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原名叫崔云庆,王梦林这个名字是参加革命后改的。我出生在临淄古城村的一个富裕人家。父亲分家过日子后,不善持家经营,但对子女的教育还是很重视的。虽然我是女孩子,父亲还是决定让我去县城读书。1928 年我就到临淄城读小学。那时我还小,父亲就在城里找了个可靠的朋友,让我住在那里。6 年后小学毕业, 1934 年我就考上了山东省立济南女子中学。”
老人对山东省立济南女子中学感情很深,她向我们介绍了山东省立济南女子中学的校史。她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1922 年在省城济南创建了“山东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址位于运署街(今济南一中校址的一部分)。第二年,实行“三三”制(旧制为四年,不分初高中),除设初中部外,也设高中部,学制各三年。1934 年改称“山东省立济南女子中学”。1937 年7 月抗日战争爆发,年底济南沦陷, 省立济南女子中学就停办了。山东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是山东唯一的省立女子中学,校名虽称“省立第一女子中学”,但实际上并没有省立第二、第三女子中学。省立女中面向全省招生,凡报考该校者,都必须到济南本校参加考试。我除了报考这所学校外,也报考了青岛的一所学校。等我到青岛准备考试时,我大伯从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那里得知,我已经被山东省立济南女子中学录取了。我们全家都为我考中而自豪,我父亲尤其高兴,逢人便夸自己的女儿为他争了光。
“这所学校的考试制度及升留级制度都是很严格的。我记得学校里还布置了一个学生成绩展览室,供学生们互相观摩,互相砥砺。最引人注目的是张贴在墙上的、经老师用红笔圈圈点点的、既有眉批又有总批语的学生优秀作文。有些作文水平确实较高,有文言文,有现代语体文,还有诗词歌赋等,参观阅读后收益颇大。这些优秀作文,每年还收集印制成册,名叫《学生作文》,发给每个同学一册。我记得我写的一篇作文曾被选于《学生作文》中。我的写作功底很大一部分就是在那时打下的。学校的课外活动也是丰富多样的,而且都有老师指导,以体育活动开展得最好,参加的人数也最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这是女中成绩最突出的一项活动。音乐课有课外钢琴练习和歌咏队,我那时就喜欢唱歌,这为我以后在农村开展群众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老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英语的彭畏三老师。他讲课很认真,特别重视英语语法的讲解和练习。他常说:‘英语单词固然重要,但不认识的可以查字典。更重要的是弄通语法,这样辅以查字典就可以翻译书刊’。他还利用上课的时间,给我们传播一些进步思想,讲些国内外时事,引导我们阅读进步报刊,启发我们进行抗日救国斗争。他旗帜鲜明地赞扬共产党的团结抗日政策。七七事变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一名爱国进步民主人士成长为光荣的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彭老师曾担任山东师范学院院长,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至死。
“我在山东省立济南女子中学学习了3年,自己的文化层次得到了较大提高,从一个小县城来到了省会城市,也开阔了我的眼界,受到了爱国思想的启蒙,为我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我怀念我的母校,她给予我良好的教育,也教我做人的道德和准则。”
老人叙述至此,微闭双眼,两手放在沙发扶手上,陷入了遥远的回忆之中。 (采访 撰稿:李天程 魏振华)
浏览:8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