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夫同志回忆《大众日报》:一、队伍的成长过程

Admin 发表于2016-05-14 17:25:26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随着《大众日报》的诞生、成长和发展,也同时锻炼、成长了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新闻队伍。
  这支队伍和报纸本身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政治、思想、业务素质不高到逐步提高的过程。
  (一)报社的初创时期,即从筹备到创刊初期。大体上是刘导生(社长)和匡亚明(社长兼总编辑)第一次主持《大众日报》工作的时期。这时全社职工有六十人左右,编辑部有二十多人,其中编辑室有七八人。电务室有八九人。营业部包括营业员、会计员、伙食管理员等有五六人。印刷厂共三十多人。当时的主要目标是争取能够和保证报纸出版,这个目标在 1939年1月1日是实现了。应该说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能够使报纸出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这批职工,虽然大都是外行,办报没有经验,但他们的政治热情很高,对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他们是创办报纸的第一批职工,也是以后继续开展工作的基础力量。但是这支队伍无论在数量上和政治业务素质上,都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这是当时一个突出的矛盾。
  (二)全面开展业务时期。大体上是李竹如主持《大众日报》工作的时期。(从1939年反“扫荡”之后到1942年初)。在1939年9月匡亚明离开《大众日报》之后,李竹如接手之前,于寄愚也短时间主持过报社工作。当时《大众日报》虽已出版,但还有一系列工作亟待开展和加强。李竹如对办报很有经验,他对充实编辑采访和通讯工作力量,改进编辑工作,提高报纸质量非常重视,同时对充实印刷出版力量,开展和建立交通发行网,改进经营管理,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也很重视,而这些工作都必须解决职工人手少和素质不高的问题。李竹如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自力更生,壮大报社力量”和“努力提高职工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的问题,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1)经过山东分局组织部陆续调进一批中等文化水平以上的知识分子干部。吴建、宫达非、赵宏弼、李力众、仲星帆、白汝瑗、郁水言、白学光、陈楚、陈冰、王力、丁九、沙洪、李后、于冠西、辛冠洁、朱民、丁柱、文菲等同志,就是从1939年下半年起陆续调进报社的。这一批同志主要充实到编辑、采访部门,以后他们成为编辑、采访工作的主要骨干;也有的同志从事其他工作,例如仲星帆同志,开始也管了一段编辑工作,以后则主要从事秘书处和行政管理工作,人们常称他为 “仲老板”。丁柱同志则主要从事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2)通过各地区党委的推荐和介绍,多次从农村招收了一大批高小文化水平和部分中等文化水平的青年知识分子,大部分年龄在十五六岁,少部分在二十岁左右。这些青年大多数分配到印刷厂担任各个工种的练习生,也有一部分分配到其他部门担任发行员、报务员、译电员、文印员,会计员等等。这些青年招进后,有些是直接分配到工作岗位上,有些是先经过短期训练再分配工作的。例如当时曾办过十多人的电务训练班,也曾办过八十多人的青年工艺技术学校,他们原来大多数都是高小学生,经过几个月学习和训练后分配了工作,以后他们在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3)通过报社职工个别介绍参加工作的,也有的是报社驻地的青年主动要求参加工作的。(4)经领导机关决定,由外单位合并到《大众日报》的职工,例如:一一五师的战士印刷厂、滨海地区的石印厂等就是属于这种情况。通过这几种渠道,到 1943年前后,报社职工已达到四百五十人左右,人手不足的矛盾就大大缓解了。
  在壮大职工队伍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加强对职工的政治、思想和业务学习。办法是一面工作一面学习,既学政治又学业务,长期坚持,学用结合,各级领导干部都把学习和工作视为同样重要,并且以身作则,带头学带头用,一个时期上上下下形成了学习的热潮,不仅政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业务水平也大有改观。
  经过这一段工作,报社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报纸的编辑、采访得到加强,质量有所提高,通讯网迅速发展,通讯员由原来的鲁中滨海200 人发展到1943年全省1900人;印刷厂由原来的一个厂发展到三个厂(二个铅印、一个石印),印刷质量大有改进;逐步开辟和建立了交通发行网,在省内建立了通向清河、鲁南、泰山、滨海的交通干线,并建立了南过陇海路通向华中各解放区和西过津浦路通向冀鲁豫和华北解放区以及通向延安的交通线;在报社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报社设立专职教导员(兼党总支书记),各部门、各印刷厂设专职指导员(兼支部书记);建立了经营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印刷材料的采购、保管和供应工作,整个工作大有改观。
  (三)报纸的改造时期。大体上是陈沂(社长)主持报社工作的时期。 1942年春至日本投降后。当时的突出问题是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不强,报纸质量不够高,在职工队伍中也存在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和政治思想素质不高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职工队伍尤其是提高编辑记者和通讯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是进一步提高报纸质量的一个关键。1942年初,全党的整风运动已经展开,3月中宣部发出了关于改造党报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整风的要求改造党报。4月,少奇同志路经山东对山东工作进行了视察,同时也向《大众日报》提出了“要真正办成名副其实的党报”的要求,他说“党报的基本任务是宣传党的主张,联系群众,指导斗争”。这样,整风运动就和改造党报的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整风从1942年开始持续进行了3年多时间。这对全社职工来说是一次极为深刻生动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是政治思想上的一项根本建设。报社编辑、通讯部门还专门召开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改进报纸的意见。报社的编辑、记者和通讯工作人员还作为党委工作团的成员参加到减租减息运动的试点单位中去,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到部队生活中去。这样,一方面使干部受到更好的教育和锻炼,同时也使他们在报道中更好地反映党的政策指示贯彻执行情况,反映群众的要求,更有利于加强党报的指导性。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是通过整风运动,大大提高了干部的政治素质,更有效地加强了党报的党性和群众性,成为党委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
  (四)发展壮大时期,大体上是匡亚明(社长兼总编辑)第二次主持《大众日报》工作时期(从日本投降到全国解放)。1945年底,中共华东局成立,《大众日报》成为华东局机关报。由于从华中北撤的新闻干部学校和一部分职工与《大众日报》合并,职工队伍更加壮大,总数达七百人左右。匡亚明为社长兼总编辑,恽逸群、包之静为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舒文、岳明为副总编辑,各部门都充实了一大批领导骨干,可谓人才济济,这为进一步办好报纸和为以后支援新解放区的建设、支援全国解放准备了条件。
浏览:142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