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学校驻扎在沂水县刘家店子(今沂南大庄镇)一带,五大队四中队担任前哨连,驻在河阳镇。这里是沂水城至临沂城公路中间的咽喉要道。南北距敌人各八九十公里,最近的葛沟据点,也有二十几公里。虽是初春,但积雪未消,大地一片苍白。因春节刚过,群众余兴未尽,扭秧歌、踩高跷的姑娘、小伙子们,喜笑颜开。抗大文工团、各中队都召开文娱晚会。我们四中队连长谢坚,因为新婚刚过,分外高兴,晚会上唱了他的家乡小调《送郎参军》。笑得大家合不拢嘴,一个劲儿鼓掌叫好。抗大一分校这期学员,已学习一年零一个月,再过一个月,就要结业,奔赴抗日前线。敌人早已盯住这股力量,几次进犯都未得逞。
对敌人的阴谋,学校早有警惕,不断派人打听消息,通过内线刺探敌情。河阳镇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南北一片平原,东面丘陵,西面濒临沂水,河面宽约二里许,容易发挥轻重武器火力。
3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四中队)接上级通知,敌人已集结于葛沟,随时可能出动。校部准备于明日,向沂蒙山转移,令我(四)中队担任掩护任务。
队长谢坚于夜12点钟,让(一区队)一班长杨绪亮带领5名学员,向葛沟方向侦察,并随时回来报告。我(许子明)当时任五班副班长,叫我和全班随时准备接应。
侦察小队踏着昏暗的月光,冒着刺骨的寒风走出十几公里,来到一片大松林。这是坟茔地,面积足有20多亩。苍松翠柏,林深茂密。斜刺里有一条公路,路西就是沂河。
侦察小队钻进松林,借着月光,悄悄悄前行,只见百米远处,有一个影子晃动,旋即消失;又听见沂河里,大雁声声,惊鸣飞去。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到沂河边侦察。走出松林,跨过公路,刚踏上沂河岸就被埋伏在岸边的敌人察觉。
原来敌人早已出动,趴在岸边,身上都有谷草掩盖,准备拂晓发起攻击。
队长谢坚不见侦察小队回来,知道情况严重,急忙派三排,由副连长带队前去接应。
离松林不到500米,即遇上了分三路向我压过来的敌人。副连长指挥队伍,急忙涉过沂河,绕道而回。
这时已是早上四点。队长命令全连速到村外,准备迎敌。令一排前出200余米,在一松林荒冢内,阻击敌人。
五点多钟,与敌人接火。敌人轻重机枪,响个不停。迫击炮弹从我们头上呼啸而过,落地爆炸。敌人妄图切断我们的退路,一举歼灭。
我们更是警惕敌人的“瓦子炮”(掷弹筒),炮弹准确地落在我们阵地上。一排政治战士张子良,在坟堆上向敌人射击一发子弹,刚滚到另一个坟头,炮弹即落在原来趴的坟堆上,好险啊!
一排打得机智顽强,不断击毙敌人。特别是击倒一名敌人指挥官,敌人猛攻不下,战火暂时沉寂。
经验告诉我们,暂时的沉寂,孕育着激烈战斗的开始。我们没有刺刀,怎么与敌人肉搏?个个焦急万分。队长发出严厉的命令:“与敌拼到底,誓死完成掩护全校转移任务!”
全连都抱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
果然,没有多久,敌人轻重机枪又发作起来。炮声震天,像狂风骤雨一般。同时,敌人迂回到东面丘陵高地,从侧翼向我扑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校部传来命令,大队人马已安全转移,四中队马上撤退,去沂蒙山会合。
队长谢坚指挥全队边阻击,边撤退。西去必经沂河,水深及腰,两岸冰冻未消,是个危险地带。
敌人知道我们武器差,弹药少,便向我们猛冲猛打。迅速攻入镇内,占领河岸。先后架起三挺机枪,向沂河猛扫。我们有有七八名学员受伤,幸亏早过河的同学,向敌人还击,吸引敌人火力,才免遭重大伤亡。
河对岸是峨庄,我们凭借有利地形,向过河敌人猛烈射击,毙敌数人。但是,每人子弹只有5发,不敢恋战,即向村后面撤。这里有2千多米的开阔地,又是一个危险地带。
因为队伍分散后撤,队长见学员未全撤出,即又返回河岸察看。顶头遇上过河的敌人,敌人见是我方指挥官,穷追不舍。在开阔地里,队长腹部连中三弹,我(许子明)与另外几名学员,冒着敌人的炮火,向敌人还击,由于我们几乎个个是神枪手,敌人不敢轻易追击。队长由两名学员背起,转移而去。
这时,日已西下,黄昏逐渐来临。
学校开往山区,继续教学。队长在一山村医治枪伤。在一个多月的平静环境中,学员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怀念队友,思念队长。谢坚队长与我们相处四百多个日日夜夜,把每个学员挂在心头。谢坚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班长、排长、营长,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他在战斗中,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如南安村战斗、长命村战斗、尖家庄战斗、侍郎宅战斗、反顽战斗、反黄沙会战斗等,都是身先士卒,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他指挥艺术高超,机智勇敢顽强,培育我们艰苦奋斗的英勇牺牲的作风。我们四中队是当时全校战斗力最强的中队之一,深得校部好评。
学员们派代表,不断慰问队长,每次归来,都说是伤势越来越重,缺少药材,难以治愈。他深深爱着学员,不断询问四中队的学习生活。他伤势严重,还叫同学去给他读《资本论》,汇报四中队情况,叙谈家常。
噩耗终于传来,1941年4月的一天,我们的好队长谢坚,与世长辞。
学员们个个眼含热泪,低头不语,歌也不唱了,饭也少吃了,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
追悼会上,哭泣声连成一片。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悲痛之情,难以名状。
当时,我在日记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并成一副挽联,以慰忠魂:“巍巍蒙山,滔滔沂水,中间多少英雄泪;南征北战,屡建奇功,猝然长辞励后人。”
1941年4月,学员毕业,告别母校,奔赴抗日前线,到部队去充当连排骨干,到地方去充当领导,迅速壮大军队,扩大抗日根据地,极大地增添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力量。
( 许子明于 199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