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父亲到任前,前任军区参谋长张震,在调任总参作战部前,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和苏军顾问巴巴钦果、加古里斯基对浙江、福建沿海地区做了调研,就攻打金门和大陈列岛问题向军区提交了一份作战报告。根据这个报告,陈毅主持华东军区常委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正式给军委上报的关于对金门、上下大陈作战方针的建议。其内容实质是:先行攻打上下大陈,一两年内完成对进攻金门的准备。初期作战行动,拟在台风季节过后。朱德、周恩来、毛泽东批准了这个建议。
1952年6月11日,中央军委致电陈毅、谭震林、张爱萍、周骏鸣,同意9月或10月攻占上下大陈。6月至9月为作战准备期。(注:《闽浙沿海及上海防区军事斗争部分大事记》4页)
6月15日,华东军区颁发《对解放上下大陈岛登陆作战的指示》(同上)。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但是,彭老总表达了不同看法。
此时的彭德怀,带着满身征尘和赫赫战功,于4月间从朝鲜战场归来,7月19日开始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就在到任的第五天即7月24日,在办公桌上待办的文电卷宗中,彭德怀看到了华东军区上报的关于攻打上下大陈岛的作战预案。
彭德怀是一位风格粗犷但才识内秀的军事家。他刚刚和美国人交完手,他对美国,对美国在远东乃至世界局势的影响力,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台湾海峡的斗争,在朝鲜战争前,属国内战争性质……美国虽也暗中给台湾以军火和物资援助,但我们打台湾,是国际上公认的内战。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6月27日美国军队参加朝鲜战争,同时宣布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把台湾置于美国占领范围内,也即是策应朝鲜战场的侧翼。从此,台湾海峡就增添了中美对抗的国际因素。浙闽沿海敌占岛屿是台湾的前哨阵地,我们攻打这些海岛,美国会有什么反应?是否只作壁上观?你们这个预案只针对国民党的军队,而对美国海空军介入的可能,没有考虑和设想对策。我认为在朝鲜战争未结束前,我们应只集中力量于朝鲜方向,对东南沿海在战略上仍继续取守势。即仍照以前方针,消灭海匪,打击敌军窜扰,视情况有利时攻占一些小岛,保护渔民生产和航运。”(注:《第一任国防部长》190页)彭老总这番话,入木三分、振聋发聩。即使岁月流逝了半个世纪,我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位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目光。
彭老总在华东军区的报告上批示:进攻上下大陈岛,美海空军亦可能参加,为慎重计,须待朝鲜停战后举行为宜,请主席考虑批示。彭德怀7月24日
7月27日,毛泽东批示:同意你的意见。在朝战结束前不要进行对浙江上下大陈岛的作战。朝战结束后何时进行此项作战,亦须慎重考虑。
第一次攻打大陈列岛的计划就这样搁浅了。也就有了上一节谈到的,父亲计划以自己战区的力量逐岛争夺的行动。停战的曙光出现了。朝鲜战局在北纬三十八度线上渐渐稳定下来。
父亲回忆说:“美国在朝鲜战场上被拖住了,自顾不暇,是个机会。我有了新的计划:从北向南逐岛攻击时间拖得太久了,不如先拿大小金门,直捣他的要害,其余的必然不攻自破。”
1953年9月7日,华东军区向军委提交了一份新的作战方案——收复大、小金门岛作战方案。毛泽东批示:“于1955年1月底前完成解放金门的一切准备工作。”(注:《第一任国防部长》192页)
当年华东的作战处长,后来担任福州军区副司令的石一宸回忆,那时他随父亲到厦门做战场勘察,架起高倍望远镜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金门的地形、海域、岸滩,研究潮汐。为了实际检测部队能否利用退潮后裸露的滩涂向前机动,石说:“叶飞带着苏联顾问乘船走,张参谋长说,从滩涂上走过去试试,我们挽起裤筒,双手提着鞋子,如同赶海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蹚着水向前走……”
高层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在重大方案上报之前,一定要和上方有一个沟通过程,说明方案的背景,这样做的理由,以及自己的解决措施。要充分给足上级领导考虑的时间,使最后形成的决议具有坚实的共识基础。同时,这样也可摸清上方的意图,以修正、完善自己的方案。我们的行话叫它为“务虚”,或者叫“瞄准”。得到上级的首肯后,剩下的就是走报批程序了。急急忙忙地,不仅不宜通过,同时也是缺乏尊重的表现。甚至还会留下强加于人的印象。万一出了问题,事后揪起责任来,扣你一个搞突然袭击的帽子。
浏览:11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