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董少白启蒙于自家私塾。12岁时,开始习读四书、五经。1910年考入临沂中学。他学习刻苦,平时手不释卷,在学校与亲近的同学组织“读书会”,取长补短,砥砺学行。1920年,董少白考入上海惠灵学院外文系。他的英文造诣很深,曾将屈原的《天问》译成英文,刊于当时香港的英文杂志上,得到文化界很高评价。
1922年秋,他离开惠灵学院,考入复旦大学政治系。从入学的第二年起,他即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阅读了很多政治书籍和革命进步小说。1925年夏,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董少白站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列,投入反帝爱国斗争。
1931年夏,董少白被中共党组织派到西安东北军张学良部警卫二营任职,具体负责民运工作。1931年11月,他在东北军中共地下组织的培育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参加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党组织派董少白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革命理论,学习期间,他曾改名为董阴。
1937年10月,董少白奉党组织委派,回到故乡临沂。与曾在东北军工作的中共党员韩去非等人取得了联系,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对组织临沂、费县等地群众抗日救国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38年初,日军大举南侵,继占领济南、博山之后,又步步逼近鲁南重镇临沂。为了做好抗日工作,壮大党的力量,2月间,董少白介绍了城西三岗店子村的张亚东(张涛)等入党,并建立起党的组织。与此同时,他与胞兄董慕仲等在家乡倡组临费边民众抗日队伍。这支武装,不久即发展到五六百人。3月间,董少白等七八人在西土单埋伏,袭击从费县城出动的日军,打死打伤各1名,缴获战马1匹。这次武装行动在当时震动很大。
临沂城西沙沟崖村的王洪九,时为临费边联庄会会长(地主武装首领),有数十人(枪)。在中共临沂特别支部的积极争取下,王洪九同意一致对外,团结抗日。王洪九与董慕仲素有矛盾,互相戒备。董少白便分别向双方做说服工作。当时,王洪九对董少白持有疑虑,怕他帮助其兄董慕仲吞并自己,不时对他进行刁难。董少白则以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坚持与王洪九坦诚友好往来。董慕仲和王洪九与中共党组织的负责人多有接触,王洪九在战争初期也确有抗日行动。
1938年4月21日临沂沦陷后,董少白在临沂南部地区的庄坞、涌泉一带组织民众抗日,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他以民先队员为骨干,迅猛开展临郯地区的抗日救亡工作,并团结开明地主傅普仁参加抗日活动。此外,他们还对临郯边境联庄会的武装进行了争取工作,为八路军临郯独立团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在董少白的努力工作下,1938年11月上旬,临费边以董慕仲为首的武装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十二支队”,董慕仲任支队长,张岗任政委,钱钧任副支队长,董少白任政治部主任。同年12月下旬,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十二支队为山东纵队所辖的10个支队之一,是一支蜚声于鲁南地区的抗日武装。在此期间,董少白发展了临沂城北大里庄的王剑魂以及陈玉梅等入党。不久,在费县的蒙山前建立了党的组织,董少白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
1939年3月30日,八路军山东纵队遵照十八集团军整军计划进行第一期整军,将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的第六十一团与第十二支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董少白任参谋长。第二支队成立不久,董少白带领部队在费县探沂伏击由临沂到费县城的日军50余人,毙伤敌10余人。首战告捷,振奋人心。接着,在第二支队的驻地中牛田村举办了4期抗日干训班,训练临(沂)费(县)青年、积极分子600多人。
为了开辟抱犊崮山区的工作,董少白根据党的指示,率领100余人的“民运工作队”,深入山区。当时,正值青黄不接之际,加上日伪军“扫荡”频繁,开展工作十分艰难。董少白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战胜重重困难与危险,走遍了该地的山山水水,宣传和发动群众,扩大和巩固鲁南抗日根据地。
1939年6月上旬,日本侵略军集中了2万多兵力,对鲁中、鲁东南抗日根据地进行规模空前的大“扫荡”。董少白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为掩护部队安全转移,他率部坚守阵地,于费滕地区的梁邱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43岁。(李 丹)
浏览:21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