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房间朴素整洁,一进入卧室便看到他的一张身穿军装、佩戴着军功章的照片,这张照片用相框装裱着,摆放在卧室显眼的位置。“那张照片摄于十年前的重阳节。拍照时,特意向战友借的老军装,找出军功章,挂在胸前。”管德胜说,他出生于1927年,1942年入伍,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解放吴桥的战役。
修械所着火,13人遇难
十多岁的管德胜,就和部队结了缘——父亲参加了革命,把年幼的他带着。父亲在伙房,买菜、做饭;管德胜给秘书打饭,打洗脸水,做一名“小鬼”。“后来父亲病了回到家中,我继续参加革命。”他说,“我所在的八路军修械所,设在当时乐陵一个叫迷糊赵的村庄,因为进了这个村就迷糊,分不清东西南北,所以村名叫迷糊赵。”老人回忆说。
管德胜当时年龄小,对修械所记忆的事情不多,但是有这么一件大事,至今记忆深刻。
修械所有一个装弹组,负责修理坏枪和填装子弹(把造的子弹头装进旧子弹壳里)。有一天装弹组发生了意外,也不知道是因为着火引起的爆炸,还是因为爆炸引起的大火,同在一屋的13人都遇难了。
“尤其是有一位指导做弹药的老师也在那次事故中遇难。”老人回忆,那位老师年龄五六十岁,没有胳膊——他掌握着制造手榴弹的技术,从日本回中国的时候,日本人怕他回国教中国人怎么做手榴弹,就断了他的双臂。“那位老师叫什么名字记不住了,”管德胜说,尽管没有了胳膊,那位老师可以用嘴说,指导别人怎么做。老人回忆,“那时候的手榴弹是怎样的呀,一个马鞭子,底下小甜瓜似的,挺危险的,打游击的时候,拴在腰里,一不小心掉地上就响,炸了,亟需先进技术。”
遗憾的是,包括那位懂技术的老师在内,13人全部遇难。
管德胜和父亲均不在事发房间,而幸免于难。那场爆炸后,八路军修械所暴露了。“做手榴弹专门和日本人作对,日本人将修械所看成眼中钉,进行大扫荡,我们只好把机器埋起来,再等待时机。”管德胜说。
随后,组织安排他到一个医院照顾病人。后来又去了后勤,负责生产,种菜、放羊等。
突出鬼子包围圈,连长饮弹自杀
真正地打鬼子,是在他加入了乐陵县大队之后。
在乐陵丁坞乡的一次战斗让他记忆深刻。那天天刚亮,日伪军便把县大队和其余的三个连包围了。当时,在外面巡逻的医疗队发现了沧县来的鬼子,发出了警报。“连长姓赵,南方人,一个眼,外号赵瞎子。虽然一只眼,但是打仗很厉害。大队长姓刘,外号刘豁鼻子。这一仗打得很惨烈,队长被鬼子带走了,连长自尽了。”管德胜回忆起那次惨烈的战斗。“鬼子来了,人打散了。日伪军装备精良,我们当时一个人一共15颗子弹,4个手榴弹。”管德胜说,那时候我小,跟着一个岁数大的,听着哪里不响枪,就往哪里跑,后来,终于跑了出来。
战斗打完后,日伪军就走了。后来打扫战场时,发现自尽连长没死,脑袋掉了一层皮。伤养好后,那位连长被组织安排到南皮县县大队担任大队长,继续抗日。
队伍被打散了以后,管德胜被编入渤海一分区二营五连。他所在的连是主力部队,这个连有个外号:铁帽子五连,战斗力极强,能够打硬仗。
值得一提的是,在铁帽子五连,其中一个排配备缴获的日本装备,衣服也和日军一样,遇到危急时刻,插上小旗,可以作为“日军”冲出去。
攻打吴桥那一仗颇为艰辛。
打了多日,城门始终打不开,因为吴桥城门是瓮城门——增强了防御力。最后,决定从地下挖地道。
围着城墙的是个水沟,在城门的地方,才有一条路,管德胜和他的战友们就是从这个位置挖过去。一个多月,掏到城门底下,将一个棺材放进去,棺材里面放炸药,炸开了城门。
城攻下来了,但是连长在那次战斗中牺牲了,连长的名字管德胜已经记不清楚了,只知道他姓付,有个外号叫付傻子。“外号的来历是因为他打仗的时候不怕死,别人都弯腰,他不弯腰,英勇异常。”老人回忆。
回忆抗日战争的经历,一些游击战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密探说日本鬼子出来了,人不多。管德胜和他的战友在黄夹镇附近设计好埋伏圈,准备伏击鬼子。那时候黄夹镇是鬼子的一个据点,“俘虏了几个人,记不得了。”管德胜说,逮着鬼子之后,就交给上级,具体怎么情况,就不了解了。
也有一些难忘的惨烈的战事。
“攻打万家的日伪军时,没打开,撤退的时候,我们的7名战士被万家的汉奸逮住了,送到鬼子的据点,鬼子将他们绑着,拴在马腿上给拖拉死了。”
到了夜里,有名有姓战士的遗体趁着黑夜被家属带走了;没名没姓的,当地群众就地埋了。
日本投降后,解放战争期间,管德胜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从东北打到海南岛,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据德州市双拥办出版的《永恒的丰碑》记载,管德胜于1952年复员。
老人觉得现在的生活好极了,他非常感谢政府。
老人居住的房子,因年久失修,一到雨天就会漏水,这一度成为老人最发愁的事。前不久,镇政府了解这一情况后,出钱帮老人将房子修葺一新,让老人很是感动,“党和政府没忘记我们。”
记 者 王 志强 通讯员 黄鑫摄影报道
浏览:58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