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为适应工作需要,中共党组织决定孙春林去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1938年,孙春林回到胶东半岛,任中共南海特委独立团团长。1940年,他被调任八路军五支队警卫营一营营长。在这期间,他率部队先后攻克了邱堡、北寺口等日伪据点,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他奉命调到北海军分区指挥部。到任后,他立即着手建立和发展武装队伍,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经过积极开展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组建了一个独立团的兵力,孙春林担任团长。建团后,他非常重视对战士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在孙春林的指导和培养下,全团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孙春林在组建独立团的基础上,还着重进行了北海地区部分县大队的整理和扩大工作,发展壮大了蓬莱、黄县、栖霞、福山等革命根据地的抗日力量。
1941年夏,中共南海军分区成立,孙春林调任中共南海军分区司令员。在南海部队的发展和建设上,孙春林做了大量工作。当时,南海地区日、伪、顽交错统治,对南海军分区开展群众工作、扩建武装队伍带来很大困难。孙春林率领指挥部队拔据点,扫顽匪,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六七月间,孙春林奉命到海阳配合主力部队攻打发城,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1941年秋,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扫荡”,孙春林率领部队转战在平度大泽山区和莱西青山一带。当时,孙春林率领军分区部队处在日、伪、顽三种势力包围的险恶环境中,进行游击活动的区域很小,能经常驻防的村庄仅有八九处。
1941年8月,孙春林带领南海军分区机关由庙东村转移到莱西县榛子沟村,因为奸细告密,被日伪军包围,情势紧急。面对数倍于己的日伪军,孙春林决定将部队撤出村庄,向村东南山里转移,占领有利地形。他镇定指挥,一面反击日伪军,一面率领部队抢占东南高地。在通过南沙河时,遭遇日伪军火力扫射,腿部中弹,但他仍然坚持指挥,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终因伤势严重,英勇牺牲,年仅35岁。
孙春林牺牲后,当地群众把他安葬在青山山脉围石山向阳坡上。1955年,莱西革命烈士陵园建成,烈士遗骨迁葬到烈士陵园内。1987年,莱西市人民政府修建了“孙春林烈士纪念碑”。
2014年8月29日,孙春林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李 丹)
浏览:11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