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升平回忆文革抗争:四、青岛会议

Admin 发表于2016-05-19 17:08:45
    党的“九大”以后,山东清算了王效禹的极“左”错误,召开了党代表大会,并经中央批准,成立了新的中共山东省委,随后成立了各级党委。杨得志同志任省委第一书记,我任省委第二书记;白如冰、苏毅然、秦和珍等一大批老干部,重新走上重要领导岗位。毛主席路过济南时,我们还表示欢迎谭启龙同志回山东工作,主席说谭启龙同志另有安排。徐建春、郝建秀、张富贵等劳动模范和群众代表,也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全省形势稳定,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起色。1970年山东省农业会议的经验,中央在全国推广。
    但是,对比之下,青岛的形势却落后了。市委尚未成立,核心小组内部思想不统一,群众积极性不高,工农业生产拖了全省的后腿,社会秩序混乱,反革命分子活动猖狂。青岛干部和群众纷纷来信来访,要求省委帮助解决问题。省委多次派工作组去,但没有解决问题,矛盾越来越突出。
    省委认为,青岛是国防前哨,是全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又是全国的重要港口之一,它的问题不解决,影响全省以至全国。省委决定:由杨得志同志率工作组帮助青岛解决问题。1972年10月16日,我们省委4名常委来到青岛,参加市党的核心小组召开的批林整风会议。
    为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我们集体或分头逐个找部、局以上负责人谈话,到群众中座谈。经过分析研究,大家觉得,青岛工作之所以落后,主要是由于市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思想不统一,步调不一致,工作不得力。领导分歧,表现在以青岛驻军支左代表和地方干部各为一方。分歧的焦点,某部支左代表主张,青岛的批林整风,要“上批林彪,下批×、×、×”,并特别强调,要公开点名批判青岛驻军原政委兼市核心小组组长×××同志,以“分清路线是非”,“重新调整班子”;地方干部代表认为,王效禹及坏头头×××下台3年多了,×××离开市核心小组一年多了,青岛落后,主要责任在现领导。主张“批林”联系实际,主要是清算极“左”路线,不宜以×划线站队,重新打击地方干部。“整风”主要解决市领导班子的团结问题,不同意整人。经过我们全面分析,青岛的问题,受青岛驻军影响很深。“文化大革命”以来,青岛驻军广大指战员在支左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对稳定局势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驻军某部领导内部路线斗争反复几次,通过支左,影响到地方上反复多变,造成了地方干部和群众思想混乱,工作被动。而×××同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军队内部。“九.一三事件”后,经中央和军委批准,对他进行了“离职审查”,没有发现重大问题,当时也没有做结论。
  因此,我们认为,以地方干部为主的多数同志的意见是对的,并接受了驻军同志的正确意见,经集体反复研究定稿,由我代表省委讲话。主要讲了认识上要有“四个区别”,就是对待×的问题,军内和军外要加以区别;与市核心小组的集体领导要加以区别;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要加以区别;与广大支左人员的成绩要加以区别。并指出,对×××同志的问题,在没有定性结论之前,只在内部讲,不公开点名批判。整风要坚持“三个为主”:领导问题同下面问题,以解决领导问题为主;当前问题与过去问题,以解决当前问题为主;政策原则问题与一般问题,以解决政策原则问题为主。这些意见的核心,是保护广大地方干部和群众,支持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要再搞重新划线、站队、整人。到会绝大多数同志拥护这些意见,现在看,这些意见仍然是正确的;可是当时×××、×××同志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是“和稀泥,不讲路线斗争”,后来竞说我们“捂盖子,保×××”。
    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又将青岛情况和省委解决问题的措施,发电请示中央,内容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九大”以来青岛形势估价问题;二是×××同志的错误问题;三是逐步撤回军代表,由地方干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发挥地方干部积极性的问题。并具体汇报了上述“四个区别”、“三个为主”和市领导的两种不同意见。
    11月12日下午,纪登奎同志给杨得志同志来电话说:省委给中央的电报,周总理批示请政治局研究答复。中央政治局研究后,先电话上打个招呼。拟同意省委的意见,同意多数人的意见,准备给省委发复电,并请毛主席批发。
    这时,我们认为,省委解决青岛问题的意见,既得到青岛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支持,又得到了中央的同意,问题可以圆满解决了。
    但是,时隔四天之后,11月17日早上,纪登奎同志又电话通知:省委给中央关于青岛问题的电报,毛主席已经阅示,周总理到主席那里去了,要中央政治局帮助解决一下青岛问题。因此,中央决定,请省委杨得志、袁升平、白如冰、秦和珍4同志和青岛去4名同志(驻军两名:马忠全、邓龙翔;地方干部两名;刘众前、郑干)到京解决问题。
    当日上午10时30分,中央派的飞机降落青岛,下午2时40分,我们高兴地登上飞机,直去北京。(来源:《济南文史》 作者:袁升平 原题:我同江青一伙的斗争)
浏览:212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