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张爱萍》一:皖东北6.龙争虎斗㊤

张胜 发表于2016-06-06 19:10:39
  6、龙争虎斗
  翻开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处于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交界处的皖东北地区,虽只是个弹丸之地,但它北连华北,南控江淮,西靠中原,东向苏北,两条大动脉,横贯东西的陇海线和相连南北的津浦线在它头部成十字交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由此引起多少政治力量的垂涎。
  皖东北上演的是三国演义。总的格局是:日伪;国民党;共产党三方。
  国民党方面也是三方:上面是安徽省和第五战区的桂系;中间层是皖东北专署盛子瑾和他后面的军统戴笠;底层是桂系支持的县一级的地方实力派,像许志远、雷杰三、黎纯一,以及杀害江上青烈士的恶霸柏逸逊、张海生之流。
  共产党方面就更复杂了,是横向的三方:一方是中原局,刘少奇领导,组建了豫皖苏省委,张爱萍为书记;另一方是北方局山东分局,他们派过来的人又分成三块:为了向南发展,成立了苏皖区党委,金明为书记。又在徐州东南组建了苏皖特委,李浩然为书记。杨纯从山东过来后成立了zhonggong皖东北特委;第三大部分,是安徽省工委张劲夫派过来的人,如江上青、吕震球等,他们主要是渗透在国民党政府行署内部。
  这还只是党的系统,军队方面呢?中原局所属的彭雪枫游击支队;属于林彪和陈光的115师南下的苏鲁豫支队;属于山东分局的陇海南进支队。后来,八路军山东纵队派江华进入皖东北,成立了苏皖纵队,南进支队又归他们节制;再就是上面提到的,父亲依靠起家的,编在国民党抗敌六区序列的盛子瑾手下的三、四支队,他们由共产党员赵汇川、徐崇福领导。这支既非共产党也非国民党的部队,因为是经安徽省工委策划编排的,当隶属zhonggong安徽省委。
  够乱乎的吧?我在听父亲讲述时,也是被搞得晕头转向。但战争要求的是高度统一,和指挥上的绝对权威。
  大柏围子战斗。
  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以反共不利为由,将军统系的盛子瑾调离皖东北,而以桂系的马馨亭代之。盛当然不服,老子打下的地盘,凭什么啊!1940年1月,马奉命率部进入皖东北拟强行接管。国民党内讧了!父亲提出“援盛打马”的方针。他规劝大难临头的盛子瑾,进则联合抗日,抵御外侮,和共产党一起成就一番大事业;退,则死路一条,在朋党争立中葬身。人生路口,何去何从,盛专员可要三思啊!据说,盛犹豫再三,反复踱步,是他的夫人帮他下了决心。于是,国共双方,确切地说是张爱萍和盛子瑾联起手来,迎战来犯的马馨亭。
  在泗县遭到迎头痛击的马部,龟缩于大土豪柏逸荪盘踞的大柏圩子内,筑垒固守。战史是这样记载的:在张爱萍指挥下,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和陇海南进支队攻击西门;新四军6支队1团和六抗3支队攻于东南。我苏鲁豫支队1大队,因后续部队未跟上,改攻外围卫星据点,诱使马部出援。我遂集中兵力从东、南两面出击,马顽动摇,向西北突围。我遂全线出击,马顽溃逃津浦路西,我全部攻占大柏圩子。此战毙伤俘敌400余人,缴获物资,堆积如山。正值春节,开仓放粮,方圆百里,马驮人背,不少群众得此粮度过春荒。
  胜利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但细心的人会发现,战史中“改攻外围卫星据点,诱使马部出援”一句,令人顿生疑窦。马馨亭既已放弃外围,凭借城垒固守待援,何以来的外围据点?又何以使他临时改变计划,离开既设的筑垒而轻易出击,以至遭此大败呢?我问父亲,他的说法与战史的出入就很大了:
  “几个部队各有各的打算。马馨亭两个团是桂系的主力,天亮了也没打下来。这时,盛子瑾提出要回去,我很生气,三支队赵汇川团留下了,四支队他带走了。我们继续攻。但拂晓时枪声停了,我派人侦察,才知道北边进攻的队伍自己就撤了。这就给了敌人机会,马馨亭得以从那边的口子突出去,奔向灵璧日伪区。我这就叫赵汇川快追,在运动中将他击溃,抓了几百个俘虏。后来才知道,马已经动摇了,认为我们第二天还要强攻,后半夜就准备跑了。其实,我们也攻不动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西北面的部队撤走了,于是,马就趁此机会溜了。只不过他没有留下掩护的部队,在撤逃中被我追歼。胜利到来的是这样的突然,也许这就是战争,它的本质就是意志的较量。然而,胜利把一切都掩盖了。
  盛子瑾临阵脱逃不奇怪,跟共产党走,他本来就动摇。但共产党自己的队伍也这样,能行吗?
  就地理位置看,皖东北位于陇海线以南,属于中原局地界,但中原局自己不积极,只是豫皖苏省委书记一人潜入。北边的近邻山东局倒是很积极,派苏鲁豫支队和陇海南进支队两支队伍南下进入。自己的地,自己不种,由别人耕种,人家凭什么听你指挥?说到底,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友邻关系。打胜了,功劳是你张爱萍的,打败了,伤亡是我自己的,凭什么啊!老子想打就打,想撤就撤,你管得着嘛!
  装甲兵副司令沙风当年的阵中日记有这样一句话:“单位大,复杂,各人自己都想发洋财。”沙风原是萧县县大队的,父亲的部队和鬼子不期遭遇,他正巧路过,带着部队就上来支援。后来在攀谈中知道他是从抗大分到华中来的。他想编到我父亲这里来,他说,编不到这里也会被别人吃掉。这也许就是当年的缩影——有枪便是草头王!
  父亲回忆说:“我从陈光薇(注:杨纯)那里知道,山东省委派金明建立苏皖党委,我想,我就没有必要再去建什么组织了。我通过吴法宪的电台给金明发电,希望他南下。”又是这个杨纯。看得出,她在帮他。
  早在这之前,山东分局派金明(注:曾任湖南省委书记,国务院秘书长)到邳睢铜地区开展工作。邳睢铜是指邳县、睢宁、铜山地区,在徐州东南的黄河故道上,它伸进了陇海线以南中原局所属的地盘上,紧接皖东北。后来,中央决定将其与皖东北根据地合并,成立苏皖区党委。父亲当时的想法是,撇开地区门户之见,请金明同志向南发展,统一领导这个地区党的工作。金明在《关于皖东北的情况》中写到:“约在八月中旬,接到张爱萍来信,约我去灵璧张大路会合。张爱萍是七月从豫皖苏地区到皖东北的。……张爱萍说他到皖东北本是建立区党委的,现在已经成立了苏皖区党委,就不必再建了。”
  父亲是第一次大革命后期的老共产党员,在中央苏区就是苏维埃候补执行中委,中央局一级干部,在红军中担任师一级领导,抗战初期是党的省委一级干部,以这样的资历和职位,真诚地邀请比他低的同志主持工作,而自己主动提出配合。他说:“我自己当配角,以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可以更多的精力抓好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
  看得出,当年的他,是何等的用心良苦。山东的部队,理应由山东党来节制,他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就一事无成。金明敬重父亲以事业为重的气度和风格,专程托人送来一件皮袄。8个月后,在抗击国民党顽固派王光夏的战斗中,父亲爬上草垛观察,突然背后像似被人猛击了一拳,栽了下来。原来是被敌狙击手冷枪击中后心。幸亏弹头是从屋脊的横梁上划过,击打在厚厚的羊皮袄上,略有擦伤。父亲开玩笑说:“金明同志送给我了个护身符。”少奇同志说他:“你是侦察兵还是指挥员?记住,有一没有二!”
  金钟罩!金明的皮袄护佑了他。刘少奇来到中原局后,马上意识到,张爱萍孤军奋斗,太困难了。于是他责成彭雪枫支援一个团过去。同时向中央报告,调整并重组皖东北党的领导机构。
  1939年12月,为了统一指挥进入皖东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该地区成立了苏皖边区军政委员会,以张爱萍为书记,金明、江华(注: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同志参加。此决定由中原局下达,报告中央并转山东分局。
  我看到父亲当年给华东局的工作报告:“不管地方上还是军队上,都是几个不同地方来的。军队本身,又是八路军,又是新四军,弄得内部不团结。虽然华中局(注: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原局即改为华中局)指定我负责,但彼此之间没有能够站在党的利益上统一起来。虽然闹不团结的称英雄的不是我,然而我是受党命令负责领导,没有能够想尽一切办法去团结同志,委曲求全的求得大家的一致,这是我应该负责的错误。”
  委曲求全。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做的,大概只能是“委曲求全的求得大家的一致”了。
  父亲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当时来到这里的,都是各搞各的,扩大自己的力量,没有建立根据地的思想。刘少奇主张成立皖东北军政委员会。他要我当书记,我建议还是其他的同志来当,后来决定刘瑞龙(注:建国后任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过来。他一天到晚就是奔走部队和党的这些关系。”
浏览:191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段文余
    段文余
  • 之约
    之约
  • 亦弓
    亦弓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