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寄吾烈士传略(1915—1942)

Admin 发表于2016-05-15 22:16:20
   于寄吾(1915—1942),原名于纪武,字志新,化名己午,牟平县上庄村人。抗战时期任胶东区中共西海地委书记、西海军分区政委。
   1930年,于寄吾小学毕业后,考入烟台山东省立第八中学。1934年考入济南师范学校。1935年由牟平同乡刘清禄(安波)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夏,于寄吾济南师范学校毕业,被官方送到济宁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受训,结业后分配到黄县北马乡农学校任校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乡农学校解体,于寄吾回到家乡后,在牟平城东关租了一所小房,联络青年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2月,烟台、牟平相继沦陷。2月13日,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攻克牟平城,随之与日军激战于雷神庙,打响了胶东抗日斗争第一枪。于寄吾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决心投笔从戎,抗日救亡。3月17日,他告别了亲人,奔赴胶东特委,参加了抗日武装。不久,他又写信动员哥哥和妻子走上了抗日前线。
  1939年夏,于寄吾任中共胶东区党委秘书长兼政府工作部部长。1941年2月调任中共西海地委书记,并先后兼任八路军西海指挥部、西海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他带领大家深入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听取反映。他还召开群众大会,传达中共西海地委“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决议,郑重宣布以后绝对不许随意拉夫、支差和乱摊派,尽量减轻群众负担。同时还揭露日军对共产党、八路军造谣破坏的阴谋,很快恢复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干群关系日益融洽。1941年秋,西海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连续打了几个胜仗,使西海地区北通北掖根据地,西连清河根据地,彻底扭转了孤立无援的被动局面。
  1942年春,于寄吾领导西海地区人民开展了减租减息和改善雇工待遇的群众运动,使农民减轻了负担,改善了生活,增强了支援抗战、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全区上下出现了党政军民团结抗日的大好形势。于寄吾非常重视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和宣传工作。中共西海地区的党报《西海导报》和党刊《团结》,都是他倡导出版并为之撰写发刊词,并亲自审阅、修改重要稿件。他多次给中共西海地委干部讲课,教唱抗战歌曲,使机关工作严肃而又活泼。他曾率领巡视团到掖县巡视工作,跋山涉水,深入农家,认真检查贯彻落实共产党的政策等情况。在同中共掖县县委交换意见时,坦诚相见,言之有据,使中共掖县县委的同志心悦诚服。在战斗间隙和工作之余,战士们都愿跟他学文化、学外语或随便聊天,西海地区的干部和战士们都说:“于政委就像一团火,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温暖。”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这年秋天,日本华北派遣军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指挥近2万日伪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式大“扫荡”。11月中旬,日军在牟海地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后随即又转移兵力,向西海地区进行合击。当时,中共西海党、政、军领导机关活动在大泽山区一带。日伪军由东向西推进,顽固派王尚志部在平西与日伪军遥相呼应,加紧向根据地进犯,对西海地区形成包围态势。于寄吾率领西海军民配合主力部队多次出击烟潍公路,威胁日军后方,牵制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其他地区的反“扫荡”斗争。
  12月21日夜,于寄吾率领中共西海领导机关工作人员,从平度满家村出发,向东转移,经过一夜急行军,于第二天拂晓到达夏甸附近的柳连庄(今属莱西县)时,此处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已经转移。他们与大批日军相遇,激战后迅速撤退至大泽山余脉萌山一带,不幸再次陷入日军的包围。这时天已大亮,日军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处境异常险恶。于寄吾立即组织中共西海机关人员反击日军,并决定由他和司令员赵一萍、参谋长于一心各带一个排的兵力,掩护机关人员分头突围。此时,因为连日作战,于寄吾又身患疾病,体力严重透支。当他们走到一处旧窑洞时,有人建议于寄吾暂到窑洞藏身,等日军过去后再派人来接他,于寄吾听后立即拒绝了这个提议。
  随着日军飞机在低空盘旋,轮番轰炸、扫射,日伪军从四周包抄过来,突围已不可能了。于寄吾率领机关人员和警卫部队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接连打退日伪军数次进攻。但终因兵力悬殊,于寄吾身负重伤,壮烈牺牲。(牛存强)
浏览:78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