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英用亲人棺木收殓孟良崮战役牺牲的刘连长始末

沂蒙红 发表于2016-05-22 22:39:21
    我叫刘乃印,1937年生,家住沂南县岸堤镇柳行岔村,父亲刘君厚是村长,母亲董文英。抗战时期,山东军区不少军事单位长时间驻在我村。如:枪械修理所在牛顺明家,被服厂在高西印家,造手榴弹在张志合家,造手榴弹把在高西印家,野战医院在我家。抗战后期,《大众日报》社也住过我村。排字房(排版)在冯德新家东屋里,印刷厂在张敬尊家东屋后边的地屋里。

因为我父亲刘君厚是村长,好多伤病员也让他安排照顾。虽然当时家庭条件不好,但父亲觉得将伤病员安排在别人家不放心,于是便尽可能地留在自己家里,由母亲董文英尽心照顾。因精心养护伤病员,我父母受到部队首长的信任和赞扬。干脆把孩子寄养在我家的领导首长也不乏其人。徐州医学院原党委书记兼院长冯芝庭和夫人老红军吕文,抗战期间就把独子冯永生长期寄养在我家。冯院长说:“南征北战到过许多地方,我最信任的就是你们家,要不是你们精心看养,一百个永生也活不到现在,把孩子放在你们夫妇跟前我最放心。”冯永生在我家寄养了四五年,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父母接到身边。抗战最残酷时,掩护伤残病人非常危险和困难,村民们严守组织纪律,加上掩护措施得力,所有伤病员和干部子女都安全返回了部队。

1947516,孟良崮战役结束的傍晚,几名解放军战士从战场抬来一位重伤员,放在我们家。由于伤势过重,因抢救无效,约半夜时分去世。

那时,我父亲刘君厚正带着刘济厚等一大批伤残军人和烈军属转移去了沂水、沂源等地“躲反”。我爷爷因双目失明,几天来一直躲在马尾松沟里。没有当家人,经与我母亲协商,用刚刚为我奶奶做的四寸柏木棺材安葬了那位烈士。

由于环境的险恶,又是深夜天黑,那位烈士就安葬在距我家二三十米远的地方。并且挖坑不足半米深,棺材的两头和四个角,都露在外面,几乎是浮葬。

第二天早晨,两位解放军代表,带着八万元(旧币)来我家付棺材钱。再三推让之后,我家还是分文未收。两位代表无奈,只好离去。

几天后,我父亲带着一帮人回家了。他马上发动村民重新堆砌了烈士墓。从那以后,每逢清明节,我们都为这位烈士墓添土、烧纸、祭奠。

1952年,沂南县人民政府在今蒙阴县垛庄镇泉桥村(当时属沂南县)修建孟良崮烈士陵园后,遵照上级指示,我父亲操办,为烈士重新打制了新棺木,并安排专人一同将烈士遗骸遗葬孟良崮烈士陵园。烈士终于和他同时牺牲的数千位战友长眠在一起,在那个世界里又见面了。

初葬时,那位烈士的墓前竖着一块很小的木牌牌,上面记着他的姓氏。由于风刮日晒,雨刷雪埋,渐渐难以辨识了。现在想来,只知道他姓刘,生前是解放军的一位连长,记得当时战士们急切地呼喊他“刘连长”。

68年过去了,这位英烈的名字仍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他的籍贯也无从考稽。

长眠在异乡的英雄啊,何时才能魂归故里? 

讲述:刘乃印 记录整理:沂蒙红  

                                                                  2015321(古历二月二)  


浏览:180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xndw
    xndw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