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侵越战争步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霸权权主义的苏联重兵压境;蒋介石又叫嚣“反攻大陆”。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1964年5月,毛主席听取“三五”计划汇报时提出,制订计划要考虑打仗,要搞三线基地,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程。不久,毛主席又提出要准备打仗,要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教训,要立足于“大打”、“早打”、“打核战争”。8月,中央讨论三线建设问题。毛主席在会上强调,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三线去。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沿海不但许多工厂要搬,而且有些学校、科研设计单位也要内迁。成昆、川黔、滇黔这三条铁路要抓紧抓好,钢轨不够,可以拆其他线路的。毛主席下了决心,全党闻风而动。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迅速加强三线建设的决策: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首先保证三线建设的需要;新建项目都摆在内地,抓紧勘察设计工作,千方百计抢时间;沿海能搬的项目都搬迁,两年内不能见效的续建项目一律缩小建设规模;对沿海增加建设投资的要求一律“顶住”,等等。
建设大三线这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决策,当时是在对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必然性和紧迫性作了严重估计的基础上作出的,因而在具体安排上具有强烈的临战态势。“三五”计划的方针,原来是解决吃、穿、用,加强基础工业,兼顾国防和突破尖端;至此转变为积极备战,国防建设第一,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在我国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从国务院到西南局、西北局和大三线各省、自治区建立了强有力的指挥系统。西南大三线建设委员会,由西南局书记李井泉同志亲自担任主任,程子华同志任副主任。各部门的领导亲自带队到三线地区选择新建项目的地址,利用三线地区的原有小厂(如江油钢铁厂)或三年调整时期停缓建工程(如酒泉钢铁公司抓紧组织从沿海到内地的搬迁工作,开始了大规模建设。
毛主席对此事十分关心,抓得很紧。他说过:大三线建设搞不好,我睡不箱觉;没有投资拿我的稿费;成昆铁路修不通,骑毛驴我也要去攀枝花看看。毛主席的这些话,意在强烈表达事在必行、期在必成的决心,用以动员全党同志。毛主席经常亲自召集会议,听取汇报,研究问题。
1965年初,毛主席在中央一次讨论三线建设的会议上,提出三线建设北京要有个总口,要由国家建委抓起来。当听到建委已经撤销多年时,毛主席很不高兴,说这么大的事,怎么没有跟我商量,撤了再成立起来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委这个机构经过多次变动。第一届建委是1954年11月成立(我1955年1月就在这届建委工作,当时薄一波同志任主任),1958年2月撤销。第二届建委是1958年9月成立的,既是中央一个工作部门,又是国务院的一个综合机构,具有双重性质,由陈云同志任主任,1961年1月开始调整经济时撤销了。上述那次会议后,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筹备成立第三届国家建委。中央在物色主任人选上费了较多功夫,较长时间没定下来,周总理还为此征求过我的意见。哪知过了不久,一天夜里,我忙里偷闲正和几个人在一个地方观赏古字画时,接到总理电话。总理说:“你到哪里去了?到处找不到!”我如实回答了在做什么。总理笑着说:“我还不知道你也有这个爱好。”又说:“我还是同你谈国家建委主任的事,你来当不是很合适嘛!怎么我一时没想到呢!?”我考虑到前两届建委同有关部门的职责划分总是理不很顺,自己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关系,对总理说:“我恐怕力难胜任。”总理说:“要知难而进嘛!不要强调困难,今天我不是征求你意见的,要你担负这个责任也不是我个人的意见,已经定了!”当时,薄一波同志对我去建委工作有不同看法。他说生产和建设应当放到一起抓,你仍留在经委,我们继续合作”,并表示由他向中央提出建议。两天后,我们去毛主席那里开会,一进门,毛主席就说:谷牧!你到建委工作我赞成。这样我就不能推辞,一波同志也不便提他的建议了。我担任第三届建委主任后,中央工交政治部主任和国家经委第一副主任的职务,由中央调山西省委书记陶兽笳同志接替。
这一届建委于1965年4月12日正式办公。开始时的副主任有孙敬文、宋养初、刘裕民、谢北一、吕克白、赵北克和顾明同志。根据中央书记处的决定,它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领导,是中央、国务院在基本建设战线的参谋部、指挥部,主要任务是组织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实施,特别要切实抓好两南、两北战略基地和一二线后方基地的建设及其他重点建设项目。新的国家建委一成立,我们就全力以赴投入工作。8月下旬到9月初,我主持召开全国搬迁工作会议,按照中央提出的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华战争,要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的精神,讨论了防止与克服不重视搬迁,“一窝蜂”式盲目搬迁这两种倾向。我强调既要从加强备战出发,坚决地认真地组织搬迁工作,又要不打乱经济建设秩序,做到搬而不乱,迁建和生产两不误。会议确定“三五”期间,从沿海向大三线迁建500个工业生产项目,主要是军工企业和与之配套的金属材料、机电产品、高能燃料、橡胶制品,以及三线地区短缺的民用工业品生产企业,还有一批为国防尖端服务的科研设计单位。我在总结时特别强调,不能忘记支援农业,要少占农田,少让农民搬家,同时建厂中搞的供排水、输变电设施,要切实照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
为了做好具体部署,我到西南实地了解情况。先到成都,与李井泉同志一道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进行讨论安排。此前不久,彭德怀同志也被毛主席委派为西南建委副主任。彭老总不是挂名,而是到职视事。我在成都开的会议,他也出席了。我在台上讲话时,看到他坐在台下,心里很不安,于是我停止讲话走到他的座位前,恳切地说彭老总,您怎么也来了?请回去休息。今天会上讨论的问题,我另行向您汇报。”他说你是国家建委主任,我是西南建委副主任,你作报告,我当然要来听,你继续开会讲话,不说这些。”彭老总的认真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他虽然屈尊处在这个岗位上,仍然做了许多实际工作,显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髙尚风格。
在成都工作告一段落后,我出发到攀枝花基地去。走到乐山,接到总理办公室电话,要我立即回京。到京后,总理要我和余秋里同志随他去杭州向毛主席汇报三线建设工作情况。到杭州向毛主席汇报那天,主席情绪很好,他说,小平同志的报告我看了,谷牧的三线建设报告我也看了,还汇报吗?在场的小平同志说,还有些问题要谈谈。他先汇报了党在国际联络工作中准备采取的对策。我汇报三线建设。在讲到三线建设中突出问题是山高谷深路不通,大型设备运不进去时,毛主席插话说,那我又决定错了!?我解释说,我的意思是必须把交通运输建设放在首位。毛主席赞成这个意见,指示我抓紧落实,并且强调要我每年去大三线检査两次。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我们在原定部署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安排。到1965年第四季度,三线建设的布局相继铺开。
——作为先行的交通建设,成昆、贵昆、川黔、湘黔、襄渝五条重要铁路中,前四条全面施工。
川黔线1965年底就试行通车。铁路建设任务十分艰苦,像穿过崇山深谷的成昆线,桥梁、隧道的长度之和占全线总长的40%。铁道兵、铁道部组成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地方组建了支援铁路建设委员会,30万筑路军民,战酷热,斗严寒,艰苦作业,情景十分动人。
——作为建设重点的国防工业,主要在四川、贵州、陕两、豫西、鄂两、湘两地区铺开。重要项目有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成都为中心的航空工业基地,四川、陕西的一批战略武器科研生产企业等。
——作为配套的国民经济有关行业。钢铁工业有新建攀枝花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三年调整时期下马的酒泉钢铁公司恢复建设,还安排了九个由沿海拆迁建设的有色金属工厂,如四川重庆铝加工厂、甘肃白银铜加工厂等。煤炭工业重点开发贵州六盘水煤矿、宁夏贺兰山煤矿。电力工业重点建设青海黄河上游的几个大水电站和四川、贵州的几个大火电站。机械工业的重要项目有四川德阳第二重机厂、大足汽车制造厂,陕两汉江机床厂、一二一二工具厂等。三线机械工业的建设,主要依靠沿海拆迁。仅1965年就完成第一批拆迁项目49个,用老基地支援新基地、老厂支援新厂、老工人带新工人的办法,过好建筑安装关、设备调试关和生产技术关。根据后来我看到的材料,在建设大三线中,机械工业从沿海搬去工厂、设计、科研单位共241个,内迁职工6万余人,设备1.8万多台,建成了200个生产项目。可以说是我国工业生产力的一次大转移。
——新兴的电子工业,主要安排在四川成都、广元、青川、自贡等地,建设雷达指挥仪、集成电路、半导体光电元件等项目。
在建设大三线同时,1965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小三线”建设规划,由有关省、区的党政军联合定点、设计、施工,主要建设以轻武器和弹药为主的军工生产系列。
为了组织好建设施工,国家建委于10月下旬召开全国基本建设会议,动员和安排广大建筑职工以临战姿态,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大三线建设任务。会议提出,要切实抓好设计革命、施工管理革命、建筑技术革命和建筑材料革命。我在讲话中说,“肥梁、胖柱、深基、重盖”这种沿袭已久的不合理的建筑规范必须加以改变,推广轻型结构,降低建筑物自重。要革“秦砖”、“汉瓦”的命,提髙建筑物装配化水平。一年烧制40亿块土砖,毁掉1.5万亩农田的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要积极使用炉渣、炉灰、煤矸石、页岩生产新型建筑材料。这些意见,我还在当时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汇报,得到少奇、恩来等同志的赞同和支持。
随着三线建设的展开,国营施工队伍实行战略大转移,有近100万人从沿海调到内地,从城市调到山区。当时仅四川省就集中了60多万人的国营建筑施工队伍。广大建筑职工,对响应毛主席建大三线的号召,表现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很强的组织性,行动迅速,很快达到指定区位,在生活条件艰苦、施工环境很差的情况下,展开了艰辛的作业,情景十分感人。
工人开上去了,后方家属的生活安排、子女的学习教育,却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些情况反过来引起第一线职工思想的波动。解决这些问题,很费工夫,仅是每年安排职工探亲,就是不小的问题。我从这里想到,三线建设是长期任务,在这种特定情况下,是否可以参照铁道兵、工程兵的办法,实行工役制,搞一支新型的施工队伍。我将这个意见报告了邓小平同志,他很赞同这一主张,并进一步提出实行兵役制,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实行“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基建工程兵的组建工作在1965年下半年就着手进行,1966年8月正式成立,由李人林同志任指挥部主任,我兼政委。第一批先整编成5个支队(师)另4个大队(团)。基建工程兵人数最多时有32个支队、156个大队,共49万人,在冶金、煤炭、水电、交通、石化等行业中,承担了繁重艰巨的施工任务。像四川江油长城特殊钢厂、川藏公路、鄂西的化工厂,都是他们建设或扩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