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残损抗战照片滨海梦圆记

new4army 发表于2014-12-18 17:44:54
新四军老战士、江苏省原电力局原纪委书记、90周岁的王博夫老人,组织兄弟姐妹、子孙四代17人,从新加坡、南京、扬州、盐城等地,于2014年6月7日,一起来到江苏省滨海县寻找战斗足迹、重走当年抗日路。
在1941年王博夫和新四军将士85人拍摄老照片的辛荡村,73年后拍摄了一张家庭大合影。
王博夫 ,男,1924年3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新沟镇北沙湾小东庄,小学毕业,1940年冬和哥哥王祚荫(烈士)在阜宁县天赐场(今滨海县天场镇)参加阜宁大队,194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在阜宁、阜东(1941年9月20日成立、今滨海县)境内的阜宁大队、新四军3师8旅新24团抗战两年多,战斗足迹遍布天赐场、大套、东坎、八滩等若干乡村。
2014年3月14日,我和扬州海事局党委书记蒋永龙(24团天场镇陶河团部房东次子),在南京采访王博夫老人结束时,王老向我赠送了一张1941年,在天赐场附近拍摄的18人残损照片,王老已经在照片背后清楚的标注照片说明“1941年秋,王博夫(前排右手叉腰者),新四军3师8旅24团宣传队与旅部、23团宣传队合影(残片)”。
回乡后,我仔细端详18人残损照片,18人中还有没有王老认识的战友?于是,我给王老打电话,请王老回忆照片来源、确认18人残损照片中,记得的人物信息?王老说:“抗战时期,大概在1944年前后,老战友朱子龙给了我一张18人合影的残缺照片,因为照片中有我,所以朱子龙就给我带回来了,那个年代,照相是十分稀有的,我印象是在天赐场附近、东坎西北十来里的一个村庄,8旅、23团、24团宣传队举行文艺会演后拍摄的,照片中18个人物,我只认得24团宣传队指导员王中一,宣传队员郑继桥(阜宁人),王钧三个同志,其他同志我已无法辨认。我得到这张照片虽然是残损的,但是,这张残损照片是我一生中,也是抗战时期的唯一一张照片, 73年来,我视为命宝,一直珍藏在身边,残损照片以外究竟有多少人同时参加拍照的,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
根据王老提供的信息,我研读了大量新四军3师8旅老照片,经过精心比对,确认这张18人残损照片,与中央文献出版社《吴信泉画传》第45页,新四军3师8旅政委吴信泉等85人合影中左侧18位人像一致,是新四军3师8旅1941年在阜宁县二区辛荡村(今属滨海农业园),召开“五卅”纪念大会预赛,8旅、23团、24团宣传队和部分旅团首长85人合影。
有了这个结果,我又立即请开国中将、新四军3师8旅首任政治部主任李雪三夫人柏曼卿;开国中将、新四军3师8旅首任政委吴信泉的三儿子、军史专家吴皖平确认了85人照片中的吴信泉将军;23团政治处主任陈志方将军;陈志方将军夫人、23团宣传队指导员王静;陈志方将军警卫员韩兆轩;韩兆轩怀中抱着的女童、是陈志方的大女儿陈小征等5个人物。85人中,已经确认健在的是王博夫和陈志方的大女儿陈小征,今年74周岁,现在旅居加拿大。
这样,这张18人残损照片在73年后、找到了娘家,在滨海喜得梦圆。             
王老将73年前18人残损照片,复圆85人大合影的传奇经历立即告诉兄弟姐妹和海内外子女、侄儿、侄女晚辈,他们感到特别的激动和景仰,纷纷要求到滨海,于是他们相约,一起来到王老兄弟抗战老根据地——滨海,重走当年抗日路。
王老他们首先来到当年参加拍摄85人大合影的农业园辛荡村,沿着村中心路,急切寻找当年在这里演出、拍照的地方,可是岁月沧桑,村容村貌变化巨大,当年文艺演出的戏台踪影全无,王老连声说:“不像了!不像了!”。73年前偏僻的小村庄,现在已是204国道和327省道的交汇点,是滨海县城西北方向的城乡接合地带,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令王老和家人感到欣慰。
对照85人大合影照片,王老仔细辨认18位之外的人物,24团宣传队长李济南在哪里?宣传队副队长王德成烈士在哪里?宣传队指导员王中一在哪里?宣传队员仲德芳烈士〔王博夫同乡、同学〕、刘斌〔盐阜人〕、王贡山、朱子龙〔盐阜人〕、戴逸民〔盐阜人〕、掌玉台〔盐阜獐沟人〕在哪里……?上述这些战友应该都在85人大合影照片中,可惜73年太久远,可惜王老毕竟90周岁,难以辨认哪一位。寻找中,王老率领全家,来到了8旅旅长田守尧的老房东、96岁的李老太家,并和李老太在门前拍摄了全家福。
接着,他们来到天场镇,新四军3师8旅24团陶河团部,瞻仰了当年老团部旧址,老房东长子蒋永健向来宾介绍了谢振华将军率部驻扎陶河村的峥嵘岁月、以及新四军24团和他家和陶河村父老乡亲的鱼水情谊。
紧接着他们来到天场镇天场村,在天场小桥旁一下汽车,王老连声说:“就是这里!就是这里!阜宁大队政治处、24团政治处主任程世清和我们宣传队住在小桥东边;阜宁大队大队长、24团团长谢振华住在我们东边。”
沿着天场古街巷,王老向大家讲述了自己投奔八路军阜宁大队参加抗日队伍的情况,他边走边说:“我父亲王家栋是位知名乡儒,教过塾馆。1 9 3 1年,经阜宁城地下党孙凤山医生介绍入党的早期老共产党员。1940年9月,八路军经过北沙湾,我父亲在寒风中第一个打开自家的大门,迎接八路军入住。l 940年冬的一天,我和父母正在田间劳作,见同学仲德芳穿着八路军军装路过,我父母问他在那里做事?他说在阜宁八路军(后为新四军)的宣传队里。我问他可否引荐我也参加?他答应了。当时我才16岁,父亲认定这是一条光明的革命路,积极赞成我去,母亲看我年纪还小,外面到处兵荒马乱的,她又担心又有些舍不得,但最终还是支持我投笔从戎。冬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身着灰布破长衫,向同学王家成借了一条黑色的旧单裤加在身上御寒,手提一只旧柳条箱.箱子里就放着仲德芳同学送我的一本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小册子,满怀报国大志,迎着朝阳,冒着凛冽的寒风,平生第一次只身离家,前往被八路军攻克不久、到处一片瓦砾、断垣残壁、破烂不堪的阜宁县城,投奔隶属于黄克诚师长领导的阜宁大队宣传队,当时阜宁大队政治处主任程世清和宣传队队长王德成正在阜城扩军征兵,他们一起接待了我,仲德芳等同志也在场,他们了解了我和我的家庭情况后,看到我小箱子里放着仅有的一册毛主席的书,程世清主任问我:‘你能看懂这本书?、我说:‘看得懂!’其实也就是粗粗的看得懂。他们当即决定同意接收我入伍。不久我就穿上了新军装,从此走上了抗日的征途。1 9 41年2月,在我入伍三个月后,经我们宣传队指导员王中一同志介绍,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8月,阜宁大队在天赐场改编为新四军3师8旅新24团,我们也一起改编为新24团宣传队队员。我先后在阜宁大队宣传队、新四军3师8旅新24团宣传队、阜宁县文工团、苏北文工团战斗,我由一名少年新兵,成长为一名党组织在团队中的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文工团平时是宣传队,战争时则是战斗队,紧密配合党政军的政治任务开展工作,从编剧、排演、演出、面上的宣传等工作,始终贴近军民的实际,收到了令人满意的社会效果。抗战任务时期,为配合‘减租减息’运动,县文教科长黄其明编写了淮剧《照减不误》,将党的政策通过佃农、地主、账户先生等角色,形象的搬上舞台,演出了数十场,使农民群众欢欣鼓舞,使地主老财深受触动。我在剧中扮演地主家账户先生,把地主如何对农民进行盘剥,以及明减暗不减的阴险狠毒形象表演得活灵活现,《照减不误》的成功演出,得到观众和首长们的高度评价,黄克诚师长在师部接见了我们,3师后勤部奖励了我们。全剧激起农民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及时有力地推动了党的‘减租减息’工作顺得开展。战时,宣传队随主攻部队深入前沿阵地,顶风冒雨,白天黑夜急行军,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这些军事行动,一点也不哑于野战部队。行军途中,开战前夕,宣传队再苦再累,总是振着精神进行战前宣传,战斗打响后,宣传队开展战场喊话鼓动,鼓舞我军士气,分化瓦解敌人,同时组织担架队抢救伤员”。
王老带着全家来到八路军5纵队2支队队部、新四军3师8旅天场旅部,瞻仰抗日将士们使用过的古井,听我介绍八路军5纵队2支队在这里改编为新四军3师8旅的光辉历程;
最后,他们来到天场镇徐丹小学“雪耻碑”前,聆听滨海人民抗日烽火最早点燃的英勇壮举,展望滨海红色文化纪念馆在徐丹小学筹建的设计蓝图。
临别时,王老激动的说:“天赐场是我和大哥王祚荫走上抗日战场的地方,也是我的第二故乡,大哥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英勇献身了,今天,大哥不能和我同行了,他的儿子,73岁的远明,专程从扬州和我们一起来到天赐场,共同寻找他爸爸和我的抗战足迹。天场镇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忘红色历史,挖掘、传播了一大批红色文化史料,填补了若干抗日史空白,帮助我寻找到在天赐场抗战的、遗漏的王德成、仲德芳两位烈士老战友,给我们这次‘回乡’之旅,提供了庄重的纪念场所,请亲历抗战的乡亲和新四军研究工作者作向导,让我和家人又一次接受红色热土的感染,这次我的小女儿伟巍专程从新加坡回乡参加天赐场寻根之旅,以后,我家在美国、芬兰、香港等海外的子孙们,回国探亲时,我将推荐他们也到天赐场、到滨海,感受我们的峥嵘岁月,我到100岁时还要再来天赐场!”


作者:徐振理
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会员
盐城市新四军研究会理事
盐城市“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十佳公民”
盐城市“盐城好人”
滨海县“滨海好人”
滨海县“十佳公益爱心人物”

浏览:219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房~~舍得
    房~~舍得
  • 寻管敦五烈士
    寻管敦五烈士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