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张爱萍》七:桃花源2.理想的缩影㊤

张胜 发表于2016-06-06 10:46:44
  2、理想的缩影
  还是李自强的回忆:“来来来,小李,新任务来了。中央有个大首长,到这来搞社教,你和董副书记陪他蹲点,你主要搞文字工作。
  “……他们搞社教的方法跟句容就不同了。他们不谈什么四清四不清,直接学毛主席著作,大宣大讲毛泽东思想。号召农民都学习老三篇,学了还要会背。文章那么长,农民怎么背的了呢?于是就摘警句,油印出来发给大家。背下来后,再讲是什么意思。老三篇开讲后就收到效果。小册子随身带,处处学起来。学呀学的,慢慢就开窍了。张爱萍叫我每天下去收集新人新事,编起来,再发下去。好事还真不少:有的为五保户做饭、洗衣;有的自觉到田里干活;有的好事做了不知是什么人。”
  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开始起了变化。李自强说:“学了四个月后,干部才开始对照自身的缺点错误。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自己评议,自己给自己定案。多吃多占了,退也行,不退也行。很多干部说,原以为工作队是来整人的,没想到是来教大家怎样做人的。一个大队长,谈出自己多吃多占,不要他退赔,一分钱也不要他赔,只要认识就行了。他还是把钱交了,要取信于民,工作劲头不得了,日夜奔忙,哪家有困难马上就帮助去解决。”
  “和战争年代在根据地的做法一样。”父亲谈起社教,总是这句话。
  中国革命实际上就是农民革命。对父亲来说,家乡的农民协会、农民夜校;苏区的共青团、少先队、农民自卫军;抗日战争中的根据地建设,哪一件不是在教育农民、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呢?面对方巷朴实的农民,关键在于启蒙。启蒙靠什么?学文化,明事理。要让他们明白,共产党是帮助你们过好日子的,共产党里有个毛泽东,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像太阳。要听他的话,跟他走,毛主席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农民是相信这个的嘛!
  毛主席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啊,每一个人都要为集体,为国家,只有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这就是为人民服务;一个人不可有私心,要有公心、对别人要有爱心,像一个叫白求恩的外国老头,不远万里来帮咱;还有呢?还要肯干、实干、苦干、持之以恒地干,就像古代的愚公,把山都给搬走了,咱还种不好一块田?这就是老三篇。后来父亲又加了一篇《反对自由主义》,他说我这里是老四篇。告诉农民,要克服恶习和散漫,没有纪律,什么事也做不起来。
  他们把毛泽东的著作编成课本,边识字,边明理。父亲在封面上题写书名:《学习毛主席著作三字经》、《毛主席语录识千字》。他说,要让老百姓能看得懂,有兴趣,还要能朗朗上口。我揣测父亲可能多少是受到当时发行的《毛主席语录》的启发。从1961年5月1日起,《解放军报》根据林彪指示的精神,在每天的报眼上选登毛主席语录。我记得当时有些警句,父亲还剪下来压在写字台下。后来总政治部在1964年印成了16开本的《毛主席语录200条》,经全军政工会议正式命名为《毛主席语录》。为了便于战士携带,改为64开大小。父亲亲自参加编写的这两本小册子,就有些类似毛主席语录,也是64开本,只不过要薄些。不同的是,《学习毛主席著作三字经》里并不是毛主席的原话,而是按三个字一组讲解革命道理,如:共产党、爱人民;勤劳动、讲卫生……属初级本,对象多为老人、妇孺。《毛主席语录识千字》则是高级本,全部引用毛泽东的原话。它从《语录》中摘取比较通俗易懂,又贴近农民生活的句子,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等等,共千把多字,学完这本,就可以练习读报了。在贫瘠封闭的中国农村,这两本印得很漂亮的小册子,的确很抢手。
浏览:118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亦弓
    亦弓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