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地道战,也是群众的创造。最初单县、丰县边境的群众为些走不动的老年人躲避国民党打仗而挖个地洞,有了动静,下到里面躲躲。我们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同时, 也听说冀中、山西都有地道战的做法。我们何不也挖地道呢?开始是家挖个地洞,挖出丈多之后,再转几个弯,专门为了躲避敌人,或者敌人来了,他们从地道口过,我们可以从里面把敌人拉下去,杀了或俘虏了。进而我们自觉地发展成地道战,地道越挖越精密。开始一家挖个洞口,后来一家几个洞口,有真有假。明明有个洞口,敌人也不敢下,下去后,出不来,活活被捉。后来,从家里挖到户外,坟头路口都有地道口。再后来,又从这家挖到那家,从这村挖到另村,甚至十村二十村,村村相连,工程和规模很大。地道里有很大的活动余地,不仅人可以下去,粮食农具、牲畜都可以藏在地道里。敌人进村“扫荡”,全村男女老少,都可以从这村转移到另个村。我们的队伍也可以利用地道与敌人进行周旋,使他们摸不着头脑。我们利用地道立住了脚跟,群众心里踏实了,逐渐稳定了军心、民心。
我们利用地道战,给敌人造成很大的打击,后来,他们也想办法对付我们,蒋介石还印发了小册子,叫做《对付共匪地道战的办法》。不过没有多大用,因他们不懂得我们的办法。我们则运用自如,敌人在上面有什么动静,地下都知道,而他们对地下则无所知。当年沛县中学的几个学生,如张世珠、葛步海、孟广彬等,都巧妙地利用地道战同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在一定时期定条件下,地道战确可解决一定的问题。
1947年六七月以后,全国解放战争已开始由防御转人进攻。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于1947年6月30日强渡黄河向南进攻,在鲁西南接连歼敌五万多人,随即千里跃进大别山,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敌人,以掩护其他战区向国民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当时陈士集和唐亮等带着三、四个纵队,将近十万人来到湖西地区及鲁西南一带,其任务就是“磨脚板”,转来转去牵制敌人,配合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这十来万人活动在这里,要打仗要吃饭,我们当然要配合。我们专门组织了个大的后勤班子,由新任湖西专员鹿渠清率领筹粮筹铜,积极支援野战部队。
不巧,当时又碰上湖西发大水,所有的地道都被冲了,四千多家的房子冲倒了,有的人家连家具带小孩起随着地道被冲跑了。加之,连年打仗,很多青壮年参了军,或当民兵与出民工,要配合那样大规模的部队作战,任务是艰巨的。有一次陈士集和唐亮下命令给我们的专员说,他们要在某某地方打仗,要鹿渠清负责在规定时间筹集几万斤熟食,按时送到指定地点。但是,战局突然发生了变化,交战地点改变了,部队让他将熟食送到另外的地方。鹿渠清感到有些为难,因为粮食是从各村收集送来的,临时要转移到另外的地方,又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如何组织人力呢?他只是感到为难, 还没说不能送,部队同志就发了火,并且跺着脚说:“不按指定时间指定地点送到,
老子枪毙了你!”鹿渠清同志终于克服了困难,尽了最大努力,把食品送到另外的地方,但事后这位专员的意见很大,他向地委反映说:部队的作风太霸道,不讲道理, 我哪点做得不对,不尽职?要枪毙我,我革命这么多年,就可以由你随意枪毙吗?直到后来太行整党,他还提这个意见。这也是战争年代的紧急时刻,在完成任务心切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的不愉快现象。我只好向有关同志解释,这不过是部队同志时的气活,为了共同的目的,我们地方上的同志与部队干部,要消除误会,互相体谅。陈士渠与唐亮的部队在湖西转动了大概有三四个月,那时负担最重的是妇女同志。十万大军住了好几十里,几百个村庄。每一仗下来,常常有四五百个伤员,都要交给妇女护理。由于男人多参军打仗或派出支前,妇女们又要“ 一手拿枪,一手分田”,要种地,要斗争地主,加之,伤员中有不少是刚从国民党兵解放过来的,不讲理,甚至打人骂人,使妇女吃了不少苦头所以,在革命战争年代,妇女作出的贡献是很大的,甚至超过了“半边天”的作用。
过了几个月,困难终于渡过了。当我们得知刘邓大军已挺进大别山的消息后,我们也集中力量主动打击敌人,曾在大甲集举消灭了敌人一个旅。打了这次胜仗后,湖西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好转。这时期,我在和陈士集、唐亮打交道过程中,相互配合还是比较默契的。
浏览:148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