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式的“出走”——参加工作
1942年的寒假,丛维周老师回到家乡,宣称要去大连谋个新职业,并且到日本人办的大东轮船公司购买了去大连的船票。到大连后,经过几天活动毫无结果。遂又托人购票返回威海。回到威海后,他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市区,直奔文荣威边区抗日根据地,找到抗日民主政权——威海办事处的联络点,直接见到办事处主任丛振东同志,参加革命工作了。从此,丛维周老师从威海区消失了,而张心语同志却公开亮相活动了。这种参加革命的方式,受到了家乡人民和同志们的称赞。
威海行政办事处工作四年
参加革命后,他被委任担任凤林区区长。由于是在他的家乡工作,环境很熟悉,工作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多年以后,才了解到他曾和梁文彬(他在桥头小学的学生)一同到过孙家疃并和当时的乡绅孙心田见过一面,建立了初步的联系。这些工作对于开辟敌占区工作很有意义。
在他担任办事处粮食科长时,为解决公粮储运困难,办事处曾试推行过一种以价款代缴公粮的办法,这种办法既解除了边区人民运送公粮的困难,又减少了办事处对公粮储运的困难和麻烦,有利于保证公粮收缴运输工作的安全,颇受敌占区人民的欢迎和拥护,得到了领导、群众上下共同的赞扬。
经过马石山惨案和荣成崂山惨案的危险后,办事处内少数干部心存疑惧,对党 “咬紧牙关,渡过困难,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鬼”的号召,产生了动摇思想。教育科科员王某某(原名邹某某,河西村人)就在他父亲的蛊惑下,执意接受东豆山村伪军的政治引诱,脱离抗日队伍,脱离党组织,回家当“良民”。对此,张心语同志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极力挽留他,仍未能使他回心转意。王东生决心“妥协”回家,不再抗日了。我们一再表示,抗日要自觉自愿,愿意继续抗日的,我们欢迎他留下,不愿意的,我们绝不强留,…… 大量的工作还是没能挽留他,他终于走掉了……
但是,战局的发展绝不是像他们邹家父子二人估计的那样。当年秋季,我军发动的军事政治攻势的胜利,解放了大片敌占区的土地,第二年又直接收复了威海市区。形势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使得邹家父子焦躁不安,后悔莫及。王某某终于又回来要求参加工作,并表示了悔改。终于被允许参加《新威日报》社当记者。不曾想到多年之后,在青岛某区当了领导,这个王某某同志又找到张心语同志,要求取消这个历史关节的污点,恢复党籍。这个要求理所当然地受到张心语同志的严厉批评,而不得不作罢!
1945年元旦后,我在县委书记任上被调到胶东区党委党校参加整风学习。县委书记的职位和工作,由独立营政委宋奇光同志兼任。行政办事处的工作,特别是一般事务性的工作就无力来兼顾了,于是县委讨论决定并报上级批准,提拔张心语同志为行政办事处副主任,专管办事处的行政事务。只是当时因为事情紧迫,未经民主选举一套程序,暂时冠以“代理”二字而已。
1947年6月到1948年1月,为支援鲁中战事,威海区委组织了以张心语同志为大队长,王熙义同志为副政委的支前担架队。张心语、王熙义同志率领由一千五百余名胶东子弟组成的担架队奔赴鲁中战场,支援华野七纵的南麻(沂源)临朐战役。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冒死抢救伤员,抢运粮食弹药,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和锻炼,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纵队的表扬和奖励。他们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胜利地完成了威海人民委托的光荣任务。同时在战火中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组织能力和工作水平。
市委机关工作,成绩卓著
青岛解放后,张心语同志在市委机关工作,是市委机关的骨干,劳苦功高,功勋卓著。
1949年6月,我党、我军接收青岛市后,张心语同志被分配在市委机关工作,先后担任秘书科长、秘书处主任一直到市委副秘书长。这件事,对我来说是颇感意外的。认为他本来是政权机构的负责干部,是南下的县长准备人选,从事机关文秘工作有些难为他了。历史证明,我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这个分配安排是适当的。他不仅做得好,而且非常出色,得到机关干部的普遍的公认。那时,有的人认为他受到歧视,受到不公正待遇,这是误解和错误的。
他在这个岗位上能取成功,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他人品纯正,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平易近人,同时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思想修养和深厚的文字写作功底。第二,他没有政治野心,很少私心杂念,不结党营私。他从不过问市委内部的是非,特别是市委委员个人的隐私。和市委的各位领导在政治上和生活上都能保持合适的距离,避免了与领导之间工作之外琐事的纠缠。第三,他有管理机关总务后勤的丰富经验。他进入机关后,一直亲自抓机关生产不放,使改善机关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他廉洁自律,从不多吃多占,保证分配的公平合理,深得干部们诚服。
在他的组织领导下,机关的总务后勤工作有条有理,机关工作人员生活安定,居住条件也得到改善,工作人员总体满足,干部的情绪自然稳定。
组团返乡,情意倍增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1980年党中央开始全面复查平反历史冤案。山东省对一些历史问题的处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批判和清理滕景禄反党宗派活动案件的情形也大有变化,受滕景禄案牵连的一些同志相继平反或改变了处理结论。1987年7、8月间,在青岛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董延盛同志的一再邀请下,我这个“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死硬分子也改变了态度,同意回山东、回青岛等旧地访问了。在张心语同志的主持组织下,组成了张心语同志夫妇、许浩同志夫妇、于毅夫同志(原桥头区区长)夫妇加上我们夫妻和二儿子钟卫平共近十人的返乡团回胶东,到蓬莱、烟台、威海等地访问。重游曾经战斗过的胶东大地,访亲问友,会见几十年未见的老友,喝一口家乡的水,吃一口家乡的饭,倍感亲切热情。在威海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的配合下,妥善地处理了王玉同志的组织关系,明确了他的离休身份和级别,从较贫困的冶口村搬迁到条件较好的温泉汤西村安置养老。同时,安排处理了林国卿同志(刘仲谋)、王冰同志的遗孀和子女的生活安置问题。在张心语同志、于毅夫同志热情地配合和帮助下,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赞赏。
在荣成新县城,我们夫妻二人应邀参加了王家恂、丛瑞凤夫妇他们一家的丛氏亲族聚会,受到他们家庭一大家子男女老少多人的亲属般的接待。这对于增强和巩固我们之间的友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我们之间的友谊由师生兼同志、战友的情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高度。在一次招待亲友的宴会上,张心语同志曾充满深情地公开表明:我们两家子是通家之好,你的子女无论那人来青岛,只要找到我们,我都会无条件地接待安置……。话虽这样说了,但我和老伴明白,他们夫妻二人比我们都更年老、更体弱,子女又都忙着各自的工作,即使有事也不能去给他们添麻烦了。
自然法则是不可抗拒的,纵有一千一万个愿望,也无法挽留先师西去的脚步。张心语同志走了,我的老师走了,永别了。我们欲哭无泪,只有默默地思念。祝良师恩师走好,祝一生中最亲密的益友、密友走好!怀念不尽,思念不尽,我们决心学习老师的崇高美德,让老师的优良品格去战胜一切邪恶,让晚辈在熏陶中成长。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日
浏览:22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