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徐秋报名参加家乡赤卫队,投入到“打土豪,分田地”斗争之中。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被任命为第一方面军三军团五十八团团部参谋。1934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后历尽艰辛,到达陕北。
1937年8月下旬,徐秋随八路军一一五师开赴抗日前线。为了开辟鲁西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春,徐秋随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进入鲁西,先后任鲁西军区后勤科长、冀鲁豫第八军分区司令员等职。他经常深入群众,领导减租减息,同时组织地方武装,运用麻雀战、围困战、联防战、突击战、地雷战等战术,狠狠打击盘踞在鲁西的日伪军。
1940年3月,徐秋乘日伪军进驻郓城县谭庄村立足未稳之机,率部夜袭,一举歼灭日伪军2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同年9月初,日伪军在郓城县王老虎村设立据点,并在王老虎村一带“扫荡”。徐秋根据情报,利用人熟、地熟和青纱帐掩护的优势,兵分四路,闪电般围攻日伪据点,经过半小时的战斗,据点的日伪军被消灭大半,余下四处逃窜。此次战斗,大大鼓舞了鲁西军民的抗日热情。
土匪出身的伪郓城县县长刘本功,按照日本侵略军部署,在县城内极力推行“强化治安”,实行“三光政策”,杀戮抗日军民,企图瓦解抗日根据地。在徐秋部的打击下,刘本功接连几次遭受失败。他一边向日军求援,一边纠集郓城、鄄城、巨野、菏泽四县的日伪军500人,向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反扑。与此同时,鲁西、冀南、晋东南三地区的地方土顽势力也联手签订所谓的“三省联防”协定,更助长了刘本功的嚣张气焰。
在严峻的形势下,徐秋率领冀鲁豫第八军分区抗日军民,“人自为战、村自为战;一边生产、一边作战”,开展反封锁、反“扫荡”的游击战和自卫战。
1940年6月,根据鲁西军区的指示,徐秋积极培养和选拔部队干部去鲁南工作,并带领一个特务营完成了干部护送任务。9月,鲁西军区派干部南下鲁南,途经郓城,徐秋主动担负起境内护送任务。刘本功得到消息,立即调兵前去截击,并悬赏活捉一个南下干部大洋200块。徐秋带部赶到时,四区区部已被日伪军包围。经过激战,军分区部队击溃日伪军,把南下干部接到高楼、周庙、智垓一带。日伪军100余人又尾追而至,徐秋命令部队埋伏在两边的高粱地里,待日伪军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发起猛攻,日伪军仓皇败走。
徐秋为保证南下干部的安全,连夜向赵楼(今南赵楼)一带转移,并紧急召开干部会、党员会,研究护送路线和措施。黎明时,刘本功带领日伪军乘十余辆汽车突袭赵楼。徐秋决定突围,他命令五区区长魏振芳带领一个连强渡赵楼西沙河,向北岸突围,把日伪军的注意力引向北岸,他自己则率余下的部队掩护南下干部从正面突围。魏振芳在火力掩护下,渡过西沙河,突围成功。
徐秋从正面突围,日伪军却从西南、东南两侧同时夹击。北面的日伪军也只留下一小部分与魏振芳部周旋,其余全部从背后包抄而来。刘本功向徐秋喊话,打算进行诱降,徐秋不为所动,沉着冷静地组织突围,并及时改变突围方向。徐秋一边指挥战斗,一边掩护南下干部渡河。渡河即将完成时,徐秋却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
徐秋牺牲后,当地政府和群众把他的遗体安葬在赵楼村东,并立石碑一座,以志永久纪念。1971年5月,他的遗骨迁葬于郓城县革命烈士陵园。
2014年8月29日,徐秋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王 蕊)
浏览:10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