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端谊追忆纪念父亲路友于烈士(中)

Admin 发表于2016-05-19 14:33:52
 1926年3月12日,日本帝国主义协助奉系军阀张作霖进攻驻守天津大沽口的国军,致使双方发生冲突,各有死伤。事后,日美等驻京八国使团反咬一口,向我外交部提出抗议和最后通牒。17日,北京各团体代表在北京执行部的领导下,由李大钊同志领队向执政府请愿,驳复最后通牒,强烈要求政府不得屈服。草拟请愿书的执笔者也是父亲,后经李大钊和委员们修改付印的。”不料请愿代表被段政府卫队打伤,激起民众极大义愤。18日,北京特别党部在北方执行部领导下,在天安门召开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示威大会。李大钊同志是大会主席之一。与会的10余万群众中推举两千余人组成请愿团,浩浩荡荡向执政府挺进,共产党员韩麟符为总指挥,李大钊、丁惟汾及我父亲等在队伍最前列。段祺瑞派秘书长出面向群众讲话,引起群众强烈不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的呼声响彻云霄。段祺瑞下令卫队照预定计划把群众包围在广场上,一场血腥屠杀开始了。这一天成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酿成了充满血腥的“三.一八”惨案。在枪林弹雨中,李大钊同志和我父亲等镇静自若,指挥群众迅速撤退,他们自己留在最后。执政府的墙有南北两座大门,当他们发现北门的枪声稀疏时,便率领落在后面的群众沿墙突围而出,幸免于难,他们与群众休戚相关、生死相扶的精神,目睹者无不为之感动。当晚,李大钊同志召开北京党、团地委的联席会议,决议一致要把斗争进行到底,面对伤亡者开展悼念和慰问活动。19日,父亲尚未消除疲劳,就代表执行部去各医院慰问受伤者,使伤员及其家属深受鼓舞。“三.一八”惨案是反动派残酷镇压革命运动的序幕,此后,局势日见险恶,斗争更趋艰苦,革命进入低潮。北京执行部和北京特别市党部迁入东交民巷俄使馆办公。
 自北京执行部成立以来,国民党内部左派和右派斗争日趋激烈。左派坚决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右派极力反对三大政策。1925年11月,国民党右派在西山碧云寺召开了国民党第四次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即所谓的“西山会议”,并在北京南花园一号成立伪党部,与翠花胡同八号国共合作的领导机关北京特别市党部相对抗。为了反击反共逆流,在李大钊同志领导下,联合北京各进步团体,组织了“左派联席会议”(简称:“左联”)。我父亲组织领导的国民党左派青年团体“中山主义大同盟”为“左联”成员之一。“左联”的成立,使革命统一战线获得进一步的巩固,更加孤立了国民党右派。对“西山会议”派所散布的反动谬论,父亲十分愤慨,挺身而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经常在基层召开辩论会,从理论上批判“溶共”的反动本质,这就是当时传说的“路友于舌战群右”。随着斗争的激化,北京执行部内部矛盾日益尖锐,丁惟汾等人也向右转了,他们以国民党元老自居,说什么国共两党合作是形式,国民党是正统,在许多重大原则问题上,他们和李大钊同志发生激烈争论。国共合作能否坚持下去,受到严重考验。在大是大非面前,父亲明白丁惟汾他们错了,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国民党也要走共产党的道路,走共产主义之路”。他决心和李大钊同志站在一起,坚持国共合作。他经常告诫青年人说:“我们不可盲从丁先生的主张,我们要走三大政策的道路,他们这样滑下去,危险很大”。在斗争的激流中,李大钊同志更加了解父亲,也更加信任和倚重父亲。1927年,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进行选举,中共北方区委提出了“将党权(国民党党权)交给左派”的口号,左派大获全胜。在这次选举中,父亲当选为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在处理执行部内部矛盾时,大钊同志总是和父亲交换意见,通过父亲向国民党在北京的上层人士做了大量的工作,争取了不少人站在革命一边。
 1927年3月,白色恐怖笼罩了北京城,革命活动完全转入地下,国共合作的领导机关北京执行部的委员们纷纷离开北京南下,留下来的李大钊同志和我父亲坚持工作。一次父亲冒着危险到师大革命青年秘密集会地点前铁厂槐庐,向大家分析了全国及北方革命形势,要求大家切实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许多同志劝他暂时躲避一下,父亲说:“北方执行部的委员们几乎全部离开北京,但仍有很多工作等着去做,在这个时候我不能走,我必须留京随同李先生(大钊同志)继续工作。”这期间,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陶钝来向父亲汇报北京大学的革命活动。李大钊同志来到父亲住处。父亲向大钊同志介绍了陶钝同志。大钊同志握着陶钝同志的手说:“在翠花胡同见过你,字写得很好。”他向陶钝同志详细地了解了北京大学和社会各阶层的动态。
 在苏联大使馆被搜捕的前三天,杨度同志向共产党组织汇报了奉系军阀即将搜捕革命者的消息。此时东交民巷大使馆的周围,行动诡密的密探已星罗棋布,进出的人员都受到监视和跟踪。在形势十分危险的情况下,4月3日这一天,父亲仍冒着危险去探望患肺病的朋友,适逢这位朋友正要去磨石口疗养,他深为父亲的安全担心,再三劝说一起躲避几天,过了风头再回来。但革命工作已占据了父亲的整个心思,他已无视于个人的安危。

浏览:259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