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这个重大步骤,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必然发展。1979到1987年的实践说明,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的活力有所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广东、福建两省面貌大变,生产发展了,经济搞活了,人民生活改善了。1987年,广东省的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福建突破310亿元,都比1978年增长两倍多,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广东1987年出口额达到55亿美元以上。早办的4个经济特区初步走上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轨道,通过2000多家内联企业和其他方式的经济联合,发挥着为全国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14个沿海开放城市,通过增强国际经济技术联系,加快了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步伐。
纺织、轻工日用品、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船舶制造等行业,基本结束长期技术停滞局面,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技术进步促进着外贸出口,1987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外贸出口额比1983年增长78%。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各市、县,贯彻贸一工一农方针,使原来就较活跃的城乡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乡镇工业更新换代,创汇农业勃然兴起。所有这些都说明,实行对外开放是振兴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也使那些未开放的地区纷纷提出开放的要求,特別是党的十三大之后,找我谈这个问题的地方同志接踵而至。
采取这个重大步骤,又是在科学分析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的决策。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随着劳动费用条件的变化,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总是向劳动费用低的地方转移。在亚太地区,早期是从美国向日本转移,以后又向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转移。那两次转移时,我国还没有开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又发生了新转移,日元、台币升值的因素,更加推动了这个转移趋势。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力素质较高、劳务费用低廉,交通和基础设施经过80年代以来的建设,基本和“四小龙”经济起飞时类似,特别是科技开发能力比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强,对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很有吸引力。这是非常有利的机遇。因此,我们多次交换意见,认为沿海地区要积极抓住这个机遇,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国际市场,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对待。发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加工出口贸易。同时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接纳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外商带来的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样做就可以发挥沿海劳动力优势和加工技术的优势,发展以产品为载体的“劳务出口”,参加国际市场的交换和竞争,从而促进沿海经济的繁荣,带动内地经济的振兴。1987年底,中央政治局讨论并肯定了这些意见。小平同志批示:“完全赞成,特别要放胆地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貽误时机。”
明确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要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战略目标,是对沿海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揭示了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拓展外贸出口、发展其他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等项业务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为处理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中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重要方针。可以说是在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使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了。
为贯彻这项决策而筹备召开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是与研究确定这项决策同时进行的,差不多做了半年的工作。1987年7月,我就要求国务院特区办的同志,把筹办海南特区和准备召开这次会议作为下半年的两项主要任务;会议讨论的主题是沿海如何发展外向型经济,要他们研究基本思路,拟订政策框架。经过一番工作之后,到10月初有了份初步资料。为了配合党的十三大召开,《人民日报》的记者采访了我,搞了一篇《国务院负责同志谈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的专稿,刊登出来,反映了大致端倪。关于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具体政策杠杠,在协调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由当时已任代总理的李鹏同志召开国务院办公会作了讨论,集中为《关于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若干补充规定》,共有13条。包括扩大沿海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审批权限(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项目批准权限,都扩大到3000万美元以下);鼓励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对老企业进行部分或整体的嫁接改造;沿海省、自治区、市人民政府可以批准有条件的企业经营进出口业务(后在治理整顿中停止执行);改进进料加工再出口的外汇周转资金;放宽外汇调剂,沿海地区各类留成外汇和“三资企业”的外汇可以相互调剂;组织科技力量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等等。这个《补充规定》,在沿海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又征求了各地同志的意见,作了些修改后,报国务院正式批准下达。
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到哪些市、县,是地方同志十分关心的。广东、福建沿海的市、县基本上都划入(主要是粤东、粤西和福建的福州市和莆田市所属各沿海县),江、浙的沿海县有条件的也划入,对此各方面都无异议。辽宁、天津环渤海各市、县划入,大家也都赞成。除此之外,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浙江的杭州、绍兴市及其所辖的若干县,虽然不是沿海,但有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也应划入,有关部门都认为可行。问题是山东半岛,究竟西头划到哪里,是济南还是淄博?河北的秦、唐、沧地区哪些县要划进来?还有沈阳市箅不算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很费了些功夫。山东的问题是我拿的主意:淄博、潍坊两市划入,济南暂不划进。为了解决河北的问题,1988年春节后的第5天,我就去了石家庄,同河北同志商定,秦、唐、沧三市和沧州地区的沿海县都划入。沈阳的划入是会议结束时才确定的。其他,从条件上看,谁划入谁不划入,也没有绝对的标准,“大概其”就是了。事实上过不久就有调整增补,山东的济南市、福建北部沿海的福鼎、福安两县,浙江的舟山市后来也补进去了,效果是好的。后来又做了些填平补齐工作,比如山东黄河口三角洲上的东营市和滨州地区的沿海县垦利、利津、广饶、沾化、无棣等,’当时我有意暂不划入,以后几年工农业生产上来了,公路交通也有明显改善,东营市还建了港口、机场,有条件搞外向型经济,在适当时机可以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其他省有类似情况的,也应给以解决。因为实践已经证明,这样做对当地发展经济作用甚大,对宏观全局并无负面效应,何乐而不为呢?
这次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是我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分管对外开放工作期间,主持的最后一次全国性会议。会议开始时我作了报告,回顾了近10年的对外开放历程及其重要经验教训,对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出了基本指导原则、重点工作要求和应当把握的关键环节;强调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强烈的紧迫感,树立长期艰苦开拓的思想,拿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改善投资环境(重点是软环境),紧紧抓住增加出口创汇,致力于深化改革,发挥内部潜力,注重效益、效率;要求上海、天津等大中型沿海工业城市和经济特区,走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前列。报告最后说,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各地区、各部门努力之下,逐步开拓,扎实前进的。今天的局面,同1979年开始时大不一样了。有了这个基础,有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新部署,通过大家的努力,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一定会在不断克服困难、解决各种矛盾中取得丰硕成果。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目标将会变成生动的实绩。我有这个信心,同志们也会有这个信心,并且会下决心去创造这个未来。
因为我即将在当年4月国务院换届中退下来到全国政协工作的消息已经传开,我的这个报告在会上被同志们戏称为“告别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