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胜利之后,国民党军队的败局已定。百万大军胜利渡江,蒋氏政权大厦倾覆。孤悬黄海之滨一角弹丸之地青岛市的国民党军队深知负隅顽抗、孤守待援是没有用的。本来在1948年就开始的从海路南撤的各项计划准备工作,现在则大大加快了行动步骤,且越来越明显而不加多少掩饰了,这是一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由原胶东军区所属部队升级组建成的三十二军(军长谭希林,政委彭林)及胶东军区现所属部队也都知道青岛是国民党在山东乃至华北唯一的最后据点。这里麇集着从全省各地逃跑来的几万以至十几万国民党军政骨干分子和地主恶霸分子,政治上是比较顽固的。而且,青岛有良好的港口设施,又可能有美国海军的支援,仅靠三十二军在军事上彻底围歼这股敌军是不可能的。只能采取压迫政策,迫其加速撤退逃跑,在敌军逃窜中争取歼灭其一部,或瓦解迫降其小股地方武装。三十二军正是根据这样的作战方针迅速采取行动,5月26日解放即墨县城后,步步向青岛市区逼近,紧紧咬住敌军,终于迫使国民党守军于6月2日凌晨仓皇从海上逃窜,我军随即迅速占领和控制了所有一切军事要点和设施,最后完全解放了青岛市。
这期间,我党各地下组织则通过各种渠道向青岛市社会各阶层人士秘密散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签发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反复宣传解释当前的时局和形势以及共产党对新解放城市的各项政策,以公开的或半公开的,合法的或半合法的形式,巧妙地组织和领导以“反拆迁、反破坏、反抓壮丁”为中心内容的护厂、护校、护院和保护各项公共设施的斗争。各界进步人士和有识之士,在党的政策号召下和有关党组织的具体领导下,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发挥了共产党员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纺公司的范澄川经理、李村师范的王桂浑校长以及卫生局系统的陈志藻、自来水厂的刘汉耀、电厂的徐一贯、爱国民主人士张公制等人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正是由于这些人士和广大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的艰苦努力、共同奋斗,青岛市才得以基本完好无损地交回到人民手中,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
(三)有秩序地接管
1949年5月25日,山东分局副书记向明来到教研会驻地前大埠村,召开会议宣布:山东分局决定成立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由向明、赖可可(胶东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谭希林同志分别担任正副主任。同时还公布了青岛市委由薛尚实、宋子成、李佐长、马保三、滕景禄五同志组成,薛尚实为书记。市委组织部长有宋子成、陈超任正副部长,宣传部长李佐长、统战部长张铁民、副部长林一夫、秘书长曲及先,市总工会主席滕景禄、市长马保三。随后又研究确定了军管会的内部机构设置,有市政、公安、文教、卫生、后勤、房产、工矿、邮电、铁道、工商、财粮、金融、实业、港务、公路、办公厅、外侨处等15个部、1个厅和1个处。并任命了马保三、王少庸、王哲、宫乃泉、裴宗澄、张修己、胡邦凯、乔维中、吕镜符、张宣文、李慕、刘涤生、耿光波、王本贤、王良、吴若言、王绍落等同志分任各部部长和办公厅、外侨处的负责人。按照“各按系统、原封不动、自上而下、整套接受”的方针,负责组织对各对口系统的具体接管工作。6月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成立,山东省政府任命马保三为市长,负责对原市政府本身机构的接管工作。此期间,来自各方随军入城的各地接管干部总计约有3000人左右。
青岛是山东省工业最集中的城市。青岛市的官僚资本企业,主要集中在中纺公司和齐鲁公司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是由山东省政府生产部直接接管的。在部长冯平同志和副部长李竹平、曹鲁二同志的带领下,两百多名干部和工人,分头从济南和大连赶来青岛参加接管工作。
中纺公司的接管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6月2日进市那天到7月21日、22日,四厂、五厂发生部分工人罢工事件止,为第一阶段。在此阶段,省人民政府生产处向中纺公司所属各厂派出接受队伍,进行了一般的行政接管。由于人数较少,与所担负的任务比较,自然显得力量薄弱,有些问题也就难免照顾不周。因在处理“扣除解放前预借工资”问题上的决策失当,“以致实际工资大为减少,引起工人不满情绪”,加上国民党特务组织的煽动破坏,发生了四、五厂部分工人罢工的事件。军管会除采取“争取说服广大工人,坚决打击少数特务分子”的紧急处理方针迅速平息事态外,并于7月24日从军管会、市委和市总工会等机关抽调一批干部与从省委组织部派来的一部分干部一起派往中纺各厂加强接管工作,特别是充实了政治接管力量,从而开始了接管工作的第二阶段。其中有军管会委员柳运光同志(任中纺公司总军代表)、市委宣传部长李佐长同志(到中纺二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超同志(到中纺一厂)、市工会的李光源同志(到中纺三厂)、安军同志(到中纺五厂)、全总派来的陆培基同志(到中纺六厂)、马义生同志(到中纺四厂)、还有刚从省委组织部来的干部科长曹春耕同志(到中纺八厂)和我(到中纺九厂)分别兼任或专任上述各厂的军代表。除中纺五厂外,其他各厂还配备了专职副军代表。中纺公司一级还设立了由柳运光、李佐长、郎清荣、黄杰、刘特夫(任中纺公司副总军事代表)、王新元、(中纺公司副经理)、孙刚(市总工会)、陈超、陆培基等九位同志组成的党委会,柳运光同志为书记,“统一领导中纺公司的行政(政治监督)、工会及党的工作,实行监督生产、教育员工、组织工人的任务”。各厂也分别成立了以军事代表为书记的党组,加强集体领导,“负责监督生产并统一领导接收工作队、工会工作组、党的工作和保卫工作”。由于这样的调整和整顿部署,加强了接管工作的领导力量,使接管工作的进程大大加快,工人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大为提高,生产迅速得到恢复,且逐步有所发展,工会组织和青年团组织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到1949年8月下旬,青岛市第一次党代会议召开之前,接管工作、恢复秩序、恢复生产的工作基本完成了。下一步改造旧青岛、建设新青岛的任务便摆到了青岛党组织和青岛市人民的面前。
在参加接管工作的过程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党的政策的伟大力量,真正体会到“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真理意义。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的“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地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的路线,使我们在发动组织工人阶级,调动各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即职员)的积极性,共同搞好接管,搞好生产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青岛所有应当接管的工厂、学校和其他应当接管的企事业单位、机关,都在军管会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实现了“原职、原薪、原岗位”的接管,对于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恢复和繁荣工商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历史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接管。
解放青岛的烈士,接管青岛的功臣的业绩,将永远铭记在青岛人民心中!
一九八九年三月于杭州
浏览:24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