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祖籍在江苏省太仓县, 1908年生于南京。原名陆于泓,字仲陶,笔名乐若。三十年代初从事地下工作时改名乐于泓。依江南一带称谓习俗多叫他阿乐,久而久之倒把真名叫丢了,乃至前几年在编写新四军四师编制序列和部队领导人名录时,只知阿乐而不知其真名。
父亲出生在儒宦之家书香门第。 1925年大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之时,父亲正在苏州东吴大学求学,并在这里结识了由外国牧师收养长大的弃女--丁香。同窗四载,他们一起谈论时事,接受进步思想,参加罢课游行、听肖楚女演讲、为五卅惨案烈士募捐、声援苏州丝织工人联合罢工。经过大革命的洗礼他们日益成熟, 1929年先后到白色恐怖的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丁香1930年入团,1931年转入共产党。父亲1931年入团, 1932年转党,以后担任共青团上海交通主任,公开身份是上海无线电总台职员。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将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父亲和在美国传教士家庭长大的丁香--泾渭分明的两个人紧密联系起来,1932年4月在上海结婚。年底丁香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她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员的气节。由于丁香的美国教会背景,党组织还没来得及营救,国民党即匆匆将她押解到南京雨花台秘密枪决--12月3日一个寒冬的子夜。父亲闻信悲痛欲绝,独自拉着二胡“随想曲”彻夜不眠。次日竟不顾暴露身份冒雨赶往南京,身披蓑衣伫立在雨花台丁香就义处祭奠悼念,立下了“情眷眷,唯将不息斗争,兼人劳作,鞠躬尽瘁,偿汝遗愿”的誓言。 父亲与丁香相识七载,相知结缘仅仅五个月,却苦苦相忆一世,这段情意在他的感情世界里整整伴随了一生。
丁香牺牲后,父亲转移到青岛从事职业革命工作,担任共青团山东省临时工委宣传部长。1935年9月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对难友讲:丁香花虽然凋谢了,但她的精神永存。以此自勉也鼓励大家要向丁香烈士那样忠诚。1937年在国共合作无条件释放政治犯的大气候下,父亲9月获释出狱。
1938年父亲在河南竹沟加入新四军四师,彭雪峰是师长兼政委。当时在他们战斗的淮北地区人人皆知的四师三件宝--骑兵团、拂晓剧团和《拂晓报》,父亲就是《拂晓报》的三元老之一。采访、编辑、刻写、印刷、发行统统由他们包办,而且是在作战与行军中进行的。毛泽东曾为其题词“坚持游击战”,并给彭雪峰写亲笔信,夸奖《拂晓报》办得好
。 《拂晓报》不仅是军中的读物,也成为广大群众的读物,是抗战期间很有影响的一份报纸,后来还在莫斯科、巴黎展出,受到国际友人的赞誉。行军途中、作战间隙父亲常常独自坐在村头河边拉二胡。彭雪峰与父亲关系甚密,是年龄相仿、参加革命经历相似、都参加过学生运动的知心朋友。他对父亲的遭遇非常同情,也深深地被父亲和丁香的真挚的爱情所感动,1941年10月为父亲写下一首自由体诗:“长子,一个单薄的朋友,十年前失去他的爱人……如今啊,何所寄托,寄托在琴声里头,寄托在阶级斗争里头”。这首富有感情的诗充满了彭师长对同志的爱,父亲一直把它珍藏在身边,带着它出入于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带着它进军西藏。它也是后来党史部门征集彭雪峰史料中极为少见的诗词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先后担任豫苏皖边区党委宣传部长、十八军宣传部长。渡江战役后留任南京市总工会文教部长。
浏览:34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