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葛长江日记
葛长江,一个普通的名字,却承载着无数敬仰和尊重;葛长江,一位耄耋老人,离职不离党,自觉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
时间回溯到2012年3月6日。银装素裹的长春街头,无数人眼含热泪,送别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党员、老干部、老革命伤残军人——葛长江。一大早,人们不顾寒冷,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葛老家,街坊邻居、周边群众、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校师生……近万人在葛老家的楼前楼后、道路两旁,打着标语、戴着白花,送别这位可亲可敬可爱的老人。从一汽职工宿舍,到长春息园,十几公里的送别路上,人们自发地肃立在街道两旁,与老人作最后的告别。灵车徐徐,雪花飘飘;逝者已矣,生者依依……
这个人做了什么,让这么多人为他立雪垂泪、依依惜别?葛长江老人——战争年代,驰骋疆场,身经百战,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辛勤工作,兢兢业业,政绩突出;离休后,捡拾废品,扶贫济困,捐资助学。
说起葛大爷,很多人眼中仍是热泪盈盈。“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的葛爷爷,是您的无私援助,让我能够像其他同学一样,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学习,愉快地参加学校的活动,健康幸福地成长。”葛长江资助的困难学生徐志远仿佛又回到了和葛爷爷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葛老家离我的摊床很近,有时我们回家吃个饭、出去办个急事,瞄到葛老的影儿就会喊他帮忙看摊儿,而葛老这个热心人也从不含糊,随叫随到。”从葛长江家附近的水果摊主模糊的泪水中,我们依稀看见了葛老帮着看摊儿的身影……
浴血战场,为穷苦人而战、为新中国而战的侦察员
一段岁月,艰苦卓绝,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时空,昭示未来。
1923年6月,葛长江出生于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石良集葛家村的一户贫苦人家。他一直记着母亲当年的话:“永远别忘了自己是穷人。以后过上好日子,更不要忘了穷人。”20岁时,身高一米八十多的葛长江报名参加了村里的民兵组织。那时正值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葛长江是民兵队伍中的主力,除了站岗放哨,他还主动承担了一个玩儿命的任务——乘着夜色摸到鬼子的据点附近或鬼子将要经过的要道埋地雷。在极度艰苦的抗日战争中,葛长江跟随善打硬仗的胶东八路军先后解放了黄县、平度、青岛。解放战争时期,他随大军北上,在兰家口乘帆船过海到了辽宁的庄河,接着转战安东、大孤山。此时,他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这支部队后来被中央军委命名为“英雄部队”;葛长江也由侦察员一步步晋升为侦察班长、侦察排长、侦察连指导员。1949年,他随大军南下,追奔逐北,身经百战。平津战役中光荣负伤。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参加过大小战斗一百多次的葛长江,立二等功两次,多次受通令表彰。
扎根长春,为工作奔波、为群众服务的“办事员”
1952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从中南军区抽调12名连、营级的政工干部去北京充实总后政治工作。葛长江就是其中之一。就在他意气风发地准备赴任时,国家要在长春建652厂,也就是后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军委改变决定,将12人派往长春。葛长江被分配到工厂保卫组工作。从此,葛长江就在长春扎了根。当年有许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要被派往苏联进修深造,葛长江大部分时间在做这些出国人员的政审工作。当时共和国百废待兴,到处缺人,葛长江因工作出色而名声在外。1957年,他被长春市委组织部借去帮了一年忙。组织部因他工作得力,最后把他安排到朝阳区人民委员会做组织人事工作,职务是副科长。葛长江不负组织的信赖和重托,工作卓有成效,屡屡被评为机关先进工作者。
葛长江是革命伤残军人,按医生建议本该休养。但他非但不休,还加倍努力工作。有一段时间,他的血压高压降到90,低压落到60。 组织上为了照顾他的身体,把他调到东风公社做党委副书记。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葛长江就在公社(后来变为乡、街道办事处)这一级做副职。1982年,他在孟家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的岗位上离休。
二十多年里,他的职务一直未动;二十多年里,他的工作一直未减;二十多年里,葛长江“不松懈、不认输”的精神头儿也一直未改。
葛长江在公社党委做副职时,因为没有正职,他一直负责全面工作。当时单位人手少,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甚至干几个人的活。葛长江既是副书记,又是办事员,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累得精疲力竭。上级指示基层要办工厂、建服务网点,但要啥啥没有,只能白手起家。他领着大伙到处捡废料,要建的建成了,要办的办妥了,国家大建设用上了小工厂的产品,群众也得到了服务,尤其是使一大批待岗的人实现了就业。而下班回到家的葛长江累得连饭都不想吃。老伴儿看着心疼极了:“你干工作应该,可你也得要命啊……”
心系百姓,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的“公务员”
葛长江时刻不忘自己的公仆身份,他常说自己是“公家人”,是公家人就得为党和政府“效力”,为人民群众解愁。
街属单位职工住房紧张,有的四世同堂十几口人挤在破烂不堪的偏厦子里。葛长江表了态:无论如何也要把宿舍建起来!在那些日子里,他白天在办公室抓日常工作,下班后换一身破衣服直奔工地。他是典型的工农干部,吃苦受累,对他来说稀松平常。做小工和大泥,做大工砌砖墙,都干得有模有样。他跟工人们混得像兄弟似的,工人的积极性格外高涨。工程提前完工,而且质量过硬,包括围墙等配套设施,都弄得特别好。谁见了都说,书记给咱办了件大实事儿!
大家看着竣工的宿舍,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葛长江一大家也分了一套新房。之前,葛长江一家7口一直挤在5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窄的空间,放了床,箱箱柜柜就没地方放了。就在全家打包好东西,准备搬家的时候,街道上分配来一名转业干部,也是一家好几口,葛书记二话没说,把新房让给了人家。
就在葛长江忙着建职工宿舍的时候,儿子小春玩耍时一只耳朵受伤感染了绿脓杆菌。长春的医院说能治,但保证不了不留后遗症。老伴儿让他赶快把孩子抱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好好看看。可葛长江说拔不出身子,工地上跑工跑料哪样都离不开他,说还是在长春治吧。结果,孩子的病耽误了,留下了后遗症。一位同事不解地说:“公家事,你玩儿命;家里事,你不管。看将来儿子不养你老咋办!”葛长江却胸怀坦荡地说:“我首先是公家人,然后才是家里人。我总不能把那一摊子事儿撂下去忙自家的事儿吧?拿着俸禄不出力,对不起党和国家,也对不起良心。”
孩子们一直很崇拜爸爸,都为有他这样当过兵、打过仗的父亲而自豪。大儿子从小淘气,拿着扁担当马骑,扛着棍子当枪使。他问大儿子长大了想干啥?孩子告诉他想当兵,像爸爸那样当英雄。他夸孩子有志气。后来孩子长大了,征兵的来了,大儿子真就报了名,结果却名落孙山。儿子急得眼泪都出来了,央求爸爸给找找关系,无论如何也得如愿以偿。但是,葛长江说,让他冲锋陷阵可以,眼皮都不眨一下,可让他为自家的事儿求人,他咋也张不开嘴。这件事只好作罢。
“记忆中,父亲对家里的事情管得少一些,对他来说,工作是第一位的。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总是缺少父亲的身影;每年除夕,父亲总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虽然父亲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但是父亲的每一句话我们都记在心中,他永远是我们的骄傲!”葛长江的大女儿葛桂英回想着父亲的教导——要自食其力,勤俭节约,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事坚决不干……
无限的爱——追忆全国先进离休干部葛长江(中)
“老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只要始终想着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发挥作用,还是有很大的做事空间的,问题是你想不想做。如果想做,有许多事情等着你做。如资助贫困学生、教育下一代、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社区活动、帮助社区办公益事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等,这对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都有好处。”
——摘自葛长江日记
春雨冬雪,花开花落。多少个日日夜夜,葛长江始终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执着与信仰,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甘于奉献作为乐趣和追求。葛长江赢得的不仅是口碑,更在群众心中树立起闪光的丰碑。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老革命伤残军人,为党分忧、为群众解难,是我的责任。我要做一名永不退休、永不褪色的共产党员”
1979年,党中央提出干部年轻化。这年葛长江56岁,按说还轮不到他退下来。但他在长春市朝阳区机关街道干部中第一个提出了申请,要求退出领导岗位。不过,退出领导岗位的葛长江没有忘记自己还是公家人,还想着力所能及地为党为国为民做点儿什么。
葛长江没进过学堂,但爱动笔。在他的学习笔记上有这样两句话:“离岗不能离休,离休不能离党。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人。”
那时,长春市孟家屯附近的“一汽”职工吃水难问题长期没有解决,他跟区上主动请缨,要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领导考虑他年岁也不小了,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他有点儿不忍心。葛长江没多说,只是撂下一句:你们瞧好吧!就像当年上战场一样扑上去了。他与工人们吃住在工地上,每天造得像泥猴儿似的。按“一汽”房产和水务部门预计,这项工程怎么也得一年半能完工。葛长江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日夜奋战,结果8个月就完成了上水改造任务,经验收完全合格。这一年,他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上级奖励他点儿钱,还给他买了一套衣料。给他颁奖的领导说,你一年到头也没个干净样儿,整天灰头土脸、泥头拐杖的,做套衣服穿吧!那年过年时,葛长江穿着一套新衣服跟人见面。儿女说:“头一回发现,我爸好好打扮打扮,也挺像样儿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那些吃上水的“一汽”职工家属,一直对他感激不尽
“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人。要时刻想着人民,造福人民”
1982年,59岁的葛长江向组织提出申请,提前正式离休。
工作毕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离休、退休有如战歌嘹亮时戛然而止,个中滋味不言而喻。葛长江也不例外,离休后他一度也挺失落。老朋友问,你这冷不丁呆下来了,能好受吗?葛长江说,不好受就找活干。
葛长江家门前有块公共绿地。说是绿地,其实过去根本就没人管,年年岁岁杂草丛生。过去因为忙,他也没在意,这会儿闲下来了,他就要管管了。买来农具深翻细耙,买来花子儿精播细作。每天又是铲,又是浇。鲜花盛开时节,院子里绚丽缤纷,招来前后楼的邻居到此观看、品味、感叹……
葛长江家房后也有一小片空地没人照管。葛长江从此就盯住了这片地,春天种茄子辣椒,秋天种白菜萝卜,既美化了环境,又有菜吃。碧绿的菜畦,如同他那不老的心田,一派生机盎然。青菜下来时,他挨家挨户送。有些刚会说话的孩子不知咋称呼他,就叫他“菜爷爷”。除了做义务园丁种花、种菜,他把自家居住的楼道和整个大院儿的卫生也包了,“葛书记”一转身又成了义务清洁工。
屋地大的花圃和巴掌大的菜园,不足以满足他发挥余热的愿望。有一次,在马路边蹓跶的葛长江遇到一个讨饭的人,伸手冲他要钱。“你吃饭了吗?”听说人家还没吃饭,葛长江就把他领到家里,端出饭菜。等人吃饱了,他问道:“你是想继续讨要呢,还是想回家?”“想回家。”“好,想回家我给你拿路费。”葛长江自己要过饭,饱尝流浪之艰辛,所以遇到乞讨者,总是很热情,把那些山南海北、飘流八方的流浪者感动得热泪盈眶。
“帮助生活困难的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是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行乞者给了葛长江启示。我为啥不能先从扶助穷人开始呢?由于离休金有限,在他的“扶贫计划”开始阶段,付出的主要不是钱,而是力量,更是精神。金钱有数,力量有限,而精神无价,真情动人。
一对儿农民夫妇进城卖秋菜,一大早守在那儿等生意,冻得够呛,葛长江看着心疼。他张罗帮人家推销,还帮人家牵马、搬菜、过秤。人家没吃饭,他连饭带菜给每人装一大饭盒。
新立屯任家日子过得穷,窗户都是用塑料布对付的。冬日里寒风凛冽,孩子趴在炕上冻得哇哇直哭。他给任家买来玻璃、钉子,又帮着安装。接着,还帮着买来种子、肥料,又给参谋种点儿啥。在他的帮助下,四五年的工夫,老任家便成了万元户。
新立屯的老陆家无住房、无户口、无生计,一家五口长年只有一个“菜单”:早晨苞米面大饼子;晚上苞米面大饼子。葛长江便把老陆家“包”了。先是扛来米面,又帮着借钱拴车,后来又帮着盖房子、落户口。在他的帮助下,老陆家“翻身”了,成了村里有名的富户。
从小历尽苦难的葛长江古道热肠,见不得别人吃苦遭罪,“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他就非常高兴;只要是帮助别人,他就竭尽全力。
帮着山东来的张氏一家三口站摊儿、看孩子;帮着社区里的张义东、王春华夫妇推菜、卖菜……接受他帮助的人多了,管他们老两口叫爸、叫妈、叫爷、叫奶的也多了。这些在葛长江看来,“只是尽了一个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夏阳灿烂秋风起,待到雪玲珑。多少个冬去春来,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雪,在长春欧亚车百商场附近的大街小巷、垃圾箱旁、公交站点,总会有一个身穿旧军装的老人在拾废品、捡瓶子。从2003年起,80岁的葛长江开始在长春街头捡拾废品,近10年间行程约1.25万公里,拾废品2万余公斤、饮料瓶7万余个;捐款12万余元,帮助了4个困难户、16名困难学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不能眼看着孩子因家庭贫困不能读书。尽管我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能帮一个是一个”
2003年,长春市朝阳区委老干部局提倡每位老同志至少帮助一名贫困学生,与之结成对子,葛长江第一个报了名。老人帮扶的第一个学生是崔小妹——乐山镇中心校一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孩子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崔家艰难的生活,让老人心酸。第一次去,老人留下身上仅有的850元钱。说好其中500元作为一年的学杂费,200元给孩子买套新衣服,150元用于买学习用品和零花钱。葛长江觉得单单支援孩子一点儿钱还不够,最根本的是帮助这个家庭脱贫。他给崔家出主意,在农田里种点儿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作物。最终敲定种笤帚糜子。为此,葛长江不辞辛苦地跑了好几个乡镇学习考察,买来种子,帮着种上。之后的几年里,小妹的书念得很好,家境也大有好转。“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有用之才,报答葛爷爷;还要像葛爷爷那样,帮助念不起书的孩子上学。”
葛长江想在有生之年把扶贫济困这件事干到底。可这把年纪了,一家一户地拉扯不现实,靠自己的离休费资助也不够。因此,找个“来钱道儿”成了当务之急。想来想去,葛长江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捡废品。“年龄这么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再出去‘抛头露脸’捡废品不合适!”家人坚决反对。葛长江却回答:“这事儿我一定要干!我捡破烂儿卖钱是为了扶贫,又不是为了自己。”军人出身的葛长江做事坚决果断,认准的事儿一定要干到底。最后,家里人妥协了。葛长江的老伴儿心疼他,跟着老头儿早出晚归,成了他的“同盟军”。儿女们也都成了他的支持者,家里有废品,都给老爸背来。
一个纸盒、一个瓶子,在葛长江眼里都成了孩子们学习用的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把小刀、一个本子……
“自从我拾荒助贫以来,学生和贫困家庭受益了,我的体重减轻了,我就是付出再多也值”
葛长江的拾荒路走得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同行”不理解他的行为:你一个堂堂正正的国家离休干部,拿着离休金,有病有灾儿国家都管,跟我们掺和啥?一次,葛长江到“一汽”人防大院垃圾堆捡废品,还被不了解情况的小伙子扣了起来,后来警察来了才解脱。困难,并没有阻止葛长江拾荒助学。
长春市朝阳区委老干部局为了使老人的善举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消除一些人的误解,最终决定让老人“挂牌上岗”。胸牌的正面印着:“离休干部、老党员、老革命伤残军人——拾荒资助贫困学生”,下面印着联系电话,电话是朝阳区委老干部局的;胸牌背面的塑料袋里,装着相关证件的复印件,以备随时拿出来证明身份。
老人拾荒的“主阵地”,是家附近的286路公交车站点和欧亚集团汽车城百货大楼。这里人流密集,货物集中,瓶子、纸箱都多。在公交车站点儿,总能看到有一位老人在擦公交车;商场里打扫楼梯、帮着卸货的身影也很常见。葛长江一直努力和司乘人员、商场工作人员搞好关系,以便更顺利地拿到更多的“战利品”。
人一旦被打动,随之而来的便是被感染和毫不迟疑的行动。了解老人拾荒助学的善举后,286路公交车的司乘人员说啥也不让老人擦车了,车百那儿的人也坚决不让老人扫楼梯了,大家将塑料瓶子、纸壳子等收集整理好,等着老人来取。不过,葛长江仍然擦车,仍然扫楼梯、卸货。与人对话时,总会先给对方敬一个标准的军礼。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报答那些帮助自己的人们。
每天清晨,葛长江都早早起床,穿上军装,哼着军歌,夹着袋子,手持挠钩,意气风发地出门。接近中午,依然唱着军歌,满载而归,那神采跟当年挥师凯旋很相似。然后要做的就是分类、整理。下午,太阳刚刚偏西,他又出发了。随后,依然是分类、整理、装袋、打捆、出售。晚上,看完央视的“新闻联播”,老两口坐在床上数钱、记账。老人拾废品的收入“专款专用”,家里不管多么急需用钱,都坚决不挪用。
账本背后是老人那颗滚烫的爱心,是那片辽远厚重的境界。透过老人留下的账本,人们读出了老人的认真——一角、两角的收入也记得清楚明白,一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读出了老人的勤奋——捡废品、卖废品,几乎一天都没闲着,包括“五一”、“十一”、元旦、春节这样的重要节假日;读出了老人捐资助学的不易——每天二三十元,有时四五十元。数额越大,老人付出的辛苦越多。“为了孩子,为了明天的希望,我捡,我卖,我捐,我快乐!”
长春市朝阳区委老干部局的朱依兵,是老人的兼职“勤务兵”。依兵说:“这些年,葛老每隔一两个月就来找我一次,把一包钱交给我,委托我代他转给受资助的学生。那一包包钱,得多少个饮料瓶子、多少废纸壳子才能换来呀!”依兵用手一指:“这些纸包就是见证。”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现在全国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我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
长年捡破烂儿使老人的双手磨破了一层又一层,脚下的布鞋穿坏了一双又一双。长年的劳累,葛老经常痰中带血,身体一天不如一天。2007年,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老人才勉强同意去医院看病,诊断结果竟是肺癌,几年里做了6次手术。为了不让老人有思想负担,家里人一直对他瞒着病情。然而,无论如何,葛老都丝毫没有动摇过拾荒助学的念头。前几次住院,病情稍好一点儿,他就东走走西转转,不放弃任何捡拾废品的机会。出院后,他依然每天都坚持在老伴儿的陪护下,快乐地捡,快乐地捐。由于身患重病,拾荒收入比以往少了许多,老人急中生智,在自己家中设立了“党员带头捐款箱”,只要子女回家、亲朋落座,人人都要捐一点儿。
几次手术后,葛老的病情仍在逐渐加重。2011年上半年开始,他只能断断续续地出来捡了。即使这样,他依然早早地准备好了5000元钱,让女儿送到长春市朝阳区老干部局,请他们转交中央组织部,作为纪念建党90周年的特殊党费。同时他还惦记着汶川那200多名孤儿,在孩子们毕业返乡之前,安排一次欢送宴会。
2012年2月,葛长江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一群受资助的孩子们在老师的陪伴下来到葛老病床前,他们手捧鲜花,把1000只纸鹤撒在爷爷病床的周围,祈祷这位好心的爷爷转危为安。葛长江的女儿拿出一叠红包,一一递到孩子们手上:“爷爷早已为你们准备好了新学期的学费……”
“如果我死了,拿出一部分抚恤金捐给孩子们,让我最后为他们做点儿事。告诉孩子,长大后要好好报答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恩”——这是葛长江最后的嘱托。2012年3月2日13时57分,葛长江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为了继承葛长江的遗志,发扬老人的精神,长春市朝阳区委宣传部、朝阳区文明办于2012年3月30日成立了“长江爱心助学基金”。将继续整合社会志愿服务资源,吸收社会爱心人士捐款,面向全区乃至全市的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截至目前,“爱心基金”已累计达到22.11万元,帮扶困难学生154名。
有一种平凡叫崇高,有一种精神叫奉献。《长江之歌》这样唱道:“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葛长江走了,没有给家人留下物质遗产,只留下桌子上摆放的一撂证书和奖牌,还有墙上挂着的8个字:“爱心永恒,功德无量。”
葛长江走了,他的品格如同巨浪,荡涤着精神世界的尘埃;他的精神,如同清流,灌溉着民族的精神家园。( ▓吉林日报 2012-07-25刘春光 冯立中 粘青)
浏览:11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