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张爱萍》四:最后的战争8.“D”日㊦

张胜 发表于2016-06-06 11:25:21
  苏军《战役学》中最突出的一个观点是:“战役目的的坚决性”。我这个搞战役的人,一开始对这句话并不以为然,目的有什么坚决不坚决的?目的应该是明确,意志才谈得到坚决,总以为是翻译的缘由所致。其实,在决策集团的主观意志中,在决心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总会有谨慎和冒险、犹豫和果敢之间微妙的差异。这时,就用得着苏军战役学中的这句话了:“战役目的的坚决是战役组织的前提。”在战争生死的较量中,这种势在必得、破釜沉舟的胆气甚至是冒险往往成为最后胜利的关键。这或许也是一江山作战留给我们军事指挥员的一点小小的感悟吧。
  大概都是从战争中走过来的,5天后,也就是12月21日,彭德怀报请毛泽东,以军委名义复电华东军区:“关于发动攻击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时间问题,应积极准备,只要准备好了,确有把握就发起进攻。”这回总可以算是尘埃落地了吧?
  但时机过去了。在这种反复的更改和变动中,时间像水似的在流淌着,新年的钟声把人们带进了1955年1月。
  严寒的大陈海域,是风高浪疾的季节,所有的渔船都休眠了,对岸的国民党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在这个季节是不可能进行海上登陆作战的,有谁会顶着日夜呼啸的狂风、冒着六七级的涌浪去横渡海峡呢?美军顾问团分析,以共产党海军现有的舰艇吨位,和空军的导航设备,不可能在这样冬季多风和阴雨季节,发起任何规模的渡海登陆作战。第七舰队驶离大陈海域,到菲律宾躲避寒冷去了。
  当时我军司令部沿用的是苏军的作战术语和队标。战斗发起的日期,用俄文字母“Д”表示,即“Д日”。也就是现在军语说的,到底哪一天是“D日”?华东军区前指的所有人都知道,老天爷留给他们寻找D日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父亲说:“大家每天都在听聂凤智那个气象站的汇报。”前指对空军气象站的专家们开出的条件是:寻找风力不大于5级,浪高不大于4级,能见度、云量和云高,均要适于炮兵、舰艇和航空兵执行战斗任务的天气。要快,更要准!但气象站的回答是:浙东沿海的冬季,几乎没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好天气!
  父亲说:“几乎没有,不等于绝对没有。再给我找!”许多重大的事情,成功与否,取决于自信;取决于在几乎没有中找到“有”。我相信,这种时刻,焦虑是必然的,但希望不能没有。同世界战争史上所有指挥渡海登陆作战的将军们一样,等待好天气,是他们唯一的、至高无上的企盼。
  辩证法告诉我们,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在任何偶然的东西中都会找到必然的因素,这就是规律。空军气象专家们走到当地打鱼的船老大们中去了,难道一月的台州海域真的没有天气放晴的日子吗?他们搜集了20年来的我国海洋气象预报,参考了北起苏联库页岛,南至印尼广大海域的气象资料,经分析综合:浙东沿海的冬季的每年1月16日至20日,是好天气时段!这一消息,一下子使前指沸腾起来了!上天不负苦心人。
  1955年1月6日,张爱萍、王德报总参谋部:气象测量结论:17、18、19日风、浪、潮汐适宜海空作战(18日最好,19日后可能开始转坏)。为此,于17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18日定为D日。登陆部队于17日拂晓前进入石浦港待机。由于16日夜仍有5级以上风浪,随伴火炮舰艇于17日黄昏时到达石浦港。18日拂晓前,登陆部队到达头门山、高岛、蒋儿岱进攻出发阵地。如18日天气变坏,则在石浦港待机。我于17日晨自现地出发,当日夜间到达头门山前进指挥所。海前指马(注:华东海军马冠三参谋长)亦于17日夜到达。特报。
  明确简捷的作战报告,铁一样冰冷的字句,但我相信,每一个当过兵的人,都能感受到里面燃烧的激情。从浙东前指成立算起,父亲已经苦心准备了四五个月;从争夺制空权、制海权的斗争算起,父亲已经准备了将近一年;从任华东军区参谋长算起,父亲已经准备了整整三年了。现在,这场战争终于不再是军用地图上的红蓝标示线了,也不再是毛泽东、彭德怀办公桌上的往来公文了,即将到来的,是火与血的洗礼。
谁在收藏
浏览:107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段文余
    段文余
  • 之约
    之约
  • 刘刘
    刘刘
  • 亦弓
    亦弓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