣、棉衣,多是穿着缴获的日伪顽军的衣服。更没有固定的给养,往往是走到哪里,哪里的群众给凑饭吃。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我军依靠坚强的政治思想工作,使指战员都能忍受一切艰难困苦,顽强地同艰苦环境作斗争。钱钧曾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从今天起,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不管有多少困难,我们要在这里安下来,拔掉敌人的据点,把老乡找回来,建设沂山抗日根据地。”部队的各级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以身作则,不断地给战士们作出好榜样。支队的张副政委,是红军老战士,他自己浮肿的眼都睁不开,脚肿的穿不上鞋,但他还坚持夜间上山查哨,自己昏倒在山上。直到第二天被放哨的战士发现才抬回来。战士们见他身体如此虚弱,心里很难过,把搞到的几斤玉米给他送去,好让他保养一下身子骨。可他将玉米磨成细面,做成野菜糊糊分给病号吃,他自己一口未进。张副政委还经常向战士们讲:“困难是暂时的,苦是苦了些,但和红军当年过草地、爬雪山相比,现在还好得多,‘无人区’群众的生活比我们还要苦,我们来,是为解除‘无人区’人民的痛苦的,咱们苦得有价值!只要军民齐努力,困难会克服,形势一定会好转的!”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使广大战士深受教育,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人民子弟兵来自人民为人民。尽管部队有困难,他们还是千方百计为群众医治疾病,帮助群众恢复发展生产。沂北县独立营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运来一批粮食、种子,临朐县武工队也从敌占区弄来部分粮食、布匹和药品等。支队的指战员宁愿自己少吃用点,把大部分东西救济群众。钱钧司令员曾派一个连队到沂北县动员老区人民自带口粮、种子和耕牛农具,到沂山、九山附近村庄帮助开荒种地。支队的医务人员采用偏方为群众治病,发动大家打野兔,捉麻雀,用禽类的肝脏治疗夜盲,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减轻群众的负担,部队真正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作战训练之余,还开荒种地,开工厂,搞副业,有的班一年收获粮食一万多斤。部队在九山、于沟、古峰坛等地建立生产组,办油坊、酒厂、烟厂、粉丝作坊等加工业。供给处主任赵燕组织十多人,化装成商人到青岛、烟台、羊角沟等地,通过关系购进一批布匹、棉花、药物及日用品等,发动战士自己做鞋子、棉衣,捻棉花线自己结手套、织袜子。当地方上组织群众去日照运盐、运地瓜粉丝时,部队便派一个连保护,从而保证了地方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
通过生产救灾活动,根据地的生产逐渐恢复,被迫外逃的群众陆续返回家园。同时部队的生活也大有好转,指战员每人每天保证食五钱油、三钱盐、一斤半粮食。部队还不定期地将自制的牙粉、土肥皂、木把黑毛牙刷等物品发放给战士们使用。
浏览:99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