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同志传略

Admin 发表于2016-05-16 18:43:13
  陈超(1916—2006),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东坡村人,1916年生,家境殷实,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7岁入读私塾。10岁入读嵩口镇道南小学。1928年考入永泰县格致中学,后入福州市格致中学、上海青年中学读书。1936年夏考入苏州国立东吴大学生物系。青年时期的陈超学习刻苦,梦想日后成为一名学者,在科学文化事业上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然而,这一梦想,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破灭。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又大举进攻上海,直逼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京津、宁沪一带学校全面停课,学生内迁,陈超被迫从东吴大学转入安庆国立安徽大学学习。时隔不久,沪、宁相继失守。1937年11月底,安徽大学宣布停课,疏散学生。陈超被迫滞留安庆,有家归不得。
  时局剧烈动荡,离乡背井的陈超开始了“国破山河在”的流浪生活。随着求学梦的破灭,看着大片国土沦丧,目睹同胞扶老携幼逃离家园的惨况,民族耻辱感和抗日求生存的欲望在他心中燃烧起来。1937年12月,安徽省教育厅开办“安徽学生战时服务总队”,培养青年学生,为抗战服务。陈超积极报名参加学习,并于1938年1月结业,被分配到安徽农村作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1937年底南京失守后,日军又于1938年下半年进攻武汉。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中华民族的半壁江山沦入日军的铁蹄之下。国民政府疲于奔命,安徽省政府更是自顾不暇,分散在安徽农村作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的学生便陷入无人过问的境地。国破家亡,陈超对腐败无能的国民政府充满了失望和愤懑,他热切向往一种新生的力量。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陕北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的广告。陕北,在当时的进步青年眼中是红色首都,代表着一种朝气蓬勃的力量,蕴育着中国的希望。陈超遂相约七八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于1938年9月,冲破重重阻力,奔赴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报名参加抗大学习。
  同年9月,经过长途跋涉,陈超等到达陕北洛川,被分配到抗大6分校8中队学习。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军政干部的摇篮。在这里,陈超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他真正认识了共产党,接受了共产主义,认清了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并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求学十数载,辗转大半个中国,陈超终于找到了希望,找到了人生奋斗的动力。他刻苦学习革命理论,成为6分校的学习积极分子。1938年11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抗大6分校保送他到延安抗大总校政治队学习。8月,抗大总校又保送他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学习期间,党组织曾抽调他参加陕甘宁边区民选、征粮工作,并担任庆阳专区曲子县分团长。1941年6月,马列学院又保送他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在延安的3年时间里,陈超在不同层次的党的高级学校里学习,系统地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完全由一个求学无门的社会知识青年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1941年8月,陈超被党分配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由于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路途险阻,陈超被迫昼伏夜行,直到1942年2月,才在铁道游击队的护送下到达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山东分局驻地——赣榆。不久,党分配他到分局组织部工作,组织部又派他参加滨海专区“整支”巡视团,并担任团长,同年秋,调任山东分局调查研究室敌伪研究股股长。期间,由于工作需要,陈超经常随分局敌占城市工作科一起行动。1943年5月,他被调整到分局敌工科工作。其时,敌占区有不少青年学生投奔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山东分局对这些青年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群众运动、气节、情报等培训教育,一部分人留在根据地工作,一部分人则被派回敌占城市,做地下工作。陈超负责协助培训这些青年学生。由于从敌占城市投奔根据地的青年学生日益增多,跟随机关行动不便,中共山东分局因此在抗大一分校特设一个“抗大青年队”,作为专门培训这些青年的机构,陈超又被调到“抗大青年队”任教员。9月重新调回城工科。
  1943年10月,山东分局为加强对敌占城市青岛的工作,决定在根据地莒南县半岗区稻草峪成立中共青岛工委,领导青岛的城市地下工作。山东分局城工科王建功被任命为工委书记,陈超任工委宣传委员。这是第一个设在根据地的青岛市级党组织,开辟了青岛地下工作新的领导模式。从此,青岛市级党组织一直设在根据地、解放区,直到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工委成立后,根据中央“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16字方针,逐个审查、整顿了市内地下党组织,使这些组织更加纯洁,更具战斗力。同时为壮大市内党的力量,青岛工委还从根据地物色在青岛市内有社会关系的人打入市内,又从市内物色有进步思想的工人、学生、知识分子送到解放区,经培训教育后,再派回市内作地下工作;同时还做青岛回乡探亲市民和其亲属的思想工作,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青岛工委的这些工作方针和措施,扩大了我党我军在青岛市民中的影响,为建立起解放区和青岛的政治交通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6月,中央发出“六五”指示,要求各地加强敌占城市工作,准备武装起义,一俟时机成熟,配合解放大军里应外合,占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9月,山东分局成立城市工作部,陈超调任城工部宣调组组长,主管各敌占城市地下党员和赤色群众到根据地汇报或探亲时,对他们进行敌占城市情况调查和教育训练工作。
  1945年上半年,抗日战争已露出胜利的曙光。山东分局和各级城工部门加紧了对青岛的工作。青岛地下党组织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里应外合、准备接管青岛的工作。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军队在美、日、伪的帮助下,抢先占领青岛。在此形势下,9月19日,中共中央作出暂不用武力解放青岛的决定。10月25日,中共华中局和山东分局合并,成立中共华东局,随后,华东局重建城工部,陈超任城工部宣传科副科长。在里应外合、准备接管青岛的工作中,青岛地下力量有所暴露,有的甚至被破坏。为此,华东局在1946年9月1日发出指示,要求地下党组织立即改变作风,根据秘密工作“十六字”方针进行检查,坚决隐蔽下来,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城工部坚决贯彻“九一”指示,对后来山东的各大城市地下党的巩固和发展,保存力量,发挥了巨大作用。
1948年5月,原中共青岛工委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参加华东局城工部“三查、三整”运动学习,城工部委派陈超主持青岛工委工作。8月,华东局和滨北地委决定重建青岛工委,由陈超任书记。此时正值青岛解放前夕,国民政府实行残酷的白色恐怖统治,以陈超为首的青岛工委进行了紧张有序的工作。他们首先大力发展党员,培养赤色群众,调查敌情,收集情报,发动群众护厂、护校。1948年底、1949年初,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筹备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在香港、上海的知名民主人士参加,其中有一批人需经青岛、烟台去东北。青岛工委接到任务后,立即选派优秀地下党员和地下关系,冒着生命危险护送他们安全到达目的地。到青岛解放时,青岛工委领导着150名左右的地下党员和500名左右的赤色群众,所有这些力量,在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青岛并顺利接管青岛方面作出杰出贡献。1949年2月,青岛解放在即,胶东区党委成立了“青岛市准备接管委员会”,陈超为7委员之一。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陈超随接管大军参加接管青岛,担任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11月任青岛市委委员,1952年任市委工业部部长,1953年任市委常委。1957年底,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济南、青岛两地各建一个化肥厂,调配得力干部参加筹建工作。翌年初,陈超被调任青岛化肥厂筹备处主任。1959年庐山会议后,青岛市委遵照中央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反右倾斗争,陈超因为对“大跃进”、“三面红旗”发表一些不同看法,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阶级异己分子,于1960年4月被开除党籍,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1962年初,中央召开七千人工作会议后,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进行甄别平反,陈超获得平反,于8月恢复工作,继续担任化肥厂筹备处主任。1963年11月,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陈超又被选为市委委员。
  1964年1月,陈超调化工部工作,担任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所党委书记,1966年3月又兼任中共四川晨光化工研究院工委代理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陈超受到冲击,被劳动审查5年,于1971年8月解除劳动审查,1972年5月担任北京化工研究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常委,1973年2月任革委会主任。粉碎“四人帮”后,为建立研究院科研工作新秩序,平反冤、假、错案,陈超作了大量工作,1979年1月任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超根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在研究院把各项工作调整到以科研工作为中心,各项工作围绕着、服从于、服务于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加速了出科研成果和成果的工业化,收到了明显的成效。1982年10月,陈超离职修养,2006年在北京病逝。
(作者 李草晖 付莉 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崂山区委党史研究室)
浏览:375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彬彬有礼
    彬彬有礼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