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内心深埋的秘密是什么呢?“我67岁了,再给我3年时间,我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打到太平洋上去。”“这个东西,你们叫它杀手锏也好,叫它核王牌也好,我是叫它打狗棍。有了它,任何人就奈何不了我们了。到那时,我的任务也算完成了。”
起初,他并不太愿意接手国防科研这项工作。按1955年军衔评定,上将是战役指挥的最高级别,是实现战略计划的主要执行者。在人民解放军上将一级中,父亲的文化素养是人所公认的。其实他本人的学历并不高,但他当过教员,办过夜校,在共青团工作期间领导
过宣传、文化工作,撰写过大量的文章,还有过文艺作品。建国初期,组建海军,组织三军联合作战,又在苏联呆过,都使他在这方面具备了更多的优势。于是,点将就点到了他。他说:“要我来搞现代化,我不懂,相比之下,部队工作要轻车熟路得多。但既然是组织
托付的,干了,就一定要干好,要干出个样子来,要不,就不要干。”
20年了。从最初协助聂老总、贺老总,以后又是罗瑞卿总长,在第一线负责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和军队武器装备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工作,到现在全面统领这支大军,他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得太远太远了。这次选择,他自己也没有料到,在这条路上,他将再走10年。
但国防科技事业再宏伟,与主持全军工作相比,毕竟只是个局部。对于父亲放弃担任军委秘书长一职,圈内的友人们提起来都颇有微词。
人们对往事记忆犹新。在邓小平1975年的整顿中,有四个人令国人瞩目,他们是胡耀邦、万里、周荣鑫和我的父亲张爱萍。除周荣鑫被“四人帮”整死外,1978年5月,胡耀邦在党校组织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率先向凡是派发起了进攻,成为后来
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1977年11月,万里在安徽搞了“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直到1982年,中国农村80%实行了包产到户,长达25年的人民公社体制土崩瓦解。
也是这个时间,1977年9月18日,父亲提出了在两弹一星事业上的三项标志性突破。这就是上面说的1980年实现洲际导弹全程飞行,具备覆盖全球的核反击能力,为共和国拿出自己的杀手锏;1982年实现潜地导弹的核潜艇水下发射,取得二次核打击能力,从实战意义
上后发制人,实现与美苏超级大国的平起平坐;第三是,1984年,发射地球同步轨道的通信卫星,成为征服太空的成员国。
由于他们的行为和业绩,这几个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话题。尤其是父亲再次被打倒后,他不低头、不检讨、不揭发,保持做人的气节。他的所作所为,在人民中,在党内军内,尤其在高级干部中广为传颂。很多熟悉的人见了我,都要竖起大拇指说,“老
爷子真是条硬汉!”所有这些,大大加重了他的政治量级。
12年后,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说了这样一段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注:《邓小
平文选》第3卷)
这里,邓小平把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的标志。不久,胡耀邦出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万里到国务院任第一副总理。只有父亲,推辞掉了军委秘书长的职位,固囿他自己认定的,也是立志献身的国防科技事业。
其实,我们从心底都赞同父亲的选择。说实在的,我们不愿意看到他被琐事缠身,更不愿意他在政治的漩涡中,周旋于各巨头之间,上下疏通、左右逢源,调节化解各方矛盾。虽然,这需要机敏,也辛苦劳神,如履薄冰,令人佩服。但相比之下,以他的个性、特长
,似乎更适于在一个领域去冲锋陷阵。在党内政治风云的变化中,他看到的、经过的,毕竟太多太多了,他是个什么人,自己还不清楚吗?就像他对邓小平说的那番发自肺腑的话一样,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实实在在地做几件实事。能在有生的几年中,为他热爱的这个
国家、这支军队,解决几个最需要的、最紧迫的问题,这就足够了。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他领导下的“三抓”成功,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军队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后来的几年,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受到了整个国防建设中许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指导思想和人事方面。父亲虽怀满腔热情,却无法挣脱大环境的束缚,他常为此气闷。军队内许多知道内情的朋友们也由此感叹,人微言轻,没有地位和权力,任你再有办法和点子
也是枉然。甚至一些不是很熟悉的部队同志见到我都说,军队什么问题,还用调研吗?关键是要有一个敢迎着问题上,敢拍板、敢决断的领导人来主持军队日常工作。无意中讲出些道理来。我感谢朋友们的信任,但我更理解父亲的选择。
上高中时我曾就人生志向和父亲有过讨论。那是世界观形成的年龄,我在日记本上抄下孟子那段著名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抱负。我拿给他看时,他沉吟了一下,淡淡地说了句:“不要志大才疏。”
干吗要泼我的冷水?我觉得好扫兴。他说:“我不要求你们将来一定要干大事,但,一定要干正事,干好事!”
“一个人的志向不是越高越远就越好,能够成就多大的事业,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重要的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没有认定不变的信念。”
“我这一生从来不去追逐地位、职位,我不去依附任何势力,也不和任何人走得太近,不管他有多大的势力。因为我不用这些去衡量、评价自己人生的意义,包括看待周围的人。我想的是,在自己认定的事业上,尽力了没有,从事的工作,是不是做得最好了。只要
这样去想、去做,我对自己就满意了……希望你也这样。”……
我把这话和许多朋友说起过,反响不一,多是不解,有人说,这是小事业主义者。很多年过去了,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我才逐渐领悟出父亲给予我的教诲。其实,人生的真正意义,全在于自己对自己的认同。撇开了功利,人生的选择,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得失
,也用不着后悔。摆脱世俗的困扰,沿着自己认定的目标走下去,体会一生中你最在乎的东西,你的感觉就一定是美好的。
时光飞逝,转眼第三个年头到来了。应该是检验成果的时候了。担任第一发洲际导弹一线总指挥的马捷写道:1980年5月18日上午10时整,发射部队指挥员刘德普下达了点火的口令。顿时,排山倒海般的隆隆巨响,震撼着茫茫戈壁。导弹于10点0分23秒拔地而起。
导弹沿着计算好的理论弹道,从华北上空飞出国境,经韩国、日本,在太平洋岛国瑙鲁以东飞越赤道,准确溅落在南纬7.7度、东经172.2度的预定海域。弹头溅起了140米高的巨浪。由郭元才驾驶的172号直升机,飞临目标上空,打捞回收了数据舱。
相隔万里之遥的北京发射指挥中心的大厅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当着邓小平、华国锋的面,和我父亲拥抱起来,两个鬓发如霜的战友,仍以当年共青团员的方式表达激情。耀邦在庆功大会上说:“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要求之高,技术之复杂,组织之严密,在
我国都是创纪录的。”
从1965年,决定研制洲际导弹算起,已经整整15年过去了;倘若追溯到1960年,从父亲主持发射的第一枚导弹,也就是中国导弹武器的起步算起,已经整整20年过去了。父亲从50岁已知天命,走到70岁的随心所欲。
父亲可没那么多感慨,他仍然豪情万丈,挥笔写道:“今日雕弓满月,敢平寇蹄狼烟。”
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试射了洲际导弹,标志着这个新崛起的东方大国,已经掌握了在未来核大战中对任何敌人的还手能力。世界为之震惊。
核武器是毁灭性的武器,也正是如此,它又是最安全的武器。核大战中没有赢家,所以它又被称之为终极武器。中国,要的是生存的权力,不是战争,因此,她必须拿到这件终极武器。
对两弹一星,邓小平一语中的,拿到了它,中国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影响的大国。随着中国的洲际导弹在南太平洋海域的溅落,80年代初,中、美、苏大三角的国际战略格局形成了。
今天,他终于如愿以偿了。还是在十几天前,为了配合这次发射任务,由海军护航的第一支远洋船队将起锚。我国的海军在她30岁的而立之年,终于可以冲出第一、第二岛链,游弋在遥远的南太平洋上了。1949年4月23日在那个叫作白马庙的小村落里,由父亲组建第
一支海军时的情形,人们还记得吗?他是不是也曾想起过?今天,对他又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他是一定要去送行的,因为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将要实现了。他登上了有10层楼高的舰桥指挥塔,他在诗中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健步登上海层楼……”当他和穿着漂亮的
白色海军服的水兵们一起远眺大海时,他写道:“良辰到,驾飞舟,远洋游。”“看多少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