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春,夏岩同志化名夏炳桂,出任中共灌云(地下)县委书记。同年8月,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五纵队2万人由皖东北东进开辟淮海、盐阜两块抗日根据地,夏炳桂同志代表县委去沭阳陈圩迎接主力部队,并与区党委接上组织关系。(根据地建立之初,为了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灌云县曾一度改为东灌沭县,到1942年仍恢复灌云。)此后五年,他在灌云一直沿用夏炳桂这个化名,领导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灌云的老同志十分熟悉夏炳桂同志,听惯了他那异乡的口音。许多老人至今还十分怀念当年的夏炳桂。对我们两人而言,夏老是我们政治上的启蒙老师,我们两人已八十有二,人老迟钝,碍于回忆。这篇五千言的追述,文字质量不高,但都是真实史话。
振东回忆:1941年7月7 日,在我入党的前夕,组织上通知我到县委参加活动分子大会,是在三区大野场开的大会。当天下了雷雨,大家光着脚,第一次听到夏炳桂同志讲话。会议内容一是纪念抗日战争四周年。当时抗日根据地创建不到一年,逢会都讲抗战形势,动员全民抗日。二是成立东灌沭县农会,宣讲农会的权力和义务,大家用举手方式选举夏炳桂同志为县农会会长。此后几年,县委经常召开大会,用很大声势发动农民群众开展生产互助,贯彻二五减租,夏炳桂同志在干部和群众大会上讲话最多。1944年,针对少数顽固地主抗拒二五减租的不法行为,在全县范围有选择地对部分抗拒减租的地主开展有节制的(因为抗日统一战线)说理斗争,亦称夏收斗争,为广大佃农撑腰,也在斗争中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巩固农会组织和基层政权。夏炳桂同志都是站在第一线,亲自领导运动。
赋硕回忆:1942年早春,我从新四军军部调到东灌沭县委分配工作,认识了夏炳桂同志。当时县委机关对外都以县农会名义出面,住在汤沟河西大西庄,因夏兼任县农会会长,大家都叫他夏会长。我住县委机关约十天左右,早、中、晚饭都就地到群众家里借碗筷,到伙房盛上一碗山芋干粥,大家边吃边说话。第三天早晨被夏炳桂同志看见,他要我以后到他那里吃。饭和大家吃的一样,不同的是有公务员给他端来。先前两天吃饭时都看到有人向他请示工作,我们都没有机会说话。第三天刚吃完饭,他说:“你再坐一坐,讲讲到抗大学习的情况好吗?” 我简单地向他汇报抗大学习课程,特别是日寇大规模进攻盐城和我们展开反扫荡斗争的情况。他听得很认真,他说应该是你们收获大,很短时间学习那么多政治、军事课程,多次听到军首长的报告讲话,亲身经受日寇大扫荡的艰难险境。你是经风雨,见世面,得到实际的锻炼,这是金钱买不到的宝贵财富,对个人将是能长期的起作用的。 1942年11月因日寇大扫荡,东灌沭边区中学奉命停顿疏散,我回到县委机关,到基层参加整顿民兵组织训练民兵任务。大约12月底或1月初被指派到县委新办的整风班学习。整风班由夏炳桂同志亲自主持。他在动员时说,我们选择这个时间把大家(大约20人)集中起来学习中央整风文件,整顿“三风”。整顿学风,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先是通读文件,再是边读边议,最后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要求大家认真学好文件,使之能有比较好的学习收获。由于整风学习是新的课题,加之多数参加学习的同志受经历、经验的局限,领会不了文件的精神实质。夏炳桂同志反复给大家讲解辅导。可是此时正值日寇要对东灌沭进攻扫荡,夏炳桂同志把动员联系实际的学习讨论,改为开展对敌反扫荡动员,要大家回到基层参加反扫荡斗争。他号召大家以反扫荡的成绩,庆祝整风学习的胜利。
(二)
1942年11月日寇对淮海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使根据地一度被严重分割。地处南北两条六塘河之间的灌一区,在纵横只有二十华里的狭长地带,沿北六塘河又被敌人新筑了三个据点,造成灌一区四面受敌的险恶形势。当时的一区区委刘学美、张义祥、何春台等同志都坚持在反扫荡斗争第一线。夏炳桂同志是县委主要负责人,始终坐镇一区,直接领导反扫荡斗争。尽管当时敌情异常严重,生活十分艰苦,有他坐镇指挥,反扫荡斗争就有了主心骨。扫荡初期敌人重兵压境,夏炳桂同志正确分析故情和一区的有利条件,果断提出依靠人民群众,顶住压力,坚持原地斗争,在那不到三十个村庄的范围,日夜与敌周旋,始终没有出包围圈。党的领导核心决心大,干部群众就提高了斗争的信心,看到希望。经过两个多月与敌人初步较量,很快形成了以东、西合兴,大、小鱼牢,秦庄、倪场等二十多个群众基础好的村庄为依托,以北六塘河三个敌据点为目标,划片分工,组织联防,保证了一区的武装斗争牢牢掌握着主动权。当时每个敌据点的敌人不足百人,都是土匪汉奸队伍,战斗力有限。他们每次从据点里出来骚扰抢掠,区队和联防民兵迎头就打。有的村庄曾经过反复争夺,甚至被敌人纵火烧光,敌人仍无法立足。而我方则越打越勇敢,越斗争越有办法。与武装斗争相配合,还大力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人,同时还派人打入敌人内部,时时掌握动态,敌人一举一动我皆了若指掌。经过四个月反复较量,逼得敌人只能龟缩在据点里不敢乱动。到了春天,反扫荡斗争进入新的阶段,夏炳桂同志组织乡区干部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生产互助,适时春耕春种。夏天到了,更是组织武装保卫夏收夏种,不让敌人抢走一粒粮食。就这样坚持了八个月,迫使三个据点的敌人弃点而逃,灌一区又和二区、三区联成一片,反扫荡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三)
19 5 3年 1月徐州地委建立,夏岩同志任副书记,分管农业。在宣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夏岩同志的工作活动时间大部分在农村,平时在机关很少见到他。他经常徒步下乡,吃住在农村,和县、区干部一道,深入调查研究,对合作化运动亲自搞试点,搞示范,抓好典型,推动全面。大家都知道夏岩同志领导农村工作是很熟练的。可是土改后搞合作化,对他来讲,和大家一样,也是新的课题。开始搞初级社,后来搞高级社,都是动员农民将土地、耕牛、农具入社,组成合作单位,进行集体经营和按劳分配。这在当时部分农民是欢迎的,多数农民响应党的号召是随大流的。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大家逐渐明白,合作化运动要求千百万农民改变生产关系和生产习惯,工作难度是相当大的。那时候党的路线就是要把分散的、个体的小农经济,通过党的教育和有效的组织工作,逐步过渡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农业。夏岩同志坚决拥护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努力教育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当时尚无法认识改造农业是个十分漫长的艰苦探索过程。直到1956年春夏岩同志快要调离徐州,农村已发生大量农民“拉牛退社”现象,大家的认识仍局限于从领导上找原因,从加强集体经营管理和合理分配上寻求巩固合作化的良策。
(四)
最后还有一件由常州集体调徐州的故事值得书上几笔。1952年秋,党中央决定恢复江苏原省制,将战争年代归属山东管辖的徐州、连云港及所属各县仍划回江苏。新组建的江苏省委旋即决定撤消常州地委,建立徐州地委。原在常州地委工作的一百二十多名干部原封不动集体调往徐州。有关集体调动的具体组织落实的重任,全由地委委员、组织部长夏岩同志承担。此时组织上已决定由他带队北上,并将出任徐州地委副书记。虽然当时全国解放不久,人心向上,但这次特殊的集体调动,是从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向江苏最北方经济落后的贫穷地区转移,许多入伍不久的青年同志要远离家乡到主食杂粮的贫困地区工作生活,各种思想顾虑仍比较多。夏岩同志细致地做大家的思想教育工作,十分明确地告诉大家,到徐海地区去,是要改变那里的贫穷面貌,向困难挑战,是为了献身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工作,大家意气奋发,人人作出保证,无一人落后或请假,勤杂炊事人员也不例外。考虑到来徐州后住地和用具困难,除派十多名先遣人员赴徐州,请徐州市委帮助安排住地外,所有办公用具宿舍床铺桌椅等,全都从常州带走,由火车加挂托运。12月31日全体人员由夏岩同志亲自率领从常州登上火车,在车上度过除夕,于1953年元旦顺利到达徐州。
1992年冬,当年由常州集体调来徐州工作仍健在的近四十名老同志聚会一次,欢庆来徐工作四十周年。这些老同志平时很少来往,聚会时却都很激动,目睹这四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徐州的巨大变化,回首四十年经历的艰苦岁月,大家无不感慨。当大家把聚会的盛况告诉夏岩同志并将集体留影寄给他时,他十分高兴,激情作了一首《小重山》词寄来,深表对大家的怀念和祝愿。(作者:何赋硕 徐振东)
附夏岩同志《小重山》词。
小重山二首 夏岩1993年5月
山东、淮海干部随军渡江至常州。一九五二年常州地委撤销,班底组建徐州地委、专署。仓促动员,除先遣人员外,一百余人于十二月三十一日晚登火车,元旦抵徐,无人请假迟到,新同志也不例外。四十年过去,接在徐同志照片,感慨系之!
一
击楫中流渡大江。毗陵图改绘,换新装。又传任务限期仓。全调遣,徐海建新行。个个喜洋洋。车中除夕度,气昂扬。江南儿女更要强。齐心志,竭力变穹乡。
二
四十星霜似水流。青春偷隐去,鬓霜秋。皱纹道道目深遒。铭刻着,耕耨旧时稠。建设展新筹。十年深改革,庆丰收。春光烂漫共绸缪。斜阳里,余热献神州。
浏览:15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