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这种社会人文现象,无论中外古已有之。我国的《山海经》、《水经注》、《大唐西域记》、《梦溪笔谈》等,都属游记一类的著述,只是所记各有侧重罢了。韩柳文丛、李杜诗苑、苏辛词林中许多传世佳作,都同旅游直接有关。封建时代,知识分子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有以写游记成名的,如明代的徐霞客就是一位。不过,旅游成为一种社会行业,把办旅游当作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重要手段,则是到了近代才在世界上出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业陡然兴旺起来,在一些国家(地区)成为支柱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新中国的旅游业起步稍迟。1954年4月,周总理批准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的建议,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随后在上海、天津、广州、大连、武汉、哈尔滨等12个城市设立分社),负责访华外宾的食、住、行、游等业务,并发售国际铁路联运客票(华侨、港澳同胞则由中国旅行社负责接待)。1964年,又建立了由外交部代管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20多年间,基于当时的国内外情况,我国国际旅游业主要是开拓对外交往的另一种渠道,发展民间外交,入境的海外游客不多,经济效益有限。
1978年旅游外汇收入只有6亿美元。至于国内旅游,还没有当成一个行业来抓。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旅游业被及时提上重要议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1979年1月上旬,邓小平同志找我和国务院其他几位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谈话。在讲到旅游业时,他说,这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事,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旅游赚钱多,来得快,没有还外债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大搞呢?小平同志谈得很具体,他说可以开饭店、小卖部、酒吧间,可以进口一些洋酒、可口可乐,搞纪念画册、风景图片,还可以搞一些像跳舞、打桥牌、打弹子等正当的娱乐活动。过了几天,他同安徽省负责同志谈话时,特别讲到,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陈云同志也很重视发展旅游业,称之为“风景出口”。
我国旅游业前景如何?那时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我们离主要客源国远,国内旅游景点分散,周边有些国家和地区是同我们争夺客源的强手,说这是发展旅游的“三个劣势”。这种看法有些道理,但不全面,特别是没有清楚看到和充分估计到,我国丰富的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对世界游客存在着强大的吸引力这个重要的方面。我国距若干重要的客源国确实远些(有的也很近,如日本〉,却因此增加了神秘感。我国旅游资源多而分散,正好可组成多条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周边国家和地区既是我们发展国际旅游业的竞争对手,又可看成我们招商的桥梁。到了他们那里的旅客,只要我们搞得有吸引力,就可能顺便到我国一游!从发展眼光看,把工作做好了,这“三个劣势”可以变成优势。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了后一种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当然,这是从总体战略上而言。在工作上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具体解决。那时有个突出问题,就是旅游饭店不足。就北京来说,只有北京饭店、前门饭店、民族饭店等几家,其中只有北京饭店新楼的设施还现代化一些。记得那时来到北京的海外游客,有的需先去参观游览,到了晚上才能安排住进客房,甚至有时到北京旅游去天津住。这当然很不适应。依靠国家投资建饭店,资金紧张,很不现实。怎么办?小平同志指出,搞旅游要把旅馆盖起来,下决心要快,第一批要找侨资、外资,然后自己发展。先念同志也说、要内外资结合,还可用贷款。于是决定用上列办法,先在北京、南京、广州、上海建设六座旅游饭店。我在这方面协调处理过许多政策问题和规划、设计、施工事务,多次会见投资的外商,花费了不少功夫。事实证明,这项举措是正确的,不但弥补了国内资金的短缺,而且引进了外国建设与经营管理大饭店的先进经验,提高了服务水平,逐步与国际标准靠近。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星级旅游饭店已达12751家,应当说成“气候了。”不过有的地方上得多了,标准过高,而且服务质量较普遍地还不大理想。这都需要认真总结,加以改进。
旅游的发展,盖饭店当然重要,而根本问题是体制改革。1984年8月,我帮助国家旅游局专门召开了一次讨论体制改革的旅游工作会议。经过实地调査,并同有关同志研究之后,我对旅游业的体制改革,反复讲这样四条。第一,要把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社会经济事业,当成产业来办。要从原来搞民间外交、外事接待转变到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产业管理,把行、游、住、吃、购、娱等各个环节有机组织起来,形成商品,产生财富,讲究投入产出的良好效益。第二,改变原来的分散状态,从上到下建立坚强有力的行业管理系统。各旅游企事业单位都要接受国家旅游局和所在地旅游局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第三,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都要改变“供给制”、“大锅饭”,实行企业化,成为经济实体,建立健全经营责任制。第四,旅游设施建设,不要一家独办,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加强统一规划的同时,中央、地方、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有的还需要吸收外资参与,实现投资与经营的多元化、多渠道。国家旅游局专门成立一个小组,研究制订了具体方案上报。1985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赋予国家旅游局和省级旅游局以行业管理职能,明确实行政企分开。从1986年起,国家把发展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我在分管旅游工作的过程中,有一条较深的体会,就是它同许多行业直接有关,比如民航、铁路、河海运输、工商业、饮食服务、城建、园林、文化、广播电视、文物、生态环境保护,以至国防、公安、宗教等等。它对这些行业的依托性和牵动性都很大。不论是国家旅游局或是地方旅游局,要想办一件事,极少能自己作主而不与有关部门商办的。因此加强规划协调十分重要。我曾以山东泰山风景区为“麻雀”来解剖,解决了那里原来“各把一摊,各唱各调”、矛盾重重的问题,把园林、文物、宗教等部门联合起来,形成了统一与分工结合、相互协作共事的管理机制。在中央领导支持下,1986年国务院成立了旅游协调小组,我兼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由国务院一位副秘书长和国家计委一位副主任兼副组长。协调小组先后对建立大黄山市、加强长江三峡游船管理、贵州黄果树瀑布补水、广西漓江治理、四川九寨沟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了认真研究,解决了若干久议难决的问题。总之,统一规划,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发展旅游,这是一条重要经验。
在国际旅游发展的同时,国内旅游也呈现兴起之势。我在许多旅游地看到游人如织,有的热点景点甚至是摩肩接踵。苏、杭二州历史名城是如此,即使像雁荡山、武夷山这样的远离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名山也是这样。我认为,这是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髙的表现,是人民生活正当需求的反映,不可忽视,不可低估。它对发展经济有利,可以回笼货币,活跃市场。北戴河发展国内旅游,居民办家庭饭店,增加收入富起来了,繁荣了地方经济。还有些山区,发展农业和乡镇工业条件差,但可以靠某些奇特地形地貌、高山幽谷搞旅游,这也是“靠山吃山”的一种。人们通过旅游,可以增广见识、开阔胸襟,加深对伟大祖国的认识与热爱,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好处。1986、1987年两年,我与旅游协调小组、国家旅游局的同志多次研究,对国内旅游提出了“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稳步发展”的方针,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制订发展国内旅游的方针,按照各自的条件引导资金投向,引导游客流向,引导各方面办旅游事业的积极性,在做好供求预测和平衡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发展,防止一哄而起。好多年过去了,国内旅游业务得到了比较健康快速的发展。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旅游业是其中发展快、成果显著的一个。今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问题是要办好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旅游业。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讲过: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旅游业,应当包括三项基本内容。第一,它符合客观规律、能够适应世界旅游业发展潮流;第二,它各建立在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美丽风光和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新生活基础上,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特色和中华民族的风格;第三,它是社会主义的,需反映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风貌,体现我们继承了中国这个文明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我认为,旅游业就是一个产业,要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应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具有经济属性。同时,它又是“窗口”行业,我国的旅游业要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为我国的形象增光添彩,这就又具有了政治属性。而且旅游业在行、食、住、游、娱、购之中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要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现代化的旅游文化,因此还具有文化属性。办旅游业,对这三种固有的属性,不能有任何偏废,对旅游经济、旅游政治、旅游文化都要同等重视,抓实抓好。关键是旅游工作队伍的建设。旅游事业要有政治强、业务精、纪律性好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善于经营管理、精明强干的旅游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旅游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其中有大学问。比如导游工作就不简单,光会外语不行,还得熟悉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才能深入浅出地给旅客讲个明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我在分管旅游工作伊始,就强调培训干部、培养人才。20世纪80年代全国旅游高中级学校近400所,已比较可观了,要认真办好。提高旅游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单是知识水平和业务才能问题,同时要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防止和纠正各种不正之风。旅游工作人员整天同外国人打交道,表现如何直接关系国家的声誉,要坚持不懈抓教育、抓作风、抓纪律。不出问题不可能,但要防微杜渐,发生了问题要及时严肃处理。
关于民用航空事业,我是当作实施对外开放必须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的。当代无论是国际经济贸易或是国际人员往来,都必须以发达便捷的民用航空事业为依托。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即20世纪30、40年代,出国主要靠坐海轮。我家乡附近的青岛、烟台有通往日本等国的定期航班,走一趟要几天甚至十几天。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原来的规模很小。60年代,周总理说过它是交通部门的小弟弟。民航局原来归空军管辖,实行军事管理,飞机、航线都很少。这当然很不适应改革开放和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分管民航期间,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积极推进民航体制改革。中心是从原来的军事管理转变为产业管理。一条是,把民航系统分为民用航空公司、机场公司和空中交通管理三个密切联系又各自独立的部分,前者实行企业化。再一条是,变一家专营为多家经营,除国家办的航空公司以外,逐步批准地方和有关部门成立航空公司,在统一规划确定的线路上运营,引进竞争机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有一条是采用“租机”方式,缓解购机资金的困难,争取时间,滚动发展。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民航也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