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成回忆,父亲生于1927年,15岁时就用红缨枪刺伤过伪军。“他于1947年4月参加解放军,临走时把这支老枪头用布层层包裹,揣在怀中。在淮海战役中,他用这支枪头刺中了两个敌人,他自己也受了伤。他在火线上立功、入党,成为他生平中最光彩的一页。”英雄少年:红缨枪刺残了伪军“黑麻子”的双腿
陈金成介绍,他老家在古城区龙王庙街,那是他祖上两代居住几十年的地方。“当年全家以摆摊设点卖豆汁、油条、包子、白菜汤为生,那年月人们普遍贫穷,卖饭的生意不好做。”
“当年爷爷摆摊卖饭的时候,有个外号叫‘黑麻子’的伪军常来吃白食,我爷爷陈永广看不过去就与他理论,黑麻子抡起拳头就打我爷爷,我爷爷要与黑麻子拼命,被人劝住。”陈金成讲,后来陈永广投身抗日,以52岁高龄去晋冀鲁豫第二军区“地下支队”从事“伙夫”工作,于1947年荣归故里,部队发给了“荣归证”。
“听父亲说过,爷爷临走时,拿出一支红缨枪,交给他并嘱咐道,好好锻炼身体,这把枪可以用作防身。”陈金成说。
陈永广走后,黑麻子还是常来吃白食,不光白吃陈家的,也白吃邻居的,人们都恨他、骂他。陈德祥想:我明着打不过他,不妨来个偷袭。于是,在一个风雨夜里,陈德祥在半路上把住了黑麻子,就用这杆红缨枪刺伤了他的双腿。此后,残疾的黑麻子再也没在这里的饭摊上出现过。血战淮海:
枪头作匕首,刺进了敌逃兵的心窝
1947年聊城古城解放,20岁的陈德祥在街道农会安排下,每天扛着红缨枪站岗巡逻。不久,政府动员参军,陈德祥抢先报名,此后成为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原野战军的一名战士。
“父亲参军离家前几天,奶奶日夜忙着给他做新鞋、做新袜子,那时都是手工缝制,制作很慢。奶奶把我父亲往外送时,流着泪说:‘打敌人要狠,谁不很谁就败。’父亲边答应,边从红缨枪上卸下枪头,用旧布裹了一层又一层,然后揣在怀里,与奶奶挥手作别。”
陈德祥所在部队,先后在鲁南、大别山、豫西等地作战,纵横驰骋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队;1948年11月与华东野战军一起,打响了淮海战役。陈金成回忆,父亲生前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参加淮海战役的经历。
在一场战斗中,陈德祥和同班战友们守在又宽又深的壕沟里。耳畔的炮弹声、枪鸣声简直把他们震聋了!连续战斗的陈德祥和战友们累得直接睡在战壕里。在顶住了敌人猛烈的炮火以及坦克、步兵的冲击过后,反攻开始了。我军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将敌人打得狼狈逃窜。
陈德祥看到有两个敌人沿着小道向一片小树林逃去,他打了两枪没有击中,就向敌人追去。敌人见他一个人,就停住等他。他们展开了肉搏战,他的枪被敌人打飞了,情急之下,他从怀中摸出随身携带的红缨枪头,接连刺伤了两个敌人,其中一个刺了心窝,另一个被他俘虏了。而陈德祥自己也负伤了,住进了后方医院。磊落人格:风雨沧桑后的红缨依然艳丽如虹
陈德祥康复后,所在部队已经到南方作战,医院让他回家待命。陈德祥回家后,找出原来的红缨枪杆,重新安装上。他爱抚着这杆枪,微带锈迹的枪头依然泛着杀气,一寸多粗的木质枪杆泛着油润的光泽,那抖开来碗口大的红缨,在经历风雨沧桑后,依然艳丽如血。“父亲是在战场上入的党,他被党组织安排在临清康庄一个庄上当了村长,带领群众没收地主浮财,实行土改,反奸除霸。两年后回到老家,依然从事饮食业经营。1956年,全家参加公私合营,父亲成了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饮食总店的工人。”陈金成介绍,父亲性格厚道,为人热心,无论在街坊邻里之间,还是在工作单位上,口碑颇佳。“父亲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爱读书,他生前保存的老版本《毛泽东选集》是他的‘宝贝’,他常常翻阅并教育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做人,于人有益,于社会有用。”
2007年,陈金成的父母先后辞世。“父亲是平凡的,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足以让我们学习,更让我们时常怀念。”陈金成说。 □本报记者李政哲
浏览:9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