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1月,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机打败德国第一次侵占青岛,将“胶济铁路四方工场”(即四方机厂的前身)改为“山东铁道青岛工场”。1919年春,赵世恪考进该场艺徒养成所;养成所学制4年,课程设日语、算术、机械知识、制图等,每天上课2小时,其余时间到各场实习;因他从小爱学,各种知识接受快,其成绩一直在全班40名艺徒中名列前茅。
该厂第四场(场即车间)钳工郭恒祥(1894~1929年)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回章丘探亲路过济南,看到学生和市民们为争回青岛主权而进行罢课、游行等悲壮场面,深深被那高涨的反帝救国浪潮所激发鼓舞。在回青岛前就买了许多折扇,请人在扇面写下“勿忘国耻”、“力争收回青岛”、“抵制日货”等唤起民众反帝救国的口号,瞒过当局搜查,带回工厂赠送工友和艺徒,借以启发大伙觉悟。当时,赵世恪等艺徒得到郭恒祥赠送的折扇,就将其内容悄悄地讲给同学们听,大家深受启迪,他还与富有正义感的同学、工人交朋友,其活动受到了郭恒祥等人重视。于是,这些艺徒到各场实习时就与对场方不满的一些工人暗地里以“破坏”产品、“磨洋工”、消极怠工等形式对付日本人。在“五四”运动影响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1922年12月10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主权。但是,军阀当局并没有给劳动人民带来好处,政治上不自由,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断和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工人们仍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翌年1月,郭恒祥等人利用大家对当局的不满,联络一部分铁匠、木匠、油漆匠等,成立“圣诞会”向当局抗争。由于养成所艺徒有文化、思想敏锐,赵世恪等也组织起“同学会”与厂方进行斗争,不久两会合并,直接受邓恩铭领导;1923年他到第三场当模型工。
1924年,正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赵世恪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发动工人秘密参加工会、反对军阀政府的斗争,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由邓恩铭等介绍,他先后参加了共产党和国民党。
1925年2月8日,在邓恩铭等人领导四方机厂“二月大罢工”时,成立了以邓恩铭为总负责的工人罢工委员会,下设工人宣传队由伦克忠任队长,工人纠察队由纪子瑞、赵世恪等任队长,他们不辱使命,恪尽职守,使罢工取得胜利,日商纱厂等纷纷仿效之。5月29日,日本帝国主义的忠实走卒、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派兵到青岛镇压工人运动,一手密谋策划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青岛惨案”。第二天,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史称“青沪惨案”。在揭露张宗昌等人的罪行、援助“青沪惨案”受难同胞时,赵世恪等人到市里并沿着胶济铁路到郊县农村,向农民宣传日商纱厂工人罢工及其遭受残酷镇压的情况,一边揭露敌人的罪行,一边进行募款募衣,特别是在四方机厂工人“六一四大游行”时表现的尤为英勇。张宗昌对他们恨之入骨,7月27日当局将中共四方支部干事会书记李慰农、赵世恪等人逮捕,29日李慰农、胡信之被害于团岛,而将赵世恪等押解到济南由军法处长袁致和亲自审讯。但他坚不吐实,绝不屈服,被打得遍体鳞伤,直到被打入劳役“犯人”之中整天干着沉重的苦役生涯,在一天夜晚趁看守兵交接之际,纷纷跳车逃生。赵世恪敏捷地爬上开往东去的货车,在城阳附近跳车匆匆回到赵家岭。
1926年春,是“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初创时期。因为此时革命中心虽在广东,但是山东的国共合作也是搞得较为热烈的。赵世恪是国共跨党党员,加之他在“青沪惨案”时的英勇表现,国民党山东党部委派其为即墨农民运动特派员,参加指导农运和组建国民党即墨县党部的工作。但是,张宗昌为扩充军饷,在山东能控制到的地方横征暴敛,大肆盘剥农民,本来当年开春后就连续遭到旱、蝗、雹等天灾,加上苛捐杂税压得贫苦人家喘不过气来。为发动组织乡亲们抗捐抗税,赵世恪等人每天分四路于黄昏出发,在县内东西南北的乡村街道以及县署的映壁上张贴标语告示,主要内容是“北伐军即将到来!”“不许与张宗昌完粮!”“打倒土豪劣绅!”等。一时间,农民运动的抗捐抗税如火如荼。而张宗昌到处捉拿革命党人,即墨的国民革命和农运陷于困境。赵世恪趁黑夜潜回家中将妻小托付父亲,只身逃往大连,靠充当苦力、卖菜维生,直到张宗昌垮台后他才回四方机厂复工。
1937年“七七”事变后,铁道部饬令胶济铁路四方机厂拆除重要机器设备装运南迁,部分西移。10月,赵世恪等人正好安排跟随工程司张名艺等在西迁途中,快到徐州一带,他与老乡老工匠武永合、王万由(即朱培志)、胡丕学等合计,觉得在国难当头不能随便离弃家乡,就在途中返回工厂,劝说四五十人组织起游击队,于10月底回到赵家岭一带开展抗日活动。
1938年1月10日,日军从山东头登陆再次侵占青岛,1月17日即墨城沦陷。此后,县内先后组建起20余支抗日游击队,主要有赵世恪部,韩炳宸、黄爱君部,孙殿斌、隋永谞部,纪淑和部等。在这些抗日游击队中,尤以赵部实力较强。这样,就遭到韩、孙、纪等部的嫉妒。
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赵部正式于1938年农历二月初二日(公历3月3日)成立。这天,赵家岭村从来没有像这样热闹过,凡是能出来的男女老少都参加了“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第47支队”成立大会。游击队总指挥赵光亲自参加,宣读由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另说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于学忠)签发的委任状,任命赵世恪任第47支队少将副司令。接着,赵世恪将军率领由即墨第五、七、八区等民众组织起来的游击队队员高呼:“团结抗战,抗战到底!誓将日本鬼子消灭掉!中华民族万岁!”等口号。
该支队下设8个大队,大队下设中队、分队、小队、班,属“四四编制”。一大队长:赵世恻,二大队长:林封尧,三大队长:栾志超,四大队长:王星之,五大队长:某某某,六大队长于慎之,七大队长:孙志迪,八大队长:金某某,加上司令部、兵工厂(其成员由四方机厂的翻砂、铸铁等工人组成),共计3200余人,主要是以农民为主体,还有工人(如三大队就有日商纱厂工人)、学生(如栾志超、孙志迪姐弟倆都是学生出身)、商人(如高方先出生商界,负责采购,会说日语),八个大队主要在县内重点区布防。
赵部抗击日本侵略军主要是在1938年,共有四次较大的战斗,其中5月一度攻占了即墨县城,名声大振。
第一次是3月初,当侦查人员报告发现在于庄有10余个日本兵和数十名伪军,赵世恪就派一部分人去包围,准备消灭。由于敌人占据有利地形,用重机枪、小钢炮还击。赵部初战不会利用地形地貌,加之武器落后,战斗失利只好撤出。
第二次是3月中旬一天上午8时许,从即墨县城出发的日伪军分乘3辆汽车朝马鞍山开来“扫荡”。赵世恪得到内线情报后,带领精干的10余个战士在鬼子必经之路西浦东地界上埋上土造地雷,还做好假象处理,然后他们隐蔽在公路两旁的麦地里。当三辆军车进入伏击圈内,赵世恪瞄准举着“膏药”旗的日本兵扣动扳机,这个鬼子就应声倒下,与此同时路面上的土雷也“轰轰轰”的惊天震地炸起来。顿时,这三辆军车被炸得七零八落,日军不是被炸死就是被炸的晕头转向,还有几个鬼子在举枪还击,赵世恪一声令下,队员们举枪就是一阵齐射,活着的日伪军只好拼命地逃回县城据点。此次战斗,赵部共击毙日伪军10余名,缴获机枪3挺、迫击炮6门、三八盖步枪39支以及炮弹和子弹等。
第三次是4月5日,赵部为积极配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七大队”在赵家岭伏击日军的战斗。赵部前两次战斗虽一负一胜,但在敌占区也给侵略者很大打击。此次战斗前,由共产党员袁超等领导的第七大队侦察得知青岛的日伪军即将“扫荡”赵家岭,他专门写信派人送到赵世恪手中,请赵部联合作战狠狠地打击日寇。恰在此时,赵世恪在青岛“春和楼”跑堂的内线,也将此情报送到。赵世恪紧急布置乡亲们转移后,率部队参战。当天清晨,在城阳至马山的大路上,日伪军在一辆汽车的后面紧随,扑向赵家岭村。早已埋伏在村头两边袁超带领的第七大队战士和赵世恪带领的游击队员,向敌人猛烈开火。小龙山下树林里冲出抗日勇士,杀声震天,日伪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不知所向。战斗一直持续了4个多小时,当场打死了数十名日伪军并缴获了许多武器弹药。直到中午,在敌人援军赶来之前,两部才安全撤出。战后,袁超专程拜访赵世恪,协商防区、减少农民负担等事宜。
第四次是5月21日收复即墨城的战斗。5月中旬,赵世恪得到情报,即墨县城的大部分日军调往西部,只留下少数日伪军守城。于是,他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趁机收复即墨城,保卫群众麦收顺利进行。21日(农历四月廿二日)参加此次战斗的还有李肇岐领导的“国民党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第二纵队第四支队”、韩炳宸领导的游击队等。攻城前,赵世恪派栾志超、于慎之两个大队将青岛通往即墨所有桥梁炸毁,并分别埋伏起来打来援之敌。赵世恪率另6个大队趁着夜幕包围了即墨县城。日伪军虽人少,但占据着坚厚城墙等有利地形,以碉堡为依托对攻城游击队疯狂扫射,初战失利。当天深夜,赵世恪与各部负责人在火线上碰头,商议必须趁着夜色掩护在拂晓前解决战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赵世恪率林封尧的第二大队担任主攻力量,利用爆破队在黎明前炸开城墙一段缺口,以烟雾作掩护攻入城内,李部、韩部等从侧面进攻即墨城。守城的日伪军见大势已去,只好逃窜。
1938年5月26日,《文汇报》刊登了路透社青岛廿五日电:“距青岛北廿五里之即墨城,闻已于星期日为中国游击队所占据,游击队在入城前,将附近各桥梁加以摧毁,星期晚,日军由青岛出发,闻战事尚在进行中,即墨有美籍教士数人。”
经查《1901——2000 一百年日历表》,星期日为5月22日(农历四月廿三日)。这天,赵世恪、李肇歧、韩炳宸、纪淑和等率自己的游击队入城。这是青岛地区再次沦陷后,即墨县城首次被游击队收复,受到老百姓热烈欢迎。但是,由于各部没有统一号令,各自为阵,加之暗藏的日寇谍报员在夜晚向青岛日军发信号弹求援,日军派兵反包围了即墨城。韩炳宸、纪淑和等部在敌兵未到时就仓皇撤退。赵世恪率第47支队从安子庙地道突围,出城时他腰部和头部中弹负伤,队伍伤亡惨重,好不容易撤退到瓦格庄。
本来这些部队应该以团结抗日为重,可是谁也不服从谁,而且还相互攻讦。韩炳宸召集孙殿斌、纪淑和在店集镇密谋策划如何解决赵部。由韩炳宸部为先驱到赵部第七区一带防线,孙殿斌、纪淑和二部紧密配合,将赵部完全击溃,而后缴械收编;赵部未参加战斗的,分编到韩、孙、纪部,如赵部栾志超的百余人被孙殿斌、隋永谞部编为二支队第三大队,赵部防地由毛家岚部及第四支队李肇歧接收。接着李肇歧率部转入崂山等地,坚持抗战。
赵世恪逃往莱阳后又不顾伤痛潜回即墨,拉起200余人的队伍寻机抗击日寇。但由于日寇强化“坚壁清野”,赵世恪伤病加重,只好带着警卫员张正诰于1938年底到招远投奔第48支队,并辗转到栖霞等地。
就这样,一代革命志士、抗日将星赵世恪由于枪伤未得到及时治疗,不断复发,于1939年11月4日(农历九月廿三日)病故于栖霞县半城沟,终年38岁。
(文字:刘湘琴 谭玉玲 陈光荣)
浏览:19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