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张爱萍》四:最后的战争8.“D”日㊤

张胜 发表于2016-06-06 11:25:43
  8.“D”日
  真实的战争,永远不会像电影那么传奇。就在前线紧锣密鼓地准备开打时,上面的决心似乎出现了漂移,虽然只是些蛛丝马迹,但足以使在前线的父亲惴惴不安。
  1954年6~8月间,随着我国外交和舆论对美蒋签约的强烈反响,美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图普率舰艇6艘入侵大陈海域,并连续每日出动飞机160架次在大陈空域进行示威性活动,台湾海峡危机日渐生成。毛泽东先后两次批示,6月1日,在粟裕的报告上批示:“处理正确,不要先向美军开炮,只取守势,尽量避免冲突。”(注:《毛泽东军事年谱》853页)8月21日,他又在防空军司令部的报告上批示:“请注意,需确实查清没有美军美舰的时机,方可对上下大陈进行攻击,否则不要攻击。”(注:《彭德怀年谱》576页)历史往往在重复,毛泽东思考的点位,与1952年7月,彭德怀对攻打大陈时所持的异议,可谓相映成趣。
  11月10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发表谈话,要求国民党停止袭击大陆,以缓和局势。但紧接着,11月下旬,美台在大陈海域举行3次联合军事演习,并通过新闻媒体一再宣称《共同防御条约》即将签字。双方都在使用软硬两手,时局扑朔迷离。
  11月30日,军委电告华东军区,12月20日攻占一江山岛,以迫使美蒋不能把浙闽沿海岛屿包括在《共同防御条约》范围之内。可是,两天后,12月2日,《共同防御条约》还是在美国签字了。12月9日,华东军区报告,作战行动准备完毕,请示按原定12月20日发起攻击。毛泽东于12月11日在华东军区的报告上批示:“彭德怀、粟裕同志:因美军正在浙东海面作大演习,攻击一江山时机目前是否适宜,请加考虑。”当日,华东军区接到上峰来电:不必太急于攻占一江山,可延至1955年1月,也可不必选择一江山为目标。
  这个变化太大了。可延至明年一月,就是说,具体时间还不定;也可不选一江山,连作战目标也要变?搞的什么名堂?不打一江山,打哪儿?就在这前一天,也就是12月10日,华东军区前指向参战部队下达了战斗命令,由张爱萍、聂凤智、林维先签发。箭在弦上了,怎么办?怎么和部队讲?
  若干年过去了,现在我们终于知晓了事情背后的原委。张震在他的回忆录中披露:作战方案已经毛主席批准,战斗即将发起之际,华东军区的一个领导同志向总参报告,兵力不够,时间仓促。陈赓将意见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表示了如上的意见。(注:摘编自《张震回忆录》494页)何以这样犹豫再三?大战待即,举棋不定,乃兵家大忌。张震又说:我问为什么这样处理?回答是,上报告的这个同志“从来是敢负责的”。(注:《张震回忆录》)笑话!难道身为前线司令员的张爱萍就是不负责的?
  针对军委12月11日电报,父亲经再三斟酌,发了一份力陈自己意见同时又给军委留有余地的电报。12月16日,他和王德署名报告:
  一、此战仍以攻取一江山为宜。鉴于登陆部队战术训练、三军协同作战训练、各类舰艇准备和机场扩修最后期限于55年1月10日前完成,故可于1月中下旬进行作战行动。二、鉴于1月中下旬及2月天气严寒,可考虑延至明春(3、4月份);或放弃一江。打此小岛准备复杂长期,不如集中力量,力求于明年内打大仗。三、(略)
  从这份电报看,父亲坚持“仍以攻取一江山为宜”,这是他的决心;“故可于1月中下旬进行作战行动”,这是最后期限,因为这样多的部队不可能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按兵不动。“或放弃一江”,和“力求于明年内打大仗”,如果军委再定不下来,那只有放弃了。既是对军委“也可不必选择一江山为目标”意图的理解,也是他失望和无奈心态的反映。甚至是有情绪了。
浏览:111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段文余
    段文余
  • 之约
    之约
  • 刘刘
    刘刘
  • 亦弓
    亦弓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