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张爱萍》七:桃花源2.理想的缩影㊦

张胜 发表于2016-06-06 10:46:24
  一年后,“文化大革命”来了,说他这是亵渎毛泽东,以学文化取代学毛选,把林副主席提的老三篇改为老四篇,用心何其毒也……真他妈的惨!当然,这不是方巷农民说的,是上面领导机关说的。父亲毕竟是个农民的儿子,对新农村有他自己的蓝图。
  他说,苏北这个地方沟渠河道很多,疏通河道,一可以运输;二可以积肥;三可以改善环境。现在还留下他挽起裤腿、打着赤脚,与社员一起挑泥的照片,那年他55岁。他们车干了44条河沟,挑出了50多万担塘泥,给大队所有的麦田上足了肥料,1966年夏收时,方巷大队的小麦增产26%,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方巷农业收成不好的原因是抗灾能力弱。地势东低西高,低的抗不住涝,高的挡不住旱,所以旱涝都不收。工作队请来两个技术员帮助勘察地形,并帮助大队制订规划,挖河筑堤、东水西引、清塘蓄水、挖泥积肥。父亲像一个生产队长一样,亲自带队,组织群众挖河筑堤。总参的领导来干,附近的驻军哪里还坐得住,也参加进来,和群众一起疏通河道,修筑防洪大堤。这条堤被称为“军民团结堤”。
  工作队还帮助方巷建起了粉坊、石磨坊、蚕房,又在河塘里撒鱼苗养鱼。还从县农技站请来技术员,指导群众种桑树发展养蚕业,插白柳发展编织业,种银杏树和各种果树增加副业收入。有人担心会不会被说成是搞资本主义?父亲说:“那就让社会主义看着他们都喝西北风吧!”
  方巷大队还成立社员歌唱队、老人演唱组、孩子演出队、红领巾小乐队。开起了俱乐部,墙上挂了毛主席像,摆放了书籍和毛主席诗词、歌曲集,还挂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方巷的农民终于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了。
  父亲特别喜欢树林,他退休后回到家乡,说树怎么都没了?小时候屋前屋后全是一片青山绿水。陪同的官员说,五八年大跃进全砍光了。父亲勃然大怒道:“五八年、五八年,一提就是五八年,五八年到今年有多少年了?你们都是干什么去了!”他在方巷带头植树,和我妈妈亲手在河边栽了两株青松、一片红梅。他对老乡们说:“以后我们都生活在桃花源里了。”
  他对我说:“在没有接触马克思主义前,影响我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再之前,我向往的是陶渊明桃花源里的理想社会。”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父亲突然拖长了嗓音吟诵起来。
  “桃花源记,我从小就会背,现在记不住了。你背背看。”他说。中学语文课都要求背的,现在哪里还记得。我说开头第一句好像是“晋太元中”。
  “不错,陶渊明是东晋浔阳人,今天的九江。‘浔阳江头夜送客’,白居易被贬官的地方。”父亲一手击案,随着节拍断断续续地、跳跃地搜寻背诵着他记忆深处尚存的词句:“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他解释道:“扩大耕种、修建水库、种桑养蚕、组织起妇女搞编织、修公路发展交通,陶渊明想到的,我们在方巷都做了。”
  “黄发垂髻,是什么意思?知道吗?”他问。是老人和小孩的意思。
  “对!我们在方巷把老人和小孩都组织起来了。整个精神面貌和风气都改变了,一扫过去那种懒散、猥琐、浑浑噩噩的样子。”
  “……自云避秦时乱(注:原文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父亲背诵时掉了“先世”二字)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文革’关在狱中,我就想,能活着出去,我就带着你们和妈妈到这样的地方去。”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文革’放我出来,毛泽东说,都是桃花源中人了,不知有汉,何论魏晋。毛泽东是叫我们这些人出来了不要乱说话。5年了,与世隔绝。”
  父亲说到这里,不正应了《桃花源记》中所写到的:“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小院的风,合上了翻开的《桃花源记》,长时间的沉默,我们相对无言。
  《桃花源记》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后遂无问津者。”
  是啊,书写到这里,我在想,当那一代人渐行渐远,离我们而去时,对这段历史,还会有问津者吗?
浏览:116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亦弓
    亦弓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