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若明回忆文集:1940年威海第二次武装起义(二)

老飞新手 发表于2016-05-16 16:15:00
1938年10月,中共威海卫特区支部重建以后,在中共文登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在发展和加强党的工作的同时,致力于恢复与健全青、妇和教职员工等各个救国会以及自卫队的组织活动。至1939年1月中共威海卫特区委员会成立,上述各群众救亡团体的建立与活动,在东南乡一个较大的地域,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坚实的基础。6月份,东海特委在栖霞县的郝格庄村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此后,我们的军事武装工作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阶段。
根据东海特委军事工作会议的精神,这段时间我们在建立威海卫人民抗日武装,开展军事斗争方面,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在思想方面,主要做了两件大的工作。第一件事是组织干部(包括特区委成员)学习胶东区党委(当时称第三区党委)发来的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论持久战》和《论新阶段》两本书,并较广泛地分赠各村上层人士和知识界朋友,供他们阅读。同时大量分赠胶东《大众报》的由林一山同志撰写的《抗日必胜论》的连载文章(后来翻印成单行本)。这些学习材料,为广大干部群众点亮了明灯,澄清了混乱思想,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第二件事是不断地向党员和各个救国会会员进行民族教育、阶级教育和抗战形势教育,告诉他们党要抓武装,只有拉起我们自己的武装队伍,抗战才有希望,胜利才有保证。同时,发动大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旦时机成熟,就随时拉起队伍,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打击侵略者,收复国土。
二、在武器装备方面,主要是发动党员和各救国会会员,广泛搜集枪支弹药。先是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旧式武器,如大刀、红缨枪和土枪土炮。进而是通过关系,向伪军,主要是顽军收买子弹和枪支(数量极少,多为残缺需要修理的)。旧式武器大多仍分散在农村,掌握在我党领导和控制的自卫团员手中,以公开合法的形式保存着。步枪和机枪子弹,则送交东海特委军事部集中保管,累计先后共送去五、六百发。后来因形势有变不能上送了,就留下来准备拉队伍时使用。
三、在组织工作方面,主要是争取掌握自卫团和发动新战斗员这两项工作。组织、掌握自卫团的工作,早在三军三路驻防文威荣边区时就开始了。当时三路指挥部的政治工作人员邹本兰(桥头区河西庄人)等,就在附近一些村庄组织成立“民众抗日自卫队”,曾引起郑维屏的恐慌和不安,想方设法加以阻挠与破坏。三军西上后,郑部马上趁机以行政当局的合法地位,通令各区各村限期普遍成立“民众自卫团”。他们把“抗日”二字勾掉,把“队”改成“团”,以示与我党的区别。我们则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个机会,将原有的抗日自卫队合法化。自卫团长等骨干人员,基本上没有变动,仍然继续掌握在我党手中。这样的村庄,在桥头河以西就有墩前(团长梁镇圃,化名刘青山,共产党员,后任东海军分区后勤部兵工厂厂长,因拆卸旧炮弹爆炸不幸牺牲)、西山(团长刘德淇,化名王玉,共产党员)、方吉、河北(团长邓基,共产党员)、大院(团长刘忠谋,化名林国卿,共产党员)、碑口、报信(团长刘忠,共产党员)、邓家店(团长邓国卿,共产党员)、柴里、黑石、于家夼、江家口(团长夏俊卿,共产党员)、产里(团长殷树柏,化名李志明,共产党员)、逍遥(团长王和泰,共产党员)等村。桥头河以东有雅格庄(团长韩玉瑚,化名刘玉林,共产党员)、洛后(团长吕福本,共产党员)、盘川夼、河西村、屯钟家(团长先为我,化名章若明,后是钟毓嵩,化名陈秀峰,共产党员)等共计二、三十个村庄。在桥头区,除了桥头、孟家庄等少数几个村的自卫团为顽固派掌握以外,基本形成了连片的我党控制区。这些村庄的自卫团员,站岗放哨,盘查行人,捉汉奸,送情报,工作非常活跃,为后来建立威海卫人民抗日武装和坚持游击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有了这种良好的基础,我们就着手发动新战斗员的工作。各村党支部对此非常认真,抓得很紧。开始是成熟一批送走一批,由文登县委号称“铁交通员”的刘锡荣同志带领西上,输送到我五支队。先后被送走的新战斗员达二、三百人。后来,形势恶化,交通受阻,我们就把发动成熟的青年,就地组织起来,待机建立自己的武装。有的村庄如墩前村,还将这些青年组织成游击小组,练习打麻雀战。敌伪军出动抢掠时,他们就打冷枪骚扰敌军,保护群众转移,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
可以看出,准备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组建一支威海卫人民自己的抗日武装,条件基本成熟,只待时机了。
浏览:111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林平
    林平
  • 青青悠然
    青青悠然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