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张爱萍》四:最后的战争3.一波三折的作战方案㊦

张胜 发表于2016-06-06 11:37:12
  1953年7月,父亲随陈毅到北京向毛泽东“瞄准”来了,他们将要鼓动毛泽东同意他们去做这样一件事——攻克金门。一同来的还有叶飞,他是福建驻军的最高长官。
  父亲晚年谈起这一段,仍兴致很高:“毛泽东听完汇报后指着我说,你就担任金门前线的总指挥吧。”
  “那你怎么表的态?”我追问道,我比他的兴致还要高。
  “我吗?我跟着说,这样大的规模我怕指挥不了,叶飞同志担任会更合适些。”
  “他听了就笑起来,说你这个同志啊,人家韩信点兵还要多多益善嘛!陈老总马上说,主席定了,你们就抓紧落实吧!”
  “主席又说,朝鲜快停战了,你们都还没有去过,可以看一看去嘛。”
  毛泽东拍板了。这就有了前面所说的,9月7日,华东军区向军委上报的那个攻打金门的正式方案。总参谋部研究了这个方案,于10月6日向军委提交了对华东军区这一方案的批复意见。
  彭德怀10月12日批示:“按此计划进行准备,其中个别有修改。”10月15日总参代军委正式批复华东军区:攻打金门作战行动的代号为“联合作战演习”。华东军区再次磨刀霍霍了。
  金门岛,位于福建省东南的厦门湾内,从空中鸟瞰,中段狭窄,两端宽大,像一只蝴蝶翩舞海上。岛上海拔最高的太武山为它的右翅;金门县城在它的左翅;1949年我军登陆失利的古宁头地区就在它的翼尖上。两翅间的蜂腰部南北不过3公里。金门岛由12个小岛组成,其中大嶝、小嶝、角屿3个岛被我军控制。金门主岛距大陆最近的地方,是一个名叫四围头的突出部,不过4000余米,这个距离太近了,不用说用大口径火炮射击,就是步兵营装备的82迫击炮,都可以打到它的滩头;在金门诸岛中,被我军控制的角屿,与敌距离就更近了。涨潮时不足2000米,退潮时仅为***百米,用当时装备的苏式郭留洛夫重机枪都可以控制它的滩头。
  从战役上看,当年金门作战的实质,不是个打的问题,而是个战场建设问题。
  父亲晚年回忆说:“打下大、小金门不难,难在要抗住国民党从台湾增援的压力。当初叶飞他们打金门,就是被国民党的增援部队打下来的。因此需要海空军力量对金门周边海域的遮断。但福建地区的交通不足以支持大规模海空军的作战行动。要修建机场、锚地、炮兵阵地、油料、弹药、物资仓库。主要从陆上,这就离不开公路、铁路,主要靠铁路。海上通道被大陈列岛阻隔,过不来。”
  福建,是个多山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阻隔了进入福建的交通。多山导致福建的河流短小,不但航运价值不高,而且下游没有大规模的冲积平原,使得经济腹地狭小。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交通都是阻碍福建经济发展的瓶颈。清人顾炎武曾称它为“崎岖硗确之地”,就是说没好地方了。1910年,省内有了首条铁路,为漳(州)厦(门)铁路,全长28公里,时速10多公里,货载2000斤,日载40人;福建人自己感叹:“蜀道难,闽道更比蜀道难。”
  当时,金门诸岛守军共计51000人。考虑到打响后来自台湾和澎湖的增援兵力,华东军区计划使用步兵9个师、炮兵30个团、工兵3个团、高射炮兵15个团,空军6个师(17个团),海军部分舰艇、海岸炮兵及布雷飞机分队……
  根据这一规模,仅登陆艇就需700艘。加上战场建设所需,概算约4亿7000万元(旧币)。父亲说:“陆军编为一、二、三个梯队,东海舰队全部投入,共约万人参战。在厦门到集美之间修建海堤,便于向前机动;130、152(注:指不同口径的火炮)阵地设在石狮,在那里可以覆盖整个金门。在漳州、连城、晋江、惠安、莲塘等地方分别修建一线、二线和预备机场。还要修建鹰厦铁路、福州铁路……”
  石一宸回忆说,我们向粟总长汇报后,张爱萍想趁军委还没有批复前,先向军兵种的首长们吹吹风。我们在北京跑了一大圈,张爱萍感慨地说,就等一句话喽!又过了几天,张爱萍耐不住了,说,你先回去,督促前指早做准备,我一个人在北京等批示。(摘编自《儒将石一宸》223页)他终于等来了……
  12月21日,彭德怀批示:“攻金门问题耗费巨大,和陈毅同志商定,暂不进行,待勘察后再准备”;“预算甚大,无十分把握,宜暂缓准备,待侦察后看情况再决定。”
  12月22日,毛泽东批示:“请彭处理。陈毅同志意见,目前不打金门为有利,否则很被动,且无攻克的充分把握,我同意此项意见,需近5万亿元,无法支出。至少1954年不应动用如此大笔经费。”
  12月23日,陈毅致函彭德怀:“主席批决由你处理,我再建议拨万把亿修铁路,黄老(克诚)有此意,如此对于闽省国防有帮助,请决定。”
  石一宸继续回忆道:张爱萍从北京打电话来,声音很大。
  “一宸同志吗?吹啦!”
  “什么?”
  一向精明干练的作战处长石一宸,这回竟没听懂……两天后,12月25日,华东军区接到军委正式通知:攻金门准备工作暂停。
浏览:126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之约
    之约
  • 刘刘
    刘刘
  • 亦弓
    亦弓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