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张爱萍》六:大漠黄沙1.鱼和熊掌,可否兼得㊤

张胜 发表于2016-06-06 11:01:34
第六章 大漠黄沙
  自上个世纪40年代,当第一颗原子弹的烟云在广岛上空升起,整个世界就笼罩在这可怕的核阴影之下了。时至今日,国际社会发生的许许多多重大事件,几乎都和这阴影有关,社会历史学家给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起了个名字——冷战时代。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的我的父亲,在这场大国的博弈中,他的人生经历又是怎样的呢?
  庐山会议之后,一直到“文革”前,这7年间,父亲的精力大部用于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领域,光顾西北的大漠黄沙,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一生是两个30年。从1925年参加革命,到1956年,主要是从事作战和军事工作;1956年,从主持制定第一份国防科技发展规划起,到1987年退休,基本都是在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这个领域里。庐山会议之后,我的主要精力逐渐转向这里,一干就是30年。”
  1、鱼和熊掌,可否兼得
  庐山会议的恶果很快显现出来了,大自然的惩罚是不以人类社会权威的意志为转移的,再是至高无上的帝王,在大自然面前,也不过就是个肉体凡胎。
  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要求全国各地抓紧秋收后的时机,大规模地动员组织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以度过灾荒。中央根据中国科学院的建议,向各地推荐食用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秆粉、橡子面粉、叶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若干代食品。要求城乡大小食堂,自己动手,土法上马,自做自吃。这个灾难究竟有多大,至今我也没有看到官方权威性的报道。学术界说法五花八门,争论的双方,依据的是人口统计,1959年、1960年、1961年,这3年的人口死亡率远远高于之前、之后的正常年份,平均每年增加了1000万。于是有人说,3年自然灾害造成了约3000万的死亡;但反对派说,这只是推断,从法律的角度看,这只是可能性论据,而不是指证性论据。但我知道,当时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兼主管农业的副总理邓子恢是相信这个数字的。
  接踵而来的打击还远不只是没有饭吃的问题。从庐山下来还不到一年,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停止执行援助中国原子能工业及国防工业的协议,撤走全部在华专家,终止原定一切设备材料的供应。
  这就是当时所说的60年代初帝修反的反华大合唱。赫鲁晓夫和彭德怀都是大合唱中的一员。毛泽东写下了他著名的诗篇《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托梅寄志,在毛泽东的诗中,孤傲、俏丽的梅花具有了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
  负责原子能工业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为激励全体人员斗志,牢记老大哥背信弃义的这一天,把苏联停止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为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596”,也叫“争气弹”。(注:苏联政府在照会我国前,早在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就致函中共中央,为不影响苏、美、英首脑关于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的日内瓦谈判,暂缓向中国提供核武器样品和技术资料。)
  那是个饥饿的年代。原子弹事业何去何从?在中国最高决策层会议上展开了激烈争论。这就是今天广为知晓的关于原子弹的上马与下马之争。
  参加政治局会议的军方几个老帅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陈毅说了那句体现他鲜明性格特征的话:“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反对派的性格也很鲜明,他们说:“老总啊!你还是把裤子提上吧,光着屁股是搞不了原子弹的。”根据李富春、陈云的报告,1960年底,我们国民经济破坏的程度,粮、棉跌到1951年的水平,生猪年底的存栏数和油料产量,跌到不及1949年。轻工业全面滑坡。重工业上去了,但是靠的是增工损农,以农业的损失为代价而支持工业上去。(注:引自吴冷西《国民经济调整的领导者》的文中数据)
  面对窘况,要吃饭还是要原子弹?两者都是关乎基本国策的大问题。老百姓没有饭吃,社会就无法稳定;而没有核盾牌,战争就难以避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30周年纪念时,父亲对来采访的军报记者说:“当时主持会议的是少奇同志,他说,先不忙下结论,调查一下,把原子能工业的基本情况搞清楚了再确定。是陈老总给我交代的任务。”父亲这里说的任务,是指代表中央和军委去调查原子能工业的状况,以便为最高层的决策拿出依据。父亲接着说:“我说,我只知道山药蛋,不懂原子弹。陈老总‘熊’了我,说:不懂你不会学?谁是一生下来就会的?”
  不管你再战功赫赫,不管在你的部队面前再虎虎生威,也不管战将之间如何拍着桌子喊,但在元帅们面前,你就是个小学生。我注意观察过,凡是元帅们交办的事情,不管是哪个元帅,父亲总是极其认真的。有时明知他们要求的不合理,或是做起来有难度,他也总是自己宽慰自己的笑笑,说一句:“这是老总们交代的,是不好马虎的。”
  爱这支军队,绝不是一句空话。爱戴、信任、尊重、维护,甚至理解和谅解自己的元帅,在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冰冷的信条里,浸透着对事业的共同信念和战斗中结下的生死情谊。
谁在收藏
浏览:135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段文余
    段文余
  • 滔滔
    滔滔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