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秋回忆录》调冀兽豫区与渡江南下(四)进军川南

Admin 发表于2016-05-23 11:06:21
(四)进军川南
芷江会师后,我们接到上级指示:十八军准备接管川南。当时配备的干部是李大章、彭涛、张国华和我。李大章、彭涛带领了从东北来的几十个地方干部,另外从十八军抽调了部分干部,两股力量合在起单独行军。我继续往西。进入贵州境界。贵阳已经解放。在这里见到杨勇、苏振华等同志,他们热情地以贵州特产娃娃鱼接待了我们, 贵州这一带的娃娃鱼即鱿鱼,很有趣,生在水潭中,又能爬树,叫声如小儿啼,故俗称娃娃鱼。食之,味极鲜美。
从贵阳继续西行,至贵州西北边境。黔西、大定、毕节等处。这一带的群众贫困得不堪设想,很多妇女,包括些青年妇女,竟穷得全身一丝不挂,无衣可穿。途中,我们目睹不少妇女躲在公路旁,围着火堆烤火,见我们的队伍经过,就齐跑出来,讨要衣物。见此情景,我们的战士只好把些旧军衣、衬衣等送给她们。这种穷困状况,在贵州西北边境较大范围内都是如此由此。我联想到千百年来的旧中国旧社会,边境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同胞,所受的苦难比之内地汉族群众更为深重。
1949年11月,我在贵州边境接到上级命令,要我带少数人迅速到四川宜宾受降。原来是国民党四十四兵团的一部分,包括其兵团副司令郭汝怀,率有一军左右的人起义。同时还有些国民党的地方专员,包括宜宾专员及各县县长也起义投诚。我接到这命令后,穿越贵州边境,进入川南,直奔宜宾川黔边境。到处是大山,而且是峰峦盘叠, 云雾缭绕。那时,我才真正感受到贵州多雾,真是“天无三日晴”。我一路急行,穿山越岭,涉河渡江,到达宜宾。宜宾地处长江、眠江、金沙江江水汇合处,依山傍水,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四川盆地及西南之重镇,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原在这里的国民党四十四兵团,看到解放军以风卷残云之势如同破竹,国民党的统治则势如摧枯拉朽,彻底覆灭已成定局,特别是他们看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因而决心弃暗投明,率众起义。我到宜宾后,见到郭汝怀等,研究了起义后的一些具体安排,对起义官兵进行了慰劳。不久,李大章、彭涛、张国华等也带领川南党委的大批人马来到川南,住在自贡市,我也从宜宾赶至自贡。自贡是由富顺的自流井和荣县的贡井合并组成,故称“ 自贡”,素有我国西南盐都之称。据记载,早在秦朝就发现卤水,晋朝时开始在这里取卤熬盐,唐初即成为四川最大的产盐区到了自贡,我才知道,一种叫盐户,一种叫碱户,一种叫灶户。灶户点火苗很高,产大量的盐碱,自贡的确是个宝地。12月上旬,川南的几个重要城市沪州、自贡、宜宾、内江、乐山等相继解放。至12月中旬,川南全境解放。至12月19日,中共川南区党委正式成立:第一书记李大章,第二书记彭涛。1950年1月1日,川南人民行政公署也在自贡正式宣布成立,张国华任主任,我和刘披云任副主任。同日,川南区党委机关报《川南日报》也在自贡创刊。
当时,整个四川划分为川南、川北、川东、川西四个行署和区党委,其他几个区的主要负责人是胡耀邦、李井泉和谢富治。
1950年1月后,我们考虑到自贡市的交通不大方便,经过研究,将川南区党委和行署机关迁往沪州。这时,张国华奉命率部入藏。伴随新中国的成立,我自担任川南行署副主任后,又由革命战争年代的戎马生活转人新中国成立初的政府工作。
谁在收藏
浏览:134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ayong66
    ayong66
  • 牛筋草
    牛筋草
  • 思目
    思目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