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翼之12岁入本村私塾学习,1919年考入文登县立高小。1922年考入济南育英中学,毕业后任教于文登县立高小。同年夏,他得知湖南革命形势高涨,毅然离校南下,在湖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组织安排他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因染上肺结核病,无法坚持学习,1928年经校方批准回国休养,此后与组织失去联系。其间到张皮村松山庙小学任教。
1930年至1936年,王翼之先后在荣成县师范讲习所、威海明星女子小学、烟台女子中学、文登启民小学、烟台真光女子中学、潍县中学等处任教。1936年春,王翼之经吕志恒关系,与中共北方局取得组织联系。同年冬,北平全国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部(以下简称“民先”)派人与王翼之联系部署发展“民先”组织。
1937年下半年,王翼之联络丁子新等在潍县中学和撞钟院小学秘密发展了十几名民先队员。七七事变后,根据形势发展,决定成立民先地方队部,深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不久,在潍县城北贾庄成立“民先潍县队部”,入会者30余人,王翼之为队长,丁子新为副队长。1937年底,潍县民先队员发展到100余人,活动范围也由潍县城关及附近农村扩大到潍北、潍西等广大地区。青岛和益都等地民先负责人也来到潍县,共同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王翼之等利用有利环境,在全县开展统战工作,并成立了“潍县各界抗敌后援会”。
其间,中共山东省委特派员鹿省三来到潍县中学,与王翼之建立了联系,传达省委关于分区发动武装起义,组织抗日救国军的指示。王翼之通过组织抗敌剧团和宣传队,出版《青岛时报》《民族先锋》等多种形式,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群众参加抗战。抗敌剧团将义演的收入全部捐献抗日前线。王翼之还主持设立了平津流亡学生接待站,举办抗战理论和游击战术训练班,分批欢送他们奔赴抗日前线。王翼之还协助鹿省三在潍县开展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1937 年12 月下旬,日军逼近潍县,中共鲁东工委决定举行武装起义,组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鹿省三任政委,王培汉任支队长,王翼之任政治部主任。1938 年1 月27 日,各股抗日力量300 余人分别向潍北的蔡家栏子村集结,王翼之宣布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正式成立。支队的3 个中队有2 个中队是以“民先”组织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随后,王翼之继续发动群众参军参战,筹集枪支,武装扩建了一个特务队。这时潍县日军“扫荡”至杨孟村,第七支队伏击了这股日军,扩大了七支队的影响,鼓舞了抗日军民的胜利信心。
1938 年3 月上旬,王翼之随潍北起义的4 个中队在胶济路两侧穿插活动,筹集枪支,并相机在南阳村与日军作战,毙伤日军4 人。第七支队主动出击战斗,获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队伍很快发展到1500 多人,下辖4 个大队,1 个特务队,1 个骑兵队,成为鲁东地区一支强劲的抗日武装力量。王翼之负责部队政治工作。为集中力量打击侵占昌邑的日军,迅速打开鲁东抗战局面,鹿省三决定第七、八两个支队在昌邑北部会师。此间,发生了鹿省三被刺身亡事件。
1938 年4 月,为筹集资金,解决部队换装问题,第七、八支队东去掖县、黄县。途中,王翼之负责政治工作以及与相邻部队联系工作,协商行军路线及安排协同对日作战等事宜。1938 年5 月,部队到达掖县,配合二支队解放了黄县城,收编了地方武装,部队很快发展成6000 余人、5000 多支枪的强大抗日武装。此后,王翼之参加筹建黄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工作。部队整编后,王翼之仍担任政治部主任。王翼之主持政治部工作期间,开展部队整训,在全军进行了共产党员登记,建立各级共产党组织, 出版了《前进报》,编印教材,组织宣传队进行文艺演出活动,鼓舞了部队士气。
7 月下旬,部队完成整训任务,回师北上,迎接中共山东分局给予的新任务。当部队冒雨到达昌邑县潮海村潍河岸边时,王翼之不慎溺水遇难,时年35 岁。不久, 部队重回故地瓦城,干部战士怀着沉痛的心情为王翼之举行了追悼会。(李 丹)
浏览:6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