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翼回忆在青岛崇德中学开展抗日活动

Admin 发表于2016-05-17 14:45:57
一、一点小小的火星
大约在1939年秋天,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一批青年成立了一个自发性的进步组织——“大众解放中华民族先锋纵队”。
这年夏,同班同学徐文洵回到原籍诸城县。当时抗日爱国,挽救民族危亡的热潮遍及全国城乡,他的一些老师和同学,在党的号召下,先后投身到这一伟大的斗争之中。徐文洵和他们有密切的接触,印象极深。他回到崇德中学后,向我们绘影形声地叙述了他的所见所闻,并着重介绍了这些进步青年在农村进行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还借了一把锯,用胡琴弓子,拉出了动人的救亡歌曲。说明在广大农村,进步青年怎样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工具,为抗日救亡服务、组织和教育群众的如火如荼情景。
在徐文洵的启发下,我们感到有组织起来的需要,开始酝酿建立地下组织。我们这些人,都是爱好进步文学的青年,喜欢阅读高尔基、鲁迅的作品。这类作品,对我们影响很深,是我们踏上革命道路的启蒙读物。这些年轻人,尽管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家庭,但都不仅具有真挚的爱国热情,而且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剥削压迫不满意,同情劳动人民。所以在给这个自发组织命名的时候,多数人不同意仅仅以抗日救亡为宗旨,明确提出了为解放劳苦大众而奋斗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选择了“大众解放中华民族先锋纵队”这个名称的因由。
徐文洵主持筹建组织,他从家乡带来了一些经验,做了如下分工:徐文洵任书记,赵宝麟(陈翼)为组织委员,于峻基为宣传委员,形成了一个小核心。徐文洵是主要的核心人物。这位同志有较浓厚的文学素质,写过一些别具新意的小文章。他为人敦厚诚恳,在同学中很有威信。参加这个组织的有聂希文、安茂仁、孙金昌、马荫普、王允祯、乔沛先等人。还有一些同学虽然没被吸收加入这个组织,但也同搞了一些活动。这个组织处于半秘密状态,就是说,组织是保密的,活动是公开的。
组织成立之后,主要活动是通过各个渠道大量借阅进步文艺作品,并且涉及到一部分可以找到的社会科学读物。只要书名有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著作,都找来看。我记得还借来一本叫做基督教共产主义的书,也加以涉猎,颇有点饥不择食的味道。读小说,有高尔基、巴比塞、罗曼罗兰、鲁迅、巴金、曹禺等人的作品,也有一些俄国的古典作家如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的作品,还有苏联的《十月》、《士敏土》等,意义大致可以理解;读社会科学理论性著作,常常似懂非懂,但也认真地“啃”,明了个大概就满意了。常常在上课时间看,自习时间是手不释卷。记得在一次图画课间,我读一本社会主义史一类的书,而且认真做笔记,图画老师陈汉卿先生拿起来看看,一笑而去。有时(读日语时)不听课,从后窗跳出去,跑到学生宿舍,关起门来看自己喜欢的书。求知识、求真理的心情是如饥似渴。
聂希文认识图书馆一个姓王的工作人员,他经常通过这一关系,给大家借来一些封存的下架书籍,帮了我们很大的忙。
为了寻找进步书籍,我们曾化名荆凯向上海一家书店,邮购了一大批小说,现在只记得其中有一本《新俄小说选》。寄到之后,被学校当局发现了。他们通过徐文洵的父亲徐叔平找我谈话,问我知道不知道书籍封面的颜色是什么意思?我说不明白。徐叔平先生说,这是共产党的颜色,批评我们年幼无知,什么书都想看,以后要注意云云,把书交给了我。当然,我们照样“年幼无知”地读了下去。
此外,在徐文洵主持下,我们筹备出版刊物。在当时条件下,这是很困难的,并且是极不可能实现的事。尽管如此,大家还是认真地搞。这个刊物,王允祯提议命名为《一周》,徐文洵写了发刊词。没有印刷设备,徐文洵建议用“洋粉”熬冻制版,居然印出了封面和一两页文章。后来由于没有经费,坚持不下去了,只好作罢。同时,徐文洵又组织演剧,由他编、导,剧名是《生活暗影》。现在回忆主要内容是反映城市贫民遭受剥削、压榨的故事。分配了角色,没有女演员,由安茂仁反串。边编边排,在崇德中学热闹了几天,参加的演员有10多人。这个剧最终没有排完,也没有正式演出,但通过这些活动团结了更多的同学。
这个自发组织一直延续了半年多,多数成员坚持下来了,他们成为以后党所领导的外围组织民先的骨干,而且多数同志陆续入了党,只有个别意志不坚强自动脱离了。徐文洵于1940年秋入了党。解放后他在上海做教育工作,不幸病逝。
这个组织的成员当时都是十四、五岁的小青年,不可能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大多数人怀着不可遏止的革命热情和理想,为真理而献身的决心;同学之间意气相投,亲密无间,甚至在生活上都是互相关怀,不分彼此。滚滚抗日洪流的推动,腐朽的社会环境的激发,大量阅读进步书籍受到的教益,使这些年轻人团结到一起,建立起了至今令人怀念的同志情谊。这一段活动虽然短暂,对革命事业贡献不大,充其量是为以后的革命工作准备了一点点条件而已,但大家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这个组织只是一点火星,但在崇德中学却是革命青年力量聚积和锻炼过程的第一步。
二、从民先到建立地下党支部
1929年冬,同班同学韩大珉(张辽)由于彼此常常接触,互有了解,一次他找我谈话,谈到了共产党,谈到崇德中学就有党员等等,并征求我的意见,想不想参加党。
我们那个自发组织成立以后,虽然在觉悟水平、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搞了一点活动,但苦于找不到党,没有党的领导,心情十分苦闷。这一大好消息,不啻天外飞来,万分高兴,当即表示愿意参加,并介绍了“大众解放中华民族先锋纵队”的情况,叙述了我们需要党领导的迫切愿望。他说,要和有关人谈谈,再告诉人。
不久,他就介绍我参加外围组织民先。以后,他因和音乐教员邓儒鸿发生冲突,被开除出校,我的关系转给了方勋。不久是方勋的哥哥曲华领导我,他向我布置的任务,主要是发展民先队员,并交给我一份民先队组织的铅印章程。这份材料还是抗战前京津一二九、一二·一六学生运动时期的东西,说可以参照其中的要求,进行工作。
就这样,我们那个自发组织自动解散了,组织的成员经我介绍,在1940年上半年先后加入了民先。现在记得有徐文洵、聂希文、孙金昌(左毅)、安茂仁、马荫普、岳振鸿、姜显友(周群)、侯文仲(王文成)、王允祯、乔沛先、于竣基等人(其中个别人可能记不太准确)。这个民先组织,仍然采取原自发组织的主要活动方式,通过阅读进步文艺作品,团结教育青年。其他一些过去的半公开的集体性的活动形式,基本上停止了。
不久我被发展入党,并且同时被确定为支部书记。主要任务是通过民先考察、培养和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这时崇德中学除我之外,已经没有其他党员同志。我的领导人半年内换了3个,不经常见面。今天回忆起来,他们似乎也是入党不久,缺乏党的基本知识,地下工作经验也不是很足的。至于我就更差了,领导人教我怎样说,我就怎样说,教我怎样做,我就怎样做。原来的民先队员,后来除极个别的掉了队,脱离了民先外,大多数在这个时期陆续入了党。这伙年轻的党员,虽然水平不高,经验不足,但意志坚定,朝气蓬勃,无私无畏,组织性强,亲密无间,团结战斗在敌占区。
由于我的经验不足,发生了一次所谓“偷书”事件。我们当时很少看到根据地来的书报,听说学校3楼仓库内封存了大量抗战前的进步书刊,我组织了几位同志夜间进入这所仓库,取出了不少书籍、杂志,藏在宿舍床下,第二天由孙金昌陆续运回家中存放。但这次取书被学校当局发觉追查。那时他们似乎不愿扩大事态,怕惹出是非,对他们不利,没有大肆张扬,学期末把我和孙金昌等人悄悄开除崇德中学了事。
在此期间,我们送两位同志到胶东根据地学习,这两位同志是聂希文和马荫普。
三、半年的游击区生活
被开除离开崇德中学后,孙金昌、安茂仁转学到了市立中学。王文仁、徐宣功、安茂仁毕业后在电业局找到职业,成立了秘密党支部。周群高中毕业后到了烟草公司。我们的工作已经由一个崇德中学,有了新的发展。
1941年秋,我要求去根据地学习。经组织同意,到了乡下。当时正值日寇扫荡,交通比较困难,走不成,临时由张辽同胶县县委联系,在一个农村小学当教员,做了半年农村游击区的工作。我们所在的这个村庄,只有一名党员,他兼着乡长的职务,在他的掩护下,我以小学教员的身份,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中心小学在另外一个村,相距不远。校长是我们的同志,听说他的职务是我县政府的秘书,又是民运部长。我的工作归他领导。
半年农村生活,很有意义,也受到了锻炼。我们通过农民夜校,教唱抗日歌曲,宣传党的主张。在我党我军的影响下,团结了一批农民积极分子,成立了农会。每天夜间,大家聚在一起,畅谈革命形势,热烈非常。通过农会活动的考查、培养,发展了几名党员,建立起该村第一个党部,为坚持游击区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培养了骨干力量。
四、红卍字会小学和创办地下刊物《洪流》
我在农村住了半年,于第二年初返回青岛。经过一个同乡的介绍,到红卍字会小学当了教员,取得了掩护工作的社会职业。从1943年直至1945年秋日寇投降,这所学校成为我党领导青年工作的据点之一。
韩大珉、徐文洵、孙金昌、岳振鸿等都在这里任过教。这所学校教员不过10余人,我们的党员同志占了半数。有一个叫张树人的教员,来自鲁西惠民县解放区,从许多迹象看,他可能和我党有浅的接触,因而我们把他作为团结争取的对象。该校校长和他是同乡,关系较好。通过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我们党员同志担任了各年级重要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学校方面需要依靠我们,这就创造了一个比较顺利的工作条件。
这一时期,经杨真(刘文卿)提议,我们创办了地下刊物《洪流》(刊物名字是杨真起的)。我和孙金昌到大窑沟一家日本洋行买了一台没印机,杨真在四方租了一间房子。大家分头撰稿、刻字,杨真、梅山、孙金昌和我连夜突击赶印,然后由杨真负责散发。连续印发了3期(期数记得不太准确,我参与的不少于两期)。我记得这个刊物根据杨真的意见,由妇委和青委联合主办,未公开暴露党的面目。内容主要是宣传抗日,针贬敌伪政治的丑恶现象。据说解放后还找到了一部分刊物,可以研究、参考。
这里需要单独提一个孙金昌。他出身于资本家家庭,父亲还是日寇宪兵队的嘱托(即顾问之类)。这位同志纯朴、热诚,在大家的影响带动下,忠实于党的工作。他家楼下住着日本人,附近都是敌伪中上层人物的住宅,因而他就成了我们开会和接头的良好地点。孙金昌是为革命事业尽了力的,在他的教育下,他年幼的弟弟孙德昌成为我们可靠的地下交通员,后来到了我解放区;他在圣功上学的妹妹也参加了革命。
五、在伪“满洲国”开辟工作
周群是吉林省柳河县人。抗战期间,远离家乡来到青岛,依靠亲友的帮助,在崇德中学读书。开始他只知读书,非常用功,学习成绩很好。后来在张辽等的帮助下,逐渐提高了觉悟,从一个只知读书的学生,成为坚强的革命者。1941年我离开崇德中学后,他担任党支部书记。
他的户口在东北(当时的伪满),他在崇德中学参加地下党,我们就让他以回乡探亲为名,在家乡知识青年中秘密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1943年6月,日伪机关要他返回家乡进行国兵检查,借这个机会,我们给他交待了启发可靠青年觉悟,组织地下抗日团体,进行有组织活动的任务,并且由我和王文仁在《正则日语读本》中密写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叫他带回东北,给即将建立的地下抗日组织成员学习。他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在当时日寇残酷统治下,建立了一个地下组织——“抗日兴民团”。到日本投降前共发展团员近20名,团结爱国知识青年50多人。并且动员了姜鲁军等5位抗日兴民团骨干团员,来胶东抗日根据地学习。
浏览:101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