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间,在崂山脚下活跃着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它就是李肇岐领导的抗日独立中队。李肇岐生于1904年,原即墨县李家西城人。16岁时在青岛钟渊纱厂做工,组织过工人运动,是大革命时期的党员,是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生。1927年至1930年在即墨搞农运工作,敌人几次抄过他的家,逼得他的母亲服毒自尽,弟弟逃往东北又被日军杀害,父亲和妻子在外避祸,不敢回家。1930年春,李肇岐被捕入狱,与党失去了联系。1933年2月出狱,面对家破人亡的惨景,他悲愤交加,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在失去了党的领导、生活无着落的情况下,李肇岐设法在本村办起一所小学,以教师身份外出联络人员,组织革命力量,团结了一批爱国青年,秘密筹集武器,准备待机举事。1937年秋,李肇岐利用国民党训练民众之机,当上了本乡训练壮丁的大队长,控制了一批武器。在青岛、即墨城相继沦陷时,他已人枪俱备,起义工作准备就绪。1938年3月4日晚,他聚集了一支约200人的抗日队伍,宣布成立抗日独立中队,并随即进驻崂山。李肇岐运用从广州农民讲习所学来的知识,带领队伍,在崂山地区的惜福镇、傅家埠、法海寺、登灜、王哥庄等地开展抗日斗争,消灭汉奸、土匪,保护百姓,深受群众欢迎。崂山一带有识之士,纷纷加入抗日独立中队。一个多月就发展到五、六百人。由于当时周围几股国民党武装各据一方,互相吞噬,严重威胁抗日独立中队的生存。为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保存自己,抗日独立中队与孙殿斌的部队合作,将队伍编为国民党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十六支队第二纵队第四支队,但仍保持原部队的独立性,并寻机与日、伪军作战。1938年6月,抗日独立中队乘日军换防之机,一举攻占即墨城,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并募集了部分粮款,随即主动转入农村。此后,投奔抗日独立中队的人越来越多,队伍迅速壮大至千人以上。
抗日独立中队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周围国民党游杂部队的忌恨,日军对其更是恨之入骨,不断地跟踪追袭,国民党其它部队盘算着坐收渔人之利。在这种情况下,李肇岐断绝了与孙殿斌的合作关系,率领队伍接受改编成为国民党鲁东行辕特务团,并积极与胶东党组织联系。与此同时,胶东特委派王云九到该团做政治工作。李肇岐非常高兴,安排王云九到政治部工作。王云九按照党的指示,利用这一特殊身份,积极向官兵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对官兵进行思想教育。1938年10月,李肇岐在胶东党委的邀请下,带领部分军官参观胶东蓬、黄、掖抗日根据地。通过参观,消除了军官们对八路军的一些疑虑,坚定了起义信念。李肇岐与王云九深入研究起义事项,进行了充分准备。就在起义即将举行之时,被国民党鲁东行辕主任卢斌觉察,便调集了6支部队,分别从即墨、莱阳、平度、胶南等地包围过来。胶东军区闻讯后,立即派一营兵力赶来接应。李肇岐面对多于自己几十倍的敌人,沉着镇定,选择了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为突破口,于1938年12月冲破国民党部队的阻拦,到达了黄县香坊村,成功起义。1939年2月1日,这支部队举行了授旗改编,番号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六十五团,李肇岐任团长,王云九任政委。从此,六十五团踏上了保卫胶东根据地的征程。李肇岐领导的抗日独立中队的武装起义,是胶东地区五大成功起义之一,为抗日救国、保卫胶东抗日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浏览:10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