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林少年时读过两年私塾。1894年只身逃到东北谋生,凭着一身力气先后在伐木场、窑厂、农场干苦力活。1899年又到双城子(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家工厂做工。当时沙俄为修筑中东铁路,招募劳工,王德林便约十几人应募了。在为俄国人出卖劳务中,王德林耳闻目睹了沙俄对中国劳工的残暴行为,无比愤怒,决心寻找时机报仇雪耻。
1900年7月,沙俄以修铁路为借口,派7000名兵力分六路侵犯中国东北,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王德林率百余名工友起义,反击沙俄暴行。先在铁路沿线寻机打击,后转移到吉林东部,以深山老林为落脚点,继续打击沙俄侵略军。王德林的一片爱国之心,很受当时吉林督军孟恩远赏识。1917年,孟恩远将该部收编为吉林军第一旅第二营(后为东北军步兵二十七旅七团三营),王德林任营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司令长官本庄繁派重兵侵占中国沈阳、长春等重要城市,又于9月21日派第二师团长多门二郎率部侵占了吉林城,吉林公署长官熙洽奴颜媚骨,率要员外出迎接。不久,日军就占领了吉林省东部的延吉、蛟河、敦化等七县,日军为扩大侵略,赶修吉(林)会(宁)铁路。王德林对熙洽之流卖国求荣的行径无比气愤,挥笔写下这样的誓言:“非牺牲不能求安全,非奋斗不能寻生路。”王德林率领的三营防地正处在吉会铁路线上,日本人几次派人交涉要进行勘测,三营坚决不答应。
1931年11月,日本测量队在武装掩护下强行闯入三营防区登山勘测,三营官兵在王德林的带领下,先鸣枪示警,但野蛮的日军不予理会,此时,守卫部队毫不犹豫地开枪射击,打得日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亲日派二十七旅旅长吉兴秉承日军旨意,决定严惩王德林和他的一连连长。王德林和一连连长来到旅部说理,并义正词严地痛斥在场的日本人。日本人蛮不讲理,出口骂人,王德林忍无可忍,朝着骂人的日本军官重重打了几记耳光。之后扬长而去。此后,王德林即把部队拉到延吉县小城子,并宣布脱离吉林军。
中共东满特委和中共满洲省委对王德林的义举很是赞赏,决定派共产党员李延禄、王松柏、胡泽民等帮助这支新生的抗日队伍。正当王德林对今后的斗争方向和策略举棋不定时,李延禄等带着省委的指示来到三营,讲明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王德林非常高兴,当即表示,配合共产党坚决抗战到底,为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奋斗终生。
1932年2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国民救国军”在小城子宣布正式成立,王德林任总指挥,并发出了通电,号召各界民众团结抗日。
救国军成立后,第一仗就是攻打敦化县城。该城由日军一个守备队驻守,官兵800余人,城外还有伪警备团1500人把守各要道和制高点。王德林侦察敌情后,采取三条措施:一是派便衣人员潜入城内,做上层人士工作,并进一步掌握敌军布防情况;二是派得力人员打入警备团,争取他们临阵反正,杀敌立功;三是派人到各区联络民众破坏公路桥梁,切断电话,以防敌军增援。同时,周密安排了各团的具体战斗任务。
2月20日黎明,敦化城内一片沉寂,救国军的炮兵借晨雾作掩护,进入阵地,步兵也相继接近城墙。几颗信号弹腾空而起,紧接着轰隆隆几声巨响,炮弹飞向城内。各路部队发起总攻,冲入城内。驻守南门的伪警备团百余名士兵,夺下日军机枪,调转枪口,对准日军猛烈射击。经过一场激战,打死日军60余名,俘虏200余名,日军守备大队长当场毙命,日军残部狼狈而逃。这次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敦化各界民众纷纷欢迎和慰问救国军。
首战告捷的王德林,率领部队乘胜攻克了蛟河、额穆两城,缴获敌人大批枪支弹药和其他物资,救国军一时军威大振,影响剧增。各界民众纷纷要求参军,延吉县老头沟煤矿矿工要求参加队伍的,一次就达1500多人,救国军迅速扩大到2万余人。王德林及时调整了指挥部领导机构,任命共产党人李延禄为总指挥部参谋长,协助指挥部队,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同时加强了部队整顿,使救国军迅速成为一支敢打硬仗的抗日队伍。
救国军的壮大使日军当局恼羞成怒,不断调精锐部队围剿。1932年3月3日,日军天野少将率十五旅团向海林、宁安方面进犯。王德林闻讯后,集结兵力,严阵以待,分三路截击敌人。战斗打响后,救国军将士如猛虎下山,高喊着“活捉天野,为死难同胞报仇”的口号,英勇奋战。激战三个小时,日军大败,分两路向宁安、牡丹江方向溃逃。
关东军司令长官本庄繁不甘罢休,又从哈尔滨等地调集日军,配合十五旅团,妄图“包剿”救国军。大敌压境,形势严峻,王德林和李延禄在五虎林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决定兵分四路与敌决一死战。
会后,各部按部署行动,互相配合,连续出击,攻宁安,袭敦化日军,同时炸毁桥梁,烧掉修路物资,使日军再次受挫。接着激战南湖头,再战莺歌岭,火烧松已沟, 屡挫敌锋。救国军神出鬼没,声东击西。日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天野旅团死伤200 余人,铃木旅团也伤亡惨重。两旅团被逼龟缩在宁安城里。王德林率部乘胜追击, 将宁安城围得水泄不通。天野、铃木见势不妙,一个坐飞机,一个乘火车逃回哈尔滨。日军失去指挥,乱作一团,纷纷乘火车逃窜。王德林抓住战机,在关家小铺布下伏兵截击敌人,日军死伤惨重。这就是有名的“镜泊湖连环战役”。
不断壮大的救国军,经过战斗的洗礼,威望不断提高。1932 年7 月,救国军、自卫军、护路军三军在宁安下城子举行联席会议,正式通过各路抗日军总指挥改为总司令。王德林为抗日救国军总司令,李杜为联合军兼自卫军总司令,丁超为护路军总司令。为了加强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王德林委任共产党员李延禄、刘静安、胡泽民等分别为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参谋长、副参谋长、宣传部长和前方司令部参谋长等要职。这时, 救国军拥有兵力17 个步兵旅,3 个骑兵旅,2 个补充旅、1 个自卫队旅,另外还有独立团、独立营、游击队等,成为一支庞大的抗日队伍。
此时,南京国民政府为拉拢东北抗日武装,对抗日队伍首领分别授予官衔,王德林被任命为宁安警备司令。同时,对王德林下了“剿共密令”,预谋杀害共产党人李延禄,扣留金大伦、贺剑平等。王德林对此无比愤慨,断然拒绝执行,保护了共产党在救国军中的领导地位。
1932 年年底,日军集中大批兵力围攻王德林部队,并切断了王德林部与自卫军李杜部的联系,分五路围攻救国军指挥部。同时,日军还沿途设卡,堵截各种战备物资进入救国军根据地,妄图困毙抗日队伍。面对严峻的形势,1933 年1 月,参谋长李延禄亲率救国军第一补充团,在磨刀石与日军交战,四次击败日军的进攻,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不得已突围转移,王德林所部陷入日军重重包围中,形势日益恶化。在这危急关头,王德林召集全体抗日将领会议,联名向全国发出通电,通电表明了王德林及全体将士历经百战,苦守一隅,弹少衣单,饮冰卧雪,决心与日军战斗到底,也决不妥协。同时呼吁国家和社会各界出兵出力援助,以图扭转局势。
为了保存实力,王德林在众将军的劝说下,无奈对司令部的工作作了交代,挥泪率领部队600人及伤员、眷属等,于1933年1月退入苏境。此后救国军化整为零,潜伏深山老林,仍与日军周旋。参谋长李延禄带主力团突围后,四处联络救国军失散官兵,继续战斗在东北战场上。王德林告别国土半月余到达托木斯克,4月中旬到达波兰,然后取道德国、意大利,最后抵达香港。身居异国他乡的老将军,时刻思念着他的将士,牵挂着抗日斗争的形势。5月上旬,这位民族英雄毅然踏上祖国土地,表示竭尽毕生精力,继续抗日救国。
中共满洲省委获悉王德林到了天津,即派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五军第一师师长、共产党员陈翰章,以东北国民救国军总司令特派代表的合法身份,专程来天津看望他。陈翰章曾是王德林的老部下,熟人相见,分外亲切。陈翰章向王德林介绍了东北抗日斗争形势和他的救国军旧部的情况,王德林听后万分感慨,当即将在关内募得的支援抗日军的8000元大洋,托陈翰章带回东北交给抗日部队。
陈翰章回东北后,立即向省委汇报了王德林的情况,并将抗日专款交给了组织。当时,东北党组织正根据中央指示酝酿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拟定让王德林出任抗联总司令,但此时王德林积劳成疾,重病缠身,已无力返回东北。年逾六旬的王老将军回家乡养病期间,仍抱病从事抗日活动,又在苏鲁边境组织了一支抗日武装。
1938年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机关率部队进驻沂蒙山区,王德林多次与中共负责人商谈救国大计,和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武装协同作战,打击日伪军。1938年12月20日,王德林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1939年2月4日,在延安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上,发表了悼念抗日老将军、东北国民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的文章,文章指出:“在此抗战进入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敌我相持阶段时,丧失这位民族英雄,实乃我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悼文在概述了他的功绩之后号召:“王将军虽死,王将军保护祖国及杀敌的精神不死,愿我爱国青年,共同学习民族老英雄为国奋斗的精神,共勉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缅怀王德林的丰功伟绩,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刘晓焕)
浏览:11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