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书堂传记:(十三)

Admin 发表于2016-05-19 13:26:14
获得自由的傅书堂仍在苏维埃农庄面包炉从事总管工作。远在高尔基城的离婚妻子闻讯赶来,一为祝贺,二为复婚。傅书堂婉言相劝,并将她送回高尔基城,相互依依不舍挥泪而别。
1946年10月,傅书堂离开苏维埃农庄,到乌合塔城煤油联合制造公司另谋工作,先是在商业饭堂为厨师,后任生产主任,继之又到休养所饭堂任生产主任,后来自己要求到精细工具车间当了技术工人。1951年,他与30岁的苏联姑娘列别杰娃结婚,翌年生有一子。列别杰娃时在托儿所当保育员,大战期间一直在前线做救护工作,负过伤,获得过5枚奖章,战后在医院当过看护员。
傅书堂在异国坎坷不断,国内家中也是不幸连连。1930年1月,书堂家横遭国民党县警察局的搜抄,并将其正在县立中学读书的三妹傅秀云逮捕。秀云受惊吓致成精神分裂症,在校长的义助下得以获释,父母为其请医熬药,数月后方愈。后来,秀云在二姐夫马馥塘的引导下参加了徂徕山起义,从此改名傅生,在革命阵营中战斗一生。
小弟傅余声,从小深受哥哥姐姐们的影响,不甘后进,立志报国。从小学到初中一路领先,顺利考入省立一师。抗战爆发后拒绝随校流亡,本想随三姐投奔抗日队伍,又不忍心抛弃年迈的二老,只好忍痛考入青岛铁路机务段当了擦车夫。1941年3月,傅余声因支持抗日而遭日寇逮捕,关押104天,受尽铁窗之苦,在工友们的义助下获释。1943年夏秋,在帮助地下工作者翟梓椿完成任务后,和未婚妻张丛佚一起奔向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斗争,从此改名康宁,张丛佚改名艾蕴。
最悲惨的是书堂的儿子傅希政,16岁初中毕业后即投入抗日行列,在高密城地下工作者张华的领导下搜集情报。不知何时他从“替头姑”(其母李淑秀的堂妹,傅桂兰去世后替傅桂兰续弦)家索得一支“卡壳”的手枪,枪中一粒子弹是“臭火”,打了多次都不响,傅希政当作稀罕玩物藏匿身边。1944年的一天,傅希政和几个要好的同学走在一起,顺便摸出手枪向同学展示,一边说:“这门破手枪,打了多少回都不响,你们不信我打打你们看。”一边将枪口对着自己的脑袋勾动扳机,突然响了,傅家的掌上明珠就这样死于非命。书堂父母和李淑秀悲痛欲绝,从此,也与李淑秀的堂妹断绝了来往
身处异国的傅书堂仍不得安宁。1951年,苏联公安机关又翻出老账,要傅书堂承认为“反革命”,并没收了公民证。傅书堂无比愤慨,但又无奈,只有逆来顺受。直到苏共“贝利亚叛国案”揭发后,书堂的冤案才获昭雪。经本人申诉和苏共党组织的考察,1954年3月,苏联中央最高检察院指令,撤销其过去一切在法律上的制裁,并恢复其苏联公民权。
苏联25年的风雨坎坷令傅书堂异常寒心,他下定决心回故乡建设自己的新国家。1954年4月6日,他辞去现有工作,开始办理回国手续。经联共中央批准,中国驻苏大使馆同意,苏联红十字会办妥所有手续,傅书堂偕苏联妻子列别杰娃和两岁又3个月的儿子,于同年6月上旬回到了阔别的祖国。
令傅书堂尴尬的是,国内家中元配李淑秀仍在苦守,父母坚持传统观念,不准傅书堂与李淑秀离婚,傅书堂也于心不忍,只好忍痛割爱,与深明大义的列别杰娃离婚。列别杰娃本想要求到北京苏联红十字会医院工作,未获批准,恼怒之下带上儿子返回苏联。傅书堂与父母、发妻终得团聚。( 鞠维积整理 )

浏览:110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