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克同志传略(上)

Admin 发表于2016-06-18 11:09:23
 (1914.7—2004.9)余克,原名郭俊杰,字英民,1914年7月生于河南省西平县师灵镇一个极端贫困的家庭,因无力抚养,十个月大时被生父赵克强以五斗杂粮(150斤)的报偿卖给师灵镇上下中农郭张毛家。养父母把他当作亲生呵护,七八岁即从事家务劳动,割草、放牛、学农活;9岁入私熟读书4年,期间辍学两次,12岁初小毕业,辍学从事农活;15岁时曾到县城一家小杂货店当学徒,不足半年回乡复学,入县立第三小学就读,由于学习成绩优良,很快免试跃入五年级。1930年暑假期间,学校中的地下共产党员刘祥符经过近半年的考察培养,发展他加入共青团,并担任学运工作,在学生中开展宣传活动,利用夜间秘密集会进行气节教育。曾参加营救被捕同学的全县学潮,负责编印“告全县同胞书”。1931年春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不久,国民党特务派进学校当教师,妄图破坏我党团组织。党支部决定暂停党团活动,并报告了上级党组织。不久,上级党组织遭破坏,从此党支部与上级失掉联系而孤军奋战。这年暑假,余克由小学五年级考入县立三年制师范班,因家中贫困无力支持,面临再次辍学。幸在党支部的同志和街坊中的开明人士的帮助下,得以重进校门。由于品学兼优,他成为学校中五名免费生之一。买不起课本,只好借同桌同学的课本学习;别人休息,他则借此攻读。靠坚韧不拔的努力,熬到了师范毕业。又是在党支部的帮助下,他当上了小学教师。在与上级党失去联系的日子里,他苦闷过,但从没动摇,与其他党员互相勉励,以教书为伴,耐心等待。
    1937年“七七”事变,芦沟桥的炮声惊醒了余克和同伴,他放下教鞭,逃离魔掌,与党支部书记刘祥符一起,踏上了去延安找党的茫茫之路。到达西安,听说三原被封锁,转而考入“民大”。1938年春,“民大”解散,茫然中只有转回家乡。不久,又同一些老同学结伴,经新恢复的县委介绍,到竹沟新四军教导队学习,他被编入金文萍任队长的二中队任二分队队长。4月,党组织找其谈话,并由苏振东、金文萍介绍他重新入党,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6月,教导队学习结业,他被派往豫东商水黄楼,在何可人领导下做抗日救亡工作。初冬,他和二十多名干部一起,被派往国民党军骑兵第十四旅政训队做秘密工作。1939年初,随十四旅转入晋东南。
    这个骑兵旅是国民党的一个杂牌部队,旅长张占魁处于扩张势力的目的具有两面性,在抗日的旗子下谋求我党的好感,因而接纳了我派去的二十多名干部,接受了带队领导人汪治所交的党员名单,也允许这些干部按*********的规矩进行政治训练。但部队内明显分为两派,以副参谋长周某为首的一派思想反动,对我派入的干部横加指责,处处刁难;以参谋长潘鸿飞和二十八团马团长为首的进步派,大胆支持我派入干部的工作,使部队的政治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俩也加入了共产党,并在连队发展了一批党员,扩大了党的影响。加上“抗大”一分校领导人何长工的秘密配合,对张占魁的统战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事为蒋介石得知,电令张占魁先驱逐了汪治,接着又驱逐了参谋长潘鸿飞。汪治走后,千斤重担落在了余克身上。严峻时刻党内又出了问题:副队长张某被******高潮吓倒,妥胁离队而去;何可人不听支部劝阻,与右派首领周副参谋长打得火热,并瞒着支部去西安,不知搞什么勾当;女党员白某意志消沉,不听劝告,准备嫁给旅长的侄子;另有两个女同志随便接受旅长的小恩小惠。余克因制止这些问题而遭旅长大骂,被视为“坏蛋”,面临杀身之祸。北方局得悉后决定,派入的同志择机全部撤离,余克妥善安排后先行撤出。接到北方局的指令后,余克和党支部的同志共同研究,决定用麻痹战术,在相对稳定后采取不辞而别的“开小差”式撤离。余克逃出后,闯过国民党第四十军的防地,回到了“抗大”一分校。他百感交集,像失散已久的孩子回到母亲怀抱一样,十分幸运和温暖。不久,派入政训队的同志全部撤出。
    余克从“抗大”一分校转到北方局,在太北党校学习了半年多。学习的主要课程是《中国革命与中国*********》、《党的建设》、《党员修养》。学习中也进行整风,方法是自我检查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学习,主要是解决思想入党问题,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对后来掌握马列主义理论,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启蒙。结业后,奉命支援华中,余克随干部队经过八个半月的长途跋涉,闯过无数道敌人封锁线,于1941年夏到达淮海区,被分配到淮阴县工作,先后担任区委组织委员,区委副书记,区委书记,1942年春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是年秋,敌人对淮海区进行“大扫荡”,余克到徐溜区帮助工作,偏听原淮阴县长夏仲芳之言,未经县委和区党委批准,擅自表态承认了夏之门徒庄小疤子的伪军中队为灰色武装,犯下了大错,受到县委、区党委的严厉批评和纪律处分。他深刻反省,从错误中接受教训,振作精神,干工作更踏实了。
    1943年他担任了县委宣传部长,主要任务是参加“双减”和互助合作运动,办干部整风班,为基层培训干部,工作卓有成效。1945年春,他被提任县委副书记。是年秋,日寇投降,清江解放,他奉命向北撤退到滨海地区,被任命为中共高密县委书记。
    此时的高密,是由两个月前的潍东县改称还原的。历史上并无潍东县,是滨海区党委根据当时的对敌斗争形势,以胶济铁路南、潍河以东之大片区域定名的。1945年8月15日,中共潍东县委、潍东县民主政府成立,辖7个区(其中的仁和区属诸城,牛沟区、沙河区大部属胶县)。日寇投降前,这片区域内西部驻有恶霸******张步云的三个团,东部有杂顽迟跃东团、张洪飞团,北部有伪县府的保安二团杜耀庭部、三团李凤鸣部,还有多股土顽。这些反动武装,虽经我军多次打击,已溃不成军,但仍残而不残,横行乡里,为害甚烈,气焰非常嚣张。9月初,县委书记江涛和方平区区委书记盛怀森、区长寇文斋先后被王金铭伪匪杀害,井沟区区委书记夏乃臣及区武装中队的嵇常厚、田学思在与王金铭匪队的遭遇战斗中牺牲,方平、井沟的工作几乎停顿。滨北地委先派孙朴风代理县委书记,二十多天后又派颜红任县委书记,不足二十天又改派余克履任。余克受命于危难之时。
    11月初,余克偕新任县委组织部长邵晋藩、各救会长张平等到达高密南端的空冲水村,与县委、县政府的同志汇合。他首先全面了解了目前的对敌斗争形势。不几日,县长张秀潜调专署工作,新任县长祝恺然奉命赶到。接着,召开了县委扩大会,分析认识了目前的国内形势和高密面临的斗争状况,克服了对敌斗争问题上的畏难情绪,坚定了大胆放手发动群众开拓前进的信心。会议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抓住全面内战爆发前的有利时机,紧紧围绕减租减息和除奸反霸斗争,放手发动群众;讲究策略,减少敌对因素;组织武装自卫,扩大县区武装;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建立基层党组织,打好迎接内战的坚强基础。会议决定,避实就虚,将方平、井沟区的干部战士调回,集中力量先攻克东五区,待积蓄力量后重新开辟方平、井沟;县委和县府机关主要负责人一律到各区兼任区委书记或区长,并要抓好基点,利用基点推动全面。对全体干部和县区武装工作队员进行形势教育,响亮地提出“反对退缩,勇敢前进”的口号,以鼓舞士气,坚定必胜信心。
    县委的这套策略实施后,果然奏效。一度沉寂停滞的各区,重新调整区领导班子后,加强了区武装组织的力量,局面很快改观,反动武装残余势力的嚣张气焰很快得到遏制。县各救会长张平兼任牛沟区区委书记后,以反奸除霸开路,以减租减息解困,充分发动群众,很快将牛沟区建成了巩固的后方基地。县委宣传部长李振兼任道乡区区委书记后,充分利用我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和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深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壮大了区武装组织,大张旗鼓地开展反奸除霸,很快扭转了被动,开创了新局面。县委组织部长邵晋藩兼任朱公区区委书记后,充分运用自己的对敌斗争经验,抓重点,克难点,树典型,推全面,成效显著。县武装部副部长祝剑锋兼任朱郭区区委书记后,大刀阔斧,先把群众畏之如虎,与伪匪沆瀣一气的朱郭流村一地主老寡妇搬掉,鼓舞了群众情绪,使减租减息和反奸除霸运动迅速推向高潮,引来了胶南县的同志参观学习。
    不足三个月,所到之处呈现了一派新的局面,苟延的日伪保甲制随之取消,不少村建立了政权,基点村开始建立党组织,各救会、农救会、民兵队、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相继建立,条件具备的村还开办了学校,群众情绪甚是高涨。县区干部队伍和武装组织发展壮大,各区普遍建立了少则二十余人,多则四五十人的武装中队;县武装大队已扩大成3个连近300人。余克率县委一班人,不失时机地调整部署,在巩固发展老区的同时,挑选精兵强将,于1945年底开始,先后开辟了柏城、城郊、呼镇、井沟、方平区。不仅在这些新区建立了党、政、群、武装组织,而且很快在部分村庄建起了政权和群众组织,减租减息和反奸除霸运动普遍开展起来,使老区新区连成一片。对敌斗争的全面开展势不可挡,迫使各股残敌余匪纷纷龟缩到县城及铁路沿线。1946年初春,余克偕县长祝恺然到滨北地委汇报工作,受到地委的表扬。回来之后,滨北军分区独立二团开到注沟一带,给伪匪王金铭残部以歼灭性打击。不久,滨北地委又向高密派了一批干部,县区干部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县的减租减息和反奸诉苦、清匪除霸运动更趋高潮,两个月后基本完成。中央“五四”指示下达后,县委在老区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满足无地和地少的贫雇农的土地要求;在新区则大力宣传党的“五四”土改政策,打击地主恶霸的嚣张气焰,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普遍建立基层政权,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组织民兵,壮大武装。至此,县大队已发展为7个连队,800余人,对保卫解放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46年6月13日,我胶东军区五师向盘踞高密城之敌发起攻击,高密城首次解放,龟缩到城里的敌人绝大部分被歼,这对全县人民是极大的鼓舞。祝恺然县长率政府工作人员进驻城里,处理战后问题,向各界群众宣传我党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宗旨,将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布告周知,以安定民心。县委再次调整部署,乘势开辟新建了城厢、城西、坊岭3个区,接收了西部归建的中岭、双羊两个区。到此,除仁和区划归诸城外,高密已拥有13个区,解放人口30万。根据新的形势,县委决定以中岭区中队为基础,成立县武工大队,由王用勤、王立振负责。7月,本县人李彬被滨北地委任命为县委副书记兼各救会长,带领一个工作队回高密,李彬被县委任命为武工大队政委,工作队员充实到武工大队,为高密西部地区坚持对敌斗争发挥了很大作用。
    高密县城的解放,使胶东、滨海和鲁中南三大战略区连成一片,为江南北撤的部队开辟了一条通道。适逢滨北地委书记张彦路过高密,会见了余克,传达了胶东区党委的指示,对时局作了分析,认为:北线敌人占领青岛和济南,声扬半个月打通胶济线;南线敌人将进攻临沂,企图分割包围山东解放区,歼灭华东野战军。高密将面临拉锯局面,思想上要作长期艰苦斗争的准备。张彦的分析令余克更加清醒,不仅认识了当前斗争的严酷性,而且更加坚定了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信心。他深入各区,利用“拉锯”的间隙,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用新的成果巩固对敌斗争的坚实基础
浏览:124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