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张爱萍》一:皖东北7.不以成败论英雄㊥

张胜 发表于2016-06-06 19:06:26
  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建立民主政府,把农民从阶级压迫和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是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区别于国民党所特有的做法。战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觉悟的民众意志;人民,是不会为一个残酷压榨他们的政府而战的。父亲说:“这就是政权建设的意义。”
  国民党和共产党比,不仅是战略战术上的差距,也是战争观上的差距。
  毛泽东批准了父亲的提议。《邓子恢传》记载:“张爱萍知道,邓子恢在根据地建设和群众工作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因此他向党中央提出请求,希望派邓子恢到皖东北主持党政工作。5月2日,毛泽东电函陈毅、刘少奇,同意张爱萍的请求,调邓子恢赴淮北路东主持皖东北根据地的工作。”(注:《邓子恢传》270页)
  父亲说,邓老(邓子恢)在他心目中就像是一个“宽厚的长者”。他回忆道:“邓老是坐船从洪泽湖那边过来的,带着陈兰(夫人)和孩子,跟着一个挑夫,一边是烧饭的,一边是孩子。我们把最好的地方让给他住。”真是少有的怪事,只听说要部下的,很少有要上级的。时局如棋。皖东北这边发展得有声有色,可在路西的彭雪枫却经历着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预料中的风暴终于到来了。
  就在彭雪枫准备迎战汤恩伯压境的大军时,突然间,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逼近的国民党大军全线溃退。什么原因?原来,1月24日,日军向汤的侧后发起了豫南战役,集中五个师团兵力(一个师团约两万多人),分三路向豫南挺进,拉开了架势,企图于平汉路以东,将向东北挺进的汤恩伯、李品仙部15万人一举围歼。面对日军的攻势,汤恩伯立即放弃对我的进攻,丢下豫东、皖北的大片土地,望风而逃。
  大军压境,可瞬息间,又销声匿迹,战局的转换,扑朔迷离。
  这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局面居然顷刻间摆在眼前。日军打通平汉路南下的计划开始实施了,一切正如预料的那样,国民党果然慑服于日军的威势,丢下大片国土逃遁了。大三角的战略关系惟妙惟肖。是彭雪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先,还是中央、毛泽东、华中局急不可耐了呢?这段公案今天已经说不清了,也许都有一点吧!据老同志的回忆:“1月28日晚,我们接到刘少奇、陈毅发来的急电……命我部集中适当兵力控制某些战略要地,积极向敌后发展。之后,我们又收到毛泽东的电报,要求我们准备两个精干的支队,在适当时机派往豫西活动,开展游击战争……2月2日,中央连发三电,强调力争河南,不惜全力以赴。2月3日,华中局和军部也两次电催。”但我还看到另一种说法:“纵队首长向军委建议,抓住当前时机,挺进豫西、陕南,建立战略支点。”
  2月3日军委复电:“你们应即向平汉路逐步推进(不要去得太猛,太吓人),在全面破裂前是去抗敌不是去打顽。”华中局同一天电告:“不可进得太猛,不可专打顽军,否则会失败。”我们可否这样理解:此次行动的目的,是进占被国民党放弃的失地,而不是专门去打击他们。这是一个政策界线,听得出,上面使用了带有警示性的语言。
  但事实是:2月4日,4师10旅一部已渡过淝河,11旅31团则渡过涡河,至2月7日,4师主力已进至阜阳以北、以东和东南的张村铺、阚疃集、江口集一线。显然,这就和国民党军靠得太近了。
  这的确是彭雪枫的风格,兵法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4师主力迅猛前出至上百公里之外,根据地一下子扩大了一倍还多。但是,他们忽略了,兵法上还说:“兵不厌诈。”在没有与敌主力决战之前,占据过大的地幅,绝非是件好事。
  果然,两天后,2月9日,怪异的现象再次出现:日军突然停止了对国民党军的追赶,迅速撤出战区,放弃了涡阳、蒙城等地,日军声势浩大的“豫南战役”就像泡影一样,忽然闪现,又匆匆地破灭了。
  只一天,即2月10日,溃退中的汤恩伯、何柱国部立即卷击回来,以9个师14万兵力杀了个回马枪。战局发生逆转。此时的4师,由于向西、向南突进过猛,兵力分散在收复国民党留下的城镇据点上,根本来不及收拢部队,面对7倍于己的国民党军,4师陷入重重的灾难中了。
  彭雪枫极其顽强,他指挥部队左冲右突,在敌重围中历尽3个月的浴血厮杀,终于把部队从虎口中拽出来了。华中局连续两封急电:彭雪枫部迅速撤到了津浦路以东皖东北地幅上来;张爱萍,亲率3师9旅并统一指挥北调的2师5旅,封锁津浦路,掩护接应彭雪枫部撤入皖东北根据地内,确保安全……
  这就是历史书上所称的彭雪枫3个月反顽斗争。中国政府军和侵华日军配合得竟如此天衣无缝,叫人称奇!是巧合还是阴谋?史学界竟无人深究。
  洪泽湖胜利的喜悦气氛很快就被冲淡了。父亲说:“开始,我和彭雪枫通电话说,不行就早点过路东这边来。彭雪枫说,暂时还不到这种程度,还能坚持。我是太了解彭雪枫了,以他的脾气,不到最后一刻是绝不会放弃的。”
  路西的局势,当时究竟是个什么情况?父亲说:“可以考虑先把后方机关转过来,我向军部建议。”
  最早一批撤过来的部队是在3月中旬。损失大的是4师10旅,即黄克诚留给彭雪枫的344旅,已经打惨了。344旅是由鄂豫皖苏区红25军和陕甘边红26军、陕北红27军改编而成,素以作战英勇敢打敢拼著称,但此时,他们元气大伤,不得不撤到皖东北休整。10旅旅长刘震建议集中兵力先打一路,但彭雪枫没有采纳。多少年过去了,刘震回忆起往事,还忿忿的。
  12旅34团的一个营全部壮烈牺牲。我11旅与敌骑兵相遇,32团与师直属队遭到严重损失。部队疲劳,人心不稳,给养奇缺,随即豫皖苏根据地中心区被敌侵占。党政军民各机关部队共伤亡、失踪4000余人。武装坚持已不可能。1941年4月25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示彭雪枫部主力转入皖东北地区。
  战争是一场生死角逐,一旦被对方咬住了,想要翻过身来谈何容易?从1927年的“四一二”大屠杀开始,到对中央苏区的五次围剿,到红军长征血染湘江,到不久前的皖南事变,国民党追杀共产党人是从来不会手软的。撤到皖东北的我军不足万人,枪不足五千。血的代价啊!
  父亲率自己的九旅并加强的2师5旅,迅速封锁了津浦路沿线,两个旅六个团成梯次排开,向西构成了强大的防御布势。我打趣地问,这个场面是不是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长坂坡”?父亲回忆:“彭雪枫撤到路东来,是我去接他的。”据记载,彭由路西撤回路东,进入皖东北根据地后,先在灵璧县南边的濠城安营扎寨,那正是霸王别姬的地方。都是些不祥的兆头。
  “彭雪枫见到我,第一句话就说,逃难逃到你这里来了。我说,这是什么话啊?我到这里来不就是给你搞后方根据地的嘛!不要想那么多,这里就是你的地方嘛。”父亲好像在劝慰,又像在解释,他说:“我知道彭心里不好受,但又不知怎么安慰他才好。”听得出,两人见面时多少有些尴尬。
  我心里想,爸,你可真不会说话,这不明摆着哪壶不开提哪壶吗?就这两句简单的对话,是不是无意中道出了两人潜意识中深埋的心结呢?我不好继续追问下去。
  父亲说:“我把半城的九旅旅部让出来给彭雪枫,自己带机关住到新兴圩子去。”我到泗洪考察时,根据一些老同志的回忆,4师师部从路西过来后,先没有住半城。一直到7月仁和集会议结束后,对路西失败做出了组织结论,4师师部才从管镇搬来半城的。彭、张两人还是和长征一路走来时一样,相互照应着。
  仁和集会议。
  仁和集是洪泽湖旁的一个小镇。遵照华东局指示,在这里召开了4师团以上干部大会,总结检查路西反顽战斗失利的经验和教训。
  会议由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主持。这完全是个巧合。邓到皖东北后,正赶上彭雪枫的路西失败,于是华中局责成由邓负责对彭雪枫问题的处理。
  关于会议的情况,在众多的回忆录中,很少能看到这方面的记载,甚至在一些很权威的历史书中都少有提及。1941年9月15日,华中局和新四军的负责同志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写出报告,这是第一份正式处理意见;1942年1月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再次作出决议;同时还有华中局和新四军负责同志给中央的电报,和后来印发时的批语。
  父亲没有全部参加会议。他回忆说:“军部怕顽固派追到路东来,要我统一指挥2师的5旅,在津浦路设防,5旅旅长成钧,政治委员是赵启民。5旅撤走后,留下13团,团长是胡炜。青纱帐起来了,我一直抵近到最前面侦察。这时接到邓政委的指示,要我马上赶回半城。根据地已经实行星期天制度了。”
  “一进去,先遇到彭雪枫,彭说邓在后面等你,我问什么事,他说,你去了就知道了。邓见了我说,彭要调动一下,4师的工作由我来接替。……这也是华中局的意见。我怎么能同意?打了胜仗当然没有问题了,但现在这种情况,彭雪枫已经压力很大了,不仗义嘛!我不干这事。我对邓讲,这个部队是他一手创建起来的,还是要依靠他重整旗鼓,谁也代替不了,尤其是这个时候。邓觉得我讲的有道理,赞同了我的意见。”
  “……我还要急着赶回前方,出来时,又见到了彭,他指指自己住的屋子,说你就住到我这里来吧。我说,我的部队还展开在那里等着我呢。”
  看得出,父亲的意思是,总结教训、追究责任;以及迅速控制局面,稳定部队,恢复战斗力;二者相比,就当前形势来看,孰轻孰重,孰缓孰紧,应当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在他和彭雪枫之间,确有个感情问题。两人长征路上一道走过来,虽然也有磕碰,但在父亲眼里,彭如同他的兄长,大哥遇到了麻烦,只能是帮衬,岂有取而代之的道理?
  至于这里涉及到的,关于对彭雪枫和我父亲任职变动的问题,一直是研究这段历史的人们争执不休的问题,原因是没有查到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记载,而当事人邓子恢和华中局最高领导人都已过世。但我还是忠实地记录下来了父亲的原话,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一点佐证吧。父亲谈话的基本内容后来写成文章,被收集在《回忆邓子恢》文集里。
浏览:197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张舜
    张舜
  • 陈静
    陈静
  • 去有风的地方
    去有风的地方
  • 段文余
    段文余
  • 之约
    之约
  • 亦弓
    亦弓
  • 老花眼
    老花眼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