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队出发
1949年年初。由于历时一年的整党运动刚刚结束,又恰逢春节,碑廓区委分会决定放假几天,让大家回家休息一下。我刚在家没几天,就接紧急通知回日照开会。农历正月十三日(阳历2月10日),日照县委在巨峰召开全县支前工作大会。会议由尹新坡同志主持,党员干部、子弟兵团、群众共几万人参加。会议内容主要是遵照中央军委与华东局、华东支前委员会的指示,围绕当时日照县的支前工作而展开。从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开始至1949年10月解放战争结束,由于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时期,进行的战事多,且规模大,所以急需大量的人马进行支援。早在这次会议召开前,日照县委就在全县党员干部群众中进行了广泛动员,号召新解放区的人民参加支前工作,以保家卫国。正月十五日,支前队伍进行了统一编制,共编了3个连,组成一个营,其中望海区为五连、巨峰区为六连、碑廓区为七连,每个连约130人(包括炊事员)左右,郭常芳任营长,杨克好任副营长,我任营教导员。16日,队伍从巨峰出发,当地群众载歌载舞,热烈欢送。17日到达临沂,重新进行了编制,把临沂地区莒县的一个连扩充进来,共计4个连,隶属教训六团,团长为孙桂芳,山东郯城县人。
队伍整编后,于1949年4月23日渡江成功,参加1949年京沪杭闽厦解放战役。
看押俘虏
当时日照支前队伍主要有两大任务:一部分人执行海上支前任务,配合人民军队攻打浙江舟山地区;另一部分人则执行内地支前任务,主要是看押俘虏。我参加了第二部分支前队伍,负责看押俘虏,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我军集中兵力在运动战中大量歼灭敌人,所以每次战役下来,往往有几千甚至几万的敌军被俘,看管和押送俘虏成为一项繁重的任务。为保证我军主力集中精力作战,看押俘虏任务大部分由支前队伍来承担。
1949年4月下旬,国民党军长江防线被我人民解放军突破后,便以20万兵力固守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依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指示,率领近30万人攻打上海。5月12日,第三野战军各部队分别向上海外围守军发起攻击,至27日,上海全部解放,除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率5万人乘军舰撤逃外,其余国民党被歼。押解和看守俘虏的任务非常艰巨。当时我们安扎在无锡一带,乘坐火车去上海押送俘虏。大家严格遵守部队纪律,风餐露宿,即使下大雨,我们也留宿街头,绝不惊扰市民,不入民宅,不拿市民的任何财物,在这半个月时间里,“三进三出”上海,顺利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队伍进入闽厦山区时,行军非常艰苦。这里道路崎岖,荒无人烟。为配合大部队作战需要,大家经常爬山越岭,星夜兼程,顾不上喝水吃饭,一天步行约100多华里,工作结束后,浑身累得就像散了架,但大家的士气仍然很高,一空闲下来就会有人唱些革命歌曲,活跃气氛。
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同样也是支前队伍的生命线。争取战争的胜利,不能单纯依赖于军事力量,还要依赖于政治因素。要把大家的力量动员起来,需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当时日照地区早已解放,而我们整天在外跟随大部队行军、服务,不只是身体过度疲劳与生命不安全,时间久了不免有个别人产生想家念头,为避免大家发生这些大的思想波动,我作为营教导员同其他干部一起,经常对大家进行思想教育,让大家认识到我们进行的解放战争是推翻国民党政府,使广大穷苦大众翻身得解放的正义战争,只有推翻蒋家王朝,才能彻底翻身得解放,过上好日子。从而稳定了大家的情绪,提高了支前的自觉性。
胜利归来
这次支前工作历时一年,足迹踏遍南方7省两市(上海市、厦门市),除一人因病牺牲外,其余人于1949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返回日照。当晚,日照县民政局同志在碑廓筹办了一个欢迎会。我在会上代表大家发言,感谢日照县委、县政府对我们的照顾与欢迎。
这支日照支前队伍,充分发扬了山东革命老区人民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用自己的热忱与行动,为夺取全国解放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突出贡献,保卫了新中国,保卫了家乡,先后获得淮海战役奖章、渡江战役奖章各一枚。1949年12月,华东支前指挥部授其“政治看家”锦旗一面。
(王文选采访整理于2009年)
浏览:8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