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杆司令”到带领十人队伍
我出生在庆云县一个农民家庭,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迫于生活的压力选择了改嫁,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全靠着周围邻居的帮衬,我才活了下来。
1943 年,正是日本鬼子最猖狂的时候,他们时常到村子里“扫荡”,害得老百姓日子没法过。当时家里就我一个人,无牵无挂,看着鬼子到处作恶,我恨得牙根痒痒,于是加入了抗日的队伍,也就是庆云抗日救国军县大队,被任命为三连八班班长。
虽说是班长,可我就是个“光杆司令”,班里就我一个人。为了拉起队伍来,我到处宣传抗日,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有了效果,扩大到了10 来人。这时候, 县大队也从原来的60 多人,发展到300 多人,抗日队伍逐渐壮大。
拿下鬼子炮楼
1944 年7 月,在现在的滨州阳信县的一场战斗中,我们班负责突袭日伪军建在县城周边的一个炮楼,里面共有11 名日伪军把守,周围都是密密麻麻的铁丝网。
当时,炮楼里有人发现了八路军的行踪,他们十分慌张,没命地往我们阵地上射击,子弹密集地袭来,我们趴在地上根本抬不起头。这时,连长派传令兵过来对我说, “别磨蹭,抓紧时间拿下炮楼。 ”看着敌人近在眼前,却没半点法子,我也很恼火, 向战士们吼了一嗓子 “掩护我”,便冒着枪林弹雨,拖着铡刀,打了几个滚,滚到铁丝网旁边。连着剁了好几下,铁丝网一点儿都没破,这时,我突然看到了绑铁丝网的木桩,于是使劲向木桩砍去。手都磨破了,这才把木桩剁开,我穿过铁丝网,匍匐到炮楼下边,把一颗手榴弹从敌人的机枪口扔了进去,“轰”地一声后,炮楼里一下子没有了声音,机枪都哑了火。
我十分纳闷,悄悄地摸进炮楼,只见手榴弹炸死了2 个日伪军,剩下4 个吓破了胆, 抱着头钻到床和桌子底下瑟瑟发抖。这一次,因为在战斗中表现突出,我们班还获得了军区嘉奖。
纪家铺战斗“死而复生”
像这样的战斗,我现在能记住并数得出来的,就有大大小小63 次,但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纪家铺的那场战斗。
1945 年5 月,庆云县板营镇,200 多名日伪军准备把从乡亲们手中搜刮来的粮食运送到县城据点。为了不让他们得逞,县大队决定兵分两路打伏击,一路隐蔽在李家店附近,一路在纪家铺,我当时就随部队埋伏在纪家铺。由于不慎泄露了行踪,我们3个连的战士被200多名敌人包围在了李营魏。
那一仗,战斗惨烈,日伪军的骑兵连、机关枪全都上了阵,我们的装备远远比不上他们,人数上也处在劣势,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我心如刀绞。战斗中,我的腿负了伤,不能动弹,只好隐蔽在路旁的草丛里,后来由于流血过多,昏死过去。
醒来时,已经是半夜,腿上的伤口结了痂,我挣扎着起来包扎了伤口。当时,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是在哪里了,只是本能地一步一步挪进了旁边一个小村子,一个老乡收留了我,留在他家里养伤。
一个多月后,腿上的伤终于好转,我迫不及待地求老乡帮忙打听队伍在哪儿。当我找到队伍时,连长吓了一跳,“你小子竟然还活着?! ”他高兴地拉着我的手不停地询问。原来,那场战斗从早上5点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最后3个连打得只剩下8个人。战斗结束后,战友们都以为我牺牲了,到处找也没找到尸体,还为我开了追悼会。
看到我活着回来,战友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也流了泪,因为还有更多牺牲的战友,再也看不见了。
(采访撰稿:王倩倩 胡志强 于德亮 张海云)
浏览:7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