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战旗双手举,笔走龙蛇记沂蒙。
江南一鸥怀故土,归燕思巣恋旧情。
烟消影杳十载度,心香一瓣祭英灵。
11月22日是日照籍老革命家于冠西逝世十周年。于冠西不仅是一位全国闻名的资深高级记者,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诗人。这位历经沧桑,饱学多才的文化名人虽然已离开我们十个年头,但是他对人民事业的虔诚与贡献,他那闪闪发光的足迹,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却是永远铭记在日照人民心中。在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繁荣发展日照文化的热潮中,我们缅怀老文艺家于冠西,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芳名留齐鲁
于冠西原名于洪鑫,祖籍莒县城阳街道。1922年10月出生于江苏宜兴。6岁时随父母从南方回到原籍莒县城里的老槐树街(现称大菓街)居住。他自幼聪慧好学,在莒县城中上学时,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1937年考进了临沂乡村师范。1938年3月参加莒县抗日动员会训练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是被分配到中共山东分局做青年工作,后又去抗大一分校学习。1940年抗大结业后留校从事《战旗报》编辑工作。1942年冬奉调山东解放区刚刚创建不久的《大众日报》,当起了随军记者。在那烽火连天的年代里,作为一名党报记者,随时都要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用手中的那支中间镶着金箍的“瓦特曼”笔,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当年山东军民的抗战生活。
于冠西自1942年进《大众日报》社后,从前线战地记者到编辑部主任,再到后来升任为副总编,前后近9年时间,几乎经历了沂蒙滨海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于冠西在小油灯下、行军路上写出了一篇篇揭露敌人、唤起民众、歌颂英雄的热血文章,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而呐喊助威。《炮兵连长李玉璋》、《战斗英雄何万祥》、《沂沭边缘区五十天》、《解放后的莒城》等,都是于冠西当年对日照、临沂、莒县军民抗战生活的生动记录和真实写照。尽管已经过去 大半个世纪,但现在读来仍然是那么的真实、亲切、感人,犹如回到了当年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沂蒙战场。
1947年6月,于冠西以华东解放区代表的名义参加了历时6个月的赴东北解放区参观考察。。在这期间,他分别见到了陈沂、蔡畅、邓颖超、周扬、穆青、萧三、廖井丹、安子文、冯文彬、邓拓等老同志,并受到刘少奇、李富春等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49年9月,于冠西曾经以新华社华东总分社和山东《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到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采访报道活动。在十天中,发表稿件24篇,分别刊登在《大众日报》和《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他在北京长安街上采访时曾经触景生情赋诗一首:“我爱北平九月天,碧空如洗海样蓝。天高高的无穷尽,气爽爽似饮清泉。日照天安金灿灿,旗耀新华红丹丹。阔步长安街上过,顿觉天宽地也宽”。于冠西的新闻报道曾被编入大学教材。
南下杭州舞龙蛇
1951年春天,在全国解放的号角声中,于冠西毅然加入了南下干部的行列,从山东《大众日报》社副总编调任《浙江日报》社做总编工作。后来历任《浙江日报》社总编、社长兼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在长达几十年的编辑、记者生涯中,于冠西呕心沥血、勤勤恳恳,为新闻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于冠西在浙江省委宣传部担任常务副部长期间,对戏剧、美术、电影、创作,以及文艺评价等领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发挥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多年来,于冠西除了担任领导工作外,一直笔耕不止。先后编著出版了《欧游纪事》《记者日记》《八步半的思忆》《牧笛集》《七月雨》《林之静美》《冠西选集》等多部散文集和诗集。他的这些作品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饱满,并富于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1979年10月他光荣地参加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并被选为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委会委员。
江南一鸥思乡燕
1985年5月,于冠西曾借到临沂参加《大众日报》创刊45周年座谈会之机回故乡莒县一游。面对阔别50年的家乡。此刻,于冠西感慨万千,诗涌笔端,即兴写下了《故乡行》十首,借以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他在《咏莒县》的诗中写道:“古莒文化源流远,承前启后数千年。莒子古城乐毅垒,银杏会盟浮来山。陵阳古墟存国宝,文心雕龙奠文坛。文明勤朴今胜昔,郁郁葱葱看招贤。”在《赞浮来山》一诗中写道:“古树名楼浮来山,少小一别五十年。梦中曾觉幻归燕,飞来依稀觅旧檐。”还有一首《赠滨海革命根据地父老》的诗是这样写的:“一别滨海卅八秋,故土神游;烽烟十年莒沂州。父老乡音容留,梦载归舟。沂沭日夜流,绿水悠悠;先烈热血壮志酬。遥祝四化频传捷,江南一鸥。”这些发自肺腑的诗句充分表达了于冠西这位客居江南的沂蒙老战土思念家乡父老的殷殷桑梓情。
事后于冠西不无遗憾地说:“1985年由于时间关系,只在我的家乡莒县城里住了一天就匆匆离去。记得我家老宅院里当年栽有许多香椿树,每到春天,我姐姐就用一些只打破一个顶端的鸡蛋壳套在刚长出的微红透绿的香椿芽上,一周之后,香椿芽就卷曲着长满了一只只蛋壳,姐姐就用这种又鲜又嫩的香椿芽炒鸡蛋给我吃,真是鲜美极了。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吃过那么诱人的香椿炒鸡蛋。后来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或者谈起香椿,我就立刻想起那位曾经呵护和关爱过我的姐姐于桂兰。可惜她的命苦,早已离世而去。”
晚年以来,于冠西对家乡越来越眷恋。每到春节,他都忘不了给家乡的亲朋邮寄用宣纸自制的盖有印章的贺年卡。于冠西还多次委托笔者给《日照日报》和莒县文联传送稿件与信函。他在1995年8月寄稿时的附信中说:“这是1944年我在日照安东卫驻防时亲眼见到的一个民兵斗争故事,写出来以寄托我对日照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的怀念。日照乡亲父老的音容笑貌,我至今都是难以忘怀的”。他在2002年3月4日的一封信中写道:“近日收到刘树芬同志寄来的新著《莒城史话》一册,此书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有引人入胜的可读性,真是一本好书。我六岁随父母自宜兴回莒,十六岁离莒参加革命,在莒县受到家乡父老教诲十年之久。此书唤起了我对少年时代的许多回忆,读之倍感亲切,而且增加了许多对家乡历史掌故的了解和认识。家乡父老的培育,是我几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还多少做了点事的根基”。
于冠西戎马笔耕,勤奋一生。谦虚好学,博览群书,留下了一批藏书。临终前遗言要把藏书捐献给莒县图书馆,支持家乡文化事业。2006年11月时任莒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体局长的张启泽和莒县图书馆馆长杜树景等一行六人前往杭州,从于冠西的儿女于婉霞、于米河那里接收到于冠西的捐书40箱,计2100余册。实现了于冠西和夫人秦风的遗愿。于冠西一生以书为伴,他爱书、读书、著书,视书为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他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留下遗言,把自己珍藏的图书捐献给家乡,让更多的朋友从书的海洋中得到启迪和快乐。
高风亮节昭后人
2002年11月27日的《浙江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于冠西逝世的消息。报道中对于冠西是这样评价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于冠西同志(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11月22日7时10分在杭州逝世,享年80岁。于冠西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生。他身患绝症,但仍然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创作,笔耕不辍。他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党的纪律,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关心群众。他的高尚品质和革命情操,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组织对于冠西的评价是肯定的,也是实事求是的。他为故乡人带来荣誉和自豪,故乡人的深切怀念也必会让这位从日照走出去的老文艺家含笑长眠。
于冠西去世后没有惊动家乡的领导和乡亲。为此笔者还专门写信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浙江省委宣传部根据习近平的批转意见,还专门给笔者寄来了盖有浙江省委宣传部公章的信函。浙江省委宣传部在回信中说:“朱云泉同志:你发给习近平书记的信已转我部,现对你提出的问题回复如下:1、关于未向祖籍发讣告一事。于冠西同志逝世后,我不就是否向于冠西同志的出生地和祖籍发讣告一事,征求于冠西同志的夫人秦风同志的意见,她明确表示要尊重冠西同志生前“丧事从简”的交待,故未发;2、关于于冠西同志出生地和祖籍事宜。因我们查阅于冠西同志档案材料,明确记载出生在江苏宜兴,还在江苏宜兴生活了一段时间,我部提供给浙江日报的稿件是经家属同意,并经组织部门审定的。当然完全称于冠西同志是江苏宜兴人是有不完整之处,完整表述应该是:“于冠西同志出生在江苏宜兴,祖籍系山东莒县……”在此,感谢你指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也向于冠西同志的祖籍表示歉意”。由此可见于冠西在习近平和浙江省委心中的威望和位置。同时也印证了于冠西关于“丧事从简”不打扰乡亲父老的遗愿和高风亮节。
“春去未悲秋,枫丹燃心头。秋山明艳艳,秋水碧悠悠。知节人常乐,感时笔不休。霜晓觉梦甜,一生孺子牛”。这是于冠西晚年写的一首五言诗。于老之英魂将在祭者的一瓣心香拥簇下,伴随着这淡淡的哀愁,悠悠的秋水,甜甜的梦幻,高尚的情怀,长眠于九泉,遨游于天堂。笔者谨以此文纪念我的舅父于冠西逝世十周年。(作者:朱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