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高密之国民党正规军,遭我主力部队不断打击后退回胶县以东地区。为了实现其军事企图,接着派交警纵队进驻高密城,对铁路两侧实施奔袭清剿,制造“治安模范区”,妄图消灭高密的地方武装和县区党政组织。交警以一个团的兵力,勾结残匪和“还乡团”,连续三次向我解放区奔袭清剿。县委紧急部署,提出了“爬山头以扭转战局,迎接反攻”的口号,确定了“县区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避实就虚,躲开敌人的包围,抓住时机打击敌人”的策略。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周旋,终于以最小的代价打破了敌人的罪恶梦想。我县区两级党政干部锻炼得更坚强了;地方武装更加壮大——县大队改建成县团,辖7个连800余人,县武工大队也发展到300多人;土地改革运动,除新区被迫停止外,在老区则更加高涨,农会、民兵基干班普遍建立,创造了“一手拿***,一手分田”,保卫家乡,保卫胜利果实的经验。为阻止敌军南犯,县委在柴沟一带组建了270名民兵组成的联防大队,提出了“把守北大门”的口号,建立了一条东西30里的防线,实行村村联防。这个联防大队在对敌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高密这段对敌斗争经验,《大众日报》发表评论予以表扬。
1947年3月2日,麋集高密城之敌慑于莱芜战役之威势,弃城东逃。高密城重新回到人民手中,民主政府重新进城理政。县委则仍留后方,正抓住相对稳定的有利时机,在新区按新法大张旗鼓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在老区则一面深入开展土改复查运动,一面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支援前线。全县的土地改革主要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其声势之大,涉及面之广,群众发动之深透,都是空前的。在土地改革的同时,县公安局对反动地主富农分子及为非作歹的伪乡保长进行坚决打击,法办******了少数罪大恶极者,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残留的政治基础。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和财产,无不喜气洋洋,纷纷要求参军参战,积极参加支前,奋力发展生产,全县呈现了一派从未有过的热火潮天的局面。
天有不测风云。1947年7月2日,国民党军25师占领高密城,不久,即沿高诸公路向南侵犯,并在离城30里的张家墩修筑据点,企图打通至临沂一线,对我鲁中南解放区实施分割。为粉碎敌人阴谋,鲁中南区党委书记向明率华野八纵两个主力团来到高密,余克前往会见,要求主力部队拔除张家墩据点。不久,八纵主力团在滨北军分区部队配合下,击溃张家墩据点,伏击了敌军南犯的一个团,全歼其一个营,高密军民为之一振。
8月,国民党调集5个军,对即墨、胶县、高密、昌潍、诸城一线进行“奔袭”、“拉网”、“清剿”,其整八师、整九师、整六十四师先后进驻过高密城,战争形势急转直下。我华野主力已转移外线作战,高密形势骤然恶化。土改复查中被斗争清算后逃亡在外的一些地主恶霸分子和反奸除霸中漏网的兵痞惯匪,凭借压境的国民党军队撑腰,拼凑起“还乡团”回县报复,疯狂杀害我村干部和土改积极分子及其亲属子女近千人。其手段之残,世所罕见。一时间,高密大地上乌烟瘴气弥漫,形势岌岌可危。
为粉碎敌人的“拉网”、“清剿”和反攻倒算,县委确定了依靠群众开展人民战争的方针,组织群众武装自卫,配合地方武装相机打击敌人。坚定地提出了“区(政权)不离区、县(政权)不离县”的口号,带领全县干部和武装队伍,同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柏城区中队迟锡友爆破班在大吕村西的胶高公路上,创造了一次炸死27名敌人的奇迹,《大众日报》特予表彰。10月,还是这个爆破班,在县独立团的配合下,于胶高公路上伏击了敌人的一个汽车队,俘虏全部人员,其中一名少校军官,缴获小吉普车和中吉普车各一辆。余克率全体县区干部与百姓风雨同舟,甘苦与共,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信心百倍地同敌人进行殊死斗争。国民党军的阴谋被粉碎,纷纷败退城里,不敢轻易出动。*********残余和“还乡团”的嚣张气焰大为收敛。
1947年11月27日,在高密人民和地方武装的全力支援和配合下,韦国清率华野第二纵队经过7天的奋战,再次攻克高密城,全歼国民党军六十四师四七六团及县大队,毙伤敌900余人,俘虏团长陈杰、副团长潘吉屏、县长陈楚翘等官兵1423人,缴获其全部武器和通讯装备。从此,战争在高密结束,高密呈现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
12月,县委、县政府移驻呼镇区高家沙岭村,全体县区干部集中于此,进行总结,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整党运动。主要内容是: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亦称“三查三整”)。全县地方武装也集中进行了休整。此时,潜伏之敌又趁机蠢蠢欲动,造谣破坏,抢劫******,有的村庄被裹胁诱迫外逃数百人。余克闻报后指令地方武装,在开展政治攻势的同时,进行武装清剿。县武工大队以连为单位或分散或集中,深入匪情严重的中岭、坊岭区的一些重点村庄,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收效良好。县团移兵县域东南边沿,一举包围了十多个村庄,逐村搜查,共搜查出15名武装土匪,经审理将匪首正法,人心大快。至1948年4月,全县基本清除了匪患,局势趋于平静。县武工大队奉命向莒县灌井方向追击安丘逃敌,取胜后回县。从此,高密县地方武装结束了最后一次战斗。不久,这支已发展为1600余人的地方武装,在胜利完成解放本县的战斗任务后,升级进入华东野战军,为夺取全国胜利增添了高素质的有生力量,为高密人民争得了荣誉。
1948年春高密旱情严重,加上战争原因,高密人民的生活极度困难。县委率全县党员干部,领导全县人民开展“生产自救、节约备荒”运动,提出了“不饿死一个人,不荒掉一亩地”的口号,并本着“社会互济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方针,发放了农业贷款、救济粮、救济款,扶持、救济生产和生活上困难大的群众。为了解决一部分农户缺乏劳力、耕畜、农具的困难,开始在农村组织变工队、互助组。并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组织群众兴修水利,疏浚了纵穿南北的五龙河,当年受益显著。
进入5月,高密不少地方发生疟疾流行,严重影响了群众健康。针对缺医少药的状况,县委、县政府立即动员县内医家建立药房,除利用有效土方及中药治疗外,派人外出设法购进了“奎宁”、“疟得平”等物资西药,由县卫生科组织发放到患者手中,迅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
从战争和灾荒中走向和平振兴的高密人民,生活大为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积极性空前高涨,掀起了参军支前的高潮。继4月1600余人升入野战军后,又有近千名青年报名参军。广大青壮年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奋勇支援前线,胜利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表彰,民工沙月亮被华东军区授予“支前模范”光荣称号。
县委在医治战争创伤,领导农民生产救灾、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着手恢复和发展工商各业,生产推进社、商店随之兴起。教育事业如雨后春笋,除恢复滨北中学外,大力恢复小学教育,全县共设完全小学10处,初级小学228处,共招收学生1.1万余名。全县百业俱兴,初步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1949年2月,余克奉命带队南下,去开辟建立新区。他在高密3年又4个月的县委书记之任,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创造性地工作,与高密人民同生死,共患难,血肉相联,赢得了高密全县干部群众的爱戴。他那睿智敏锐的眼光,精辟独到的思维,临危不惧的魄力,处惊不乱的风范,指挥若定的智慧,坚韧刚毅的性格,果敢雷厉的作风,言简意赅、铿锵有力的讲话,深为广大干部称道。他对高密一往情深,1985年5月应邀参加了高密县党史资料征集座谈会,会上即席发言,把高密当成他的第三故乡,把在高密的艰苦岁月当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他深为在高密战斗生活中取得的胜利而自豪,也常为在高密工作中所犯的“左”倾错误而自责。他那充满******的发言,博得了阵阵热烈掌声。时年逾古稀的他不辞劳苦,深入康庄、柴沟两镇考察,并就高密的发展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余克的风范永久地留在了高密。
余克南下后,先任松江县委书记。这年,毛主席指示华东局选择一个县进行试点,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以便摸取经验在全国推广。华东局把试点放在了松江县。余克深思熟虑,精心准备,决心把这个会开好。9月30日,松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开幕,饶淑石到会讲话,余克就党在新区的工作作了部署,农民代表、工商界、知识界的代表发了言。会议充分发扬民主,各界代表纷纷倾吐肺腑之言。会议达到了宣传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了解各界人士的思想动态,团结各阶层人士,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之目的,对推动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起了很大作用。会后,华东局作了总结,报告了毛主席。10月13日,毛主席亲自批发各大区照此办理。不久,全国各大报纸刊登了毛主席的批示和饶淑石、余克的讲话。
1951年,余克升任地委组织部长,1952年,升任地委第二副书记,1953年,升任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1956年升任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并当选省委委员。次年春,毛主席到杭州调查研究,余克有幸随同省委书记江渭清和刘顺元到杭州向毛主席汇报江苏的农村工作,在场的还的谭震林、柯庆施以及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负责人。毛主席笑容满面地接见了大家,并风趣地说,今天换了一个新班子。当上海宋某首先发言汇报时,毛主席又诙谐地说,你姓宋,那和宋子文是一家人了。逗得满党大笑,缓解了紧张气氛。当时合作化运动正值高级化高潮,农村形势有好的一面,但也出现了社员退社的“小台风”,余克如实全面地作了汇报,并没添枝加叶地讲合作化的十大优越性。毛主席一面认真听,一面用铅笔记着,不时询问,余克一一作答。他还向毛主席提出,江苏粮食紧张,省委打算适当缩小棉花种植面积。毛主席说可以考虑。汇报一个多小时,没说半句假话,毛主席始终耐心听记。中午,毛主席和与会者共进午餐,与会者们都向毛主席敬了酒。这次汇报令余克终生难忘,也是他一生最为幸福的时刻。
1958年1月,余克改任省委农工部副部长兼任省农林厅厅长、党组书记;同年10月,调任中共镇江地委第一书记。到镇江之初,全国刚刚实现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正值高潮,共产风、浮夸风盛行,到处放卫星,直吹到亩产万斤粮。与农业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余克产生了怀疑,便亲到现场去考察,发现“万斤田”是假的,是从周围很多田里拔来堆成的。他将这一情况报告给省委刘顺元书记,刘书记随即电话指示新华日报,不要再刊登这类报导,从而降低了浮夸风的危害。大跃进中全省掀起兴修水利的高潮,余克向省委提出了“加码”建议,镇江仓促上马,大搞水利建设,结果喜忧参半,大部分工程成功,受益颇大,而未经勘察设计就动手开挖的茅东山河半途而废,劳民伤财,他常为此内疚。1959年春,他带病到高淳县检查工作,发现许多地方发生非正常死亡,出现很多浮肿病人,形势非常可怕。他向省委作了回报,引起省委重视,随即调拨粮食给镇江及其他各地,并下令大型水利工程立即下马,从而稳定了群众情绪。
1959年12月,余克调任省委农工部副部长兼任省农机厅厅长、党组书记;1961年12月,改任省委农工部副部长兼省农办副主任;1963年9月,改任省农办主任。他恪尽职守,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先进经验便及时推广。淮北地区处于淮、沂、沐、泗四条河的下游,历史上遭受旱涝灾害的频率很高,导致百姓长期贫困。他抓住该地灌云县兴修水利除害受益的典型向省委汇报,并提出“纠正错误,坚持正确方向”的口号,受到省委重视,也得到中央支持,在灌云召开全省水利现场会,推动了全省的水利建设。淮北地区从此掀起了防洪排涝、引江灌溉的水利建设高潮。经过几年连续不断的努力,这片非旱即涝的盐碱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1966年“文革”兴起,次年,余克即被夺权靠边站,遭无休止的批斗。年底,被造反派揪到苏州游街,并遭毒打,直到春节前夕才被放回家。1968年,又被到南京闹分配的苏州农校学生打断八根肋骨,造成血胸,险些丧命,幸亏“军管会”将其送往医院治疗,才脱险活命。秋后,他被送往“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接受批斗。劳动,对他来说是本份,且有妙招,他做的馒头特好,理所当然地当了炊事员,受到赞誉。两年干校,做馒头之余他接受了无数次的批斗,最后被打成大叛徒,给了个留党察看的处分。
浏览:13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