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秋回忆录》湖西三年困难时期(一 )“肃托”后的湖西

Admin 发表于2016-05-23 11:25:51
湖西“肃托事件”之后,从1940 年至1943年,适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根据地极其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
就当时的全国形势说,日本帝国主义在攻取武汉和广州之后,其战线越拉越长,妄图迫使国民党速降不大可能。再者,我党领导开辟的各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坚持抗日,对日占领区经常进行打击,日本侵略者逐渐将侵略目标转向解放区,对我根据地经常进行“扫荡”。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反共方针,不断与我制造摩擦。在这种总的形势下,湖西地区及其周围的日伪顽势力,乘湖西根据地发生“肃托事件”,更加紧对我区进行“扫荡”摩擦和侵扰。1940年以后反“扫荡”反摩擦的斗争十分频繁。
再者,自1940年后,冀鲁豫地区又连续几年发生罕见的干旱,群众生活也十分艰难。一个根据地内,军队和地方党政干部总有成千上万的人,各县、各区还有县大队、区中队,都要地方供应吃穿,在群众既有困难又有情绪的情况下,要进行征粮,保证供给,就很困难。既要消除“肃托” 造成的严重恶果,又要对付日伪的封锁和“扫荡”
,还要战胜自然灾害,种种情况和原因,造成了湖西的三年困难时期。
战胜日伪的摩擦和“扫荡” 是克服困难的前提。在湖西地区,除边境上有个小羊山外,多是平原。在平原上打游击很困难,敌人的坦克、骑兵来袭击,跑都没地方跑。为了对付日寇对根据地的“扫荡”,我们依靠群众的创造,把道路挖断,挖上坑道,使敌人无法长驱直入。从1940年,在我们控制的地区,处处都挖了沟道,把村里村外的道路都挖成沟,大路挖大沟,小路挖小沟,那时叫做路路有沟,沟沟相通,也叫抗日沟。宽的沟达丈五尺,深有丈多,一般也有七八尺深。从村里挖至村外,从这村挖到那个村,以此对抗日寇的“扫荡”,群众也增强了抗日的信心。日本鬼子如来侵略骚扰,你从东边来,我从西边沟里出去,你从北面来,我从南面沟口跑了,不仅人能跑,连牲畜都能从沟道里转移。逐渐地,沟沟相连,一连能搞十几个村。后来,甚至数百条沟都互相连接,敌人对沟的构造不熟悉,他们不敢下沟,只能在沟上走,而沟里的人则可以向沟外打枪,沟外的敌人被打死了,还不知从哪里来的枪弹。他们即便是发现沟道,又不知道沟里有多少人,通向哪里,不敢贸然下来。我们把这种游击战叫做坑道战,以坑道作为种战术,发展得也越来越完善。两条沟交叉处,挖到十字路口上,中间留段不挖,建上碉堡作为掩体,隐蔽着打击敌人,不管敌人从哪个方向来, 都可以及时发现。另外沟的两边,还挖了站沟,人在站沟上站起来,可以看见外面敌人的走动,蹲下来敌人就看不见,如果有敌人在沟上走,沟里的人站起来,可以猛然刺他一刀,甚至抓住他的腿,将其拉下摔倒,使敌人很难应付。特别是到了晚间,鬼子更是不敢走动。
由于进行坑道战,找到了对付日寇的办法,根据地相对有了保障。而后,我们号召群众,种好庄稼,发展生产,并发放贷款,度灾救荒。同时,军队和地方干部也都进行生产自救,节衣缩食,与群众共同渡过难关。没有衣服穿,就把旧衣服拆开, 以里代面; 拆了补, 补了拆; 甚至把和尚庙里存的旧装装找来,缝成衣服,穿吃的主要是谷糠、树皮、野菜,从干部到战士都一样。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还号召每个干部和战士,每天节约两粮,支援群众,要尽量减少群众的负担。在资助群众度灾救荒的过程中,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逐渐好转。在生产自救的同时,我们也大力开展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发展统战线,进行民主建政。根据地各县都先后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了湖西地区参政会。1940年下半年,湖西地区还选举产生了参政会,各县都选举了参议员,全区召开了民主参议员。大会在参议员中共产党员占1 /3 ,进步民主人士统战对象占1 /3 ,各阶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占1/3 。在这次会上,我被选为湖西地区的参议长。在这次会上,还出了个笑话。参政会成立后,要发通电,我是起草电文的召集人,我觉得这个事情比较简单,就让下面的几个人去办,直到会前也没有检查。在大会要宣读电文时,下面的人把电文纸送给我,才发现原来是张白纸,满篇纸上一字没有。但会议议程已经宣布了读电文怎么办?当时毕竟是年轻,思路也快,就急中生智,略加思索,边想边读起来,会场上点也没有发现什么意外。下场后,我询问那几个人,怎么随便递给我张白纸,是不是想故意出我的洋相?他们开玩笑说:“我们事先未起草,把这件事撂下忘了,等开会了,想起草又来不及了,几个人合计,就是临时起草了电文,你也不会照着念,还不如给你张白纸,由你自己随机应变,你不是随即就编出很好的电文吗?实在是名不虚传的大秀才!哈哈!” 这样来,弄得我哭笑不得,只好说:“以后再不许开这样的玩笑!
"在此期间,为了进行抗日爱国宣传,我还利用夜晚业余时间,编写了几个历史剧,如《揭竿起义》《岳飞之死》《黄天荡》等,在湖西根据地广为演出。有次我到丰县去,该县专业剧团就正在演出《岳飞之死》。
为了发展湖西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在1940年底,我们还成立了湖西中学,也叫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当时参军的人中有老有少,老的有五六十岁的,年轻的有十二岁的。老的还能扛动枪,干些后勤事务,年龄太小的,扛不了枪,走不了路,干不了多少事,再者我们为了培养军政干部也需要学点文化,所以举办了湖西中学。最初入学的多是军队或地方干部的子女以及参军的青少年学生,年龄都不大,小的十二岁,大的不过十四五岁。他们入学后,生活费学费书费,都是组织上供给,开始有三四十人,后来人更多了,男女生都有,因处游击战争时期,每个学员也发了枪,以备站岗
放哨或在非常情况随时转移时自卫。校长开始由行署专员李贞乾兼任,实际上的校长则是刘尹斋先生,这位老先生五十七岁时参加了革命,在艰难困苦时期,一直坚持革命到底,行军打仗转移,都跟着我们道跑,吃苦耐劳,毫无怨言,组织上为了照顾他,配给他匹马,他不能骑,只好配给他条毛驴,但是他很爱护它,总舍不得骑,到了宿营地自己不休息也要先给这条毛驴弄草备料。这个老同志,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 几十年如一日,实在令人尊敬。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副专员和徐州市政协副主席1963年,他在给我的信中还说,“正在通读《列宁全集》” 当时,我曾写诗以赠云:
“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十于君未足奇。耿介当年绝世俗,忠诚为党见情辞。湖西桃李花千树,祖国龙骤骥万骑。白发灯前读马列,殷勤质朴是吾师。”
谁在收藏
浏览:253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大肥肥文史
    大肥肥文史
  • ayong66
    ayong66
  • 东汶之畔
    东汶之畔
  • 奎木狼
    奎木狼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